詠之義涵
昔人雲:「詠,歌也。」意指以充滿抑揚頓挫之語調吟唱,抒發情感。而漢賦大家班固曾在《東都賦》中讚頌:「蹈德詠仁」,歌頌美德之情躍然紙上。
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記載,有人在江渚閒估客船上聽到詠詩之聲,不禁嘆其情致甚美。晉人袁宏才華洋溢,著有《詠史詩》,藉以表達心中所寄。


詠之演變
詠之字義演變豐富,不僅指曼聲長吟,亦有歌頌、贊揚之意。例如:唐詩人張籍的《和裴司空酬蒲城楊少尹》詩句:「聖朝偏重大司空,人詠元和第一功」,便歌頌裴司空在元和年間為國家所立下的功勞。
「詠」字另有抒寫、表達之意。如《晉書》記載:「宏有逸才,文章絕美,曾為詠史詩,是其風情所寄。」文人以詩歌詠史,流露其內心情感。
詠之應用
詠之應用 | 例句 |
---|---|
歌唱 | 《論語》:「風乎舞雩,詠而歸。」 |
歌頌、贊揚 | 《東都賦》:「下舞上歌,蹈德詠仁。」 |
抒寫、表達 | 《晉書》:「宏有逸才,文章絕美,曾為詠史詩,是其風情所寄。」 |
《詠説文解字》:古代文字學經典鉅著
導言
《説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蒐集、整理並解釋漢字的專著,被譽為「篆學聖典」、「訓詁學之祖」,在中國文字學史和文化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詠説文解字》,則是唐代學者顏師古為方便學習者記憶《説文解字》而撰寫的一部助記歌訣。
顏師古與《詠説文解字》
顏師古(581年—645年),字籀,唐朝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他博學多才,尤精訓詁之學。貞觀年間,奉詔與許敬宗等人同修《唐六典》。在編纂過程中,顏師古發現時人多不識古文篆字,於是決意撰寫《詠説文解字》。
《詠説文解字》共有15卷,共計336首四言古詩,分上中下三集。上集解説部首、下集分類解説小篆,字頭按《説文解字》部首順序排列,每首四言詩對應《説文解字》的某個部首或小篆。
歌訣特點
顏師古的《詠説文解字》具有以下特點:
-
通俗易懂:語言淺顯易懂,適合各種讀者學習。
-
條理清晰:按照《説文解字》的部首順序排列,便於查詢和理解。
-
生動形象: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讓枯燥的文字學習變得有趣且難忘。
-
豐富知識:除瞭解釋漢字,還包含了大量的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識。
《詠説文解字》示例
部首 | 歌訣 | 註解 |
---|---|---|
一 | 於止戈 | 「一」象止戈的樣子。 |
二 | 人之初 | 「二」象兩個人相對的樣子。 |
三 | 山有三峯 | 「三」象三座山峯的樣子。 |
口 | 口中説 | 「口」是小篆中的「口」字,象嘴巴説話的樣子。 |
火 | 炎上高 | 「火」是小篆中的「火」字,象火焰向上燃燒的樣子。 |
《詠説文解字》影響
《詠説文解字》問世後,立刻受到了廣泛的歡迎,並成為唐朝以後學習《説文解字》的必備讀物。後人對其推崇備至,譽之為「學篆必先詠,解字莫先顏」。
《詠説文解字》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傳播和推廣《説文解字》:《詠説文解字》以通俗易懂的歌訣形式,讓更多的人接觸和瞭解《説文解字》。
-
促進文字學研究:《詠説文解字》中包含豐富的文字學知識,促進了後世學者對漢字形音義的深入研究。
-
保留古代語言:《詠説文解字》採用唐朝通行的語言編寫,保留了大量古音古義,具有重要的語言史料價值。
延伸閲讀…
詠
詠-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結論
《詠説文解字》作為《説文解字》的助記歌訣,不僅方便後人學習《説文解字》,也傳承了中國古代的文字學研究成果,為後世的語言學和文字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部著作歷經千年而歷久彌新,其價值和意義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