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陽穴
位置
- 位於小腿後方,外踝後方上方三吋的凹陷處。
解剖


- 肌肉:跟腱外緣,深層為屈拇長肌。
- 神經:腓腸神經。
- 血管:小隱靜脈,深層為腓動脈末支。
功能
- 利腰腿
- 清頭目
- 退熱散風
- 舒筋活絡
主治
- 腰痛
- 膝痛
- 腳氣
- 頭痛
- 外踝腫痛
操作
- 直刺 0.5-1 吋
- 艾條温灸 10-15 分鐘
配穴
- 天井穴
- 崑崙穴
按壓穴位方法
- 每天拍打跗陽穴,有助於減輕婦科疾病和減重。
備註
- 跗陽穴與足少陽、足陽明經有密切關係,故又稱陽蹻郄穴。
- 穴位名稱由來:
- 「跗」指腳背。
- 「陽」指人體的陽氣。
- 「附陽」意為依附於陽脈。
注意事項
- 寒性病症建議艾灸,熱性病症建議針刺。
- 針刺時局部會有酸脹感,針感可向足底放散。
附陽穴位置:詳細説明及其臨牀應用
定義
附陽穴是人體經絡穴位之一,位於足陽明胃經上,是胃經的原穴。
穴位位置
- 傳統定位:附陽穴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緣,距腓骨小頭直上 4 橫指,腓骨後緣旁開 1 橫指。
- 現代定位:在腓骨小頭上方 4 橫指,腓骨後緣旁開 1 橫指。
取穴方法
- 正坐或仰卧,膝蓋彎曲。
- 用拇指沿腓骨小頭向上推,在距腓骨小頭直上 4 橫指處,腓骨後緣旁開 1 橫指處取穴。
解剖結構
- 皮膚、皮下組織
- 腓骨短肌
- 腓骨
- 腓腸肌
主治病症
附陽穴主治以下病症:
病症 | |
---|---|
胃痛 | |
反胃 | |
嘔吐 | |
呃逆 | |
便秘 | |
腹瀉 | |
腿部麻木 | |
小腿痙攣 |
注意事項
- 孕婦不宜針刺附陽穴。
- 刺灸附陽穴時,深度不宜過深,一般刺入 0.5~1 寸即可。
- 針刺附陽穴時,應注意避免傷及腓骨。
臨牀應用
附陽穴在臨牀上常用於治療胃腸道疾病,如胃痛、反胃、嘔吐、呃逆、便秘、腹瀉等。同時,它也可用於治療腿部麻木、小腿痙攣等症狀。
手法
- 針刺法:直刺或斜刺 0.5~1 寸。
- 艾灸法:艾條灸或温針灸 5~10 分鐘。
- 按摩法:用拇指按揉附陽穴 1~2 分鐘。
其他名稱
延伸閲讀…
跗陽穴
跗陽穴| 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絡 – 仁心中醫診所
附陽穴又名「陽明」、「附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