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
教會就像大家庭,有的人在地上沒有享受過母親的親情,但在教會內有這種機會;有的人在地上沒有享受過兒女的親情,在教會內也有這種機會;有的人在地上沒有享受過弟兄姊妹的親情,在教會內都有這種機會,所以耶穌曾經説過: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為甚麼不把信仰帶回你的家呢?
如果你在教會中只找你可以談得來的人講話,那是社團不是教會。有的教會每個主日都用「使徒信經」來宣告信仰,其中有一句話説到「聖徒的相通」,甚麼是「聖徒的相通」?是在教會內的肢體間分享共同的生命和生命的經歷,與喜樂的人同喜樂,與哀哭的人同哀哭,這就是「聖徒的相通」的一部分。


家庭制度原是神所設立的,父母是神在家庭的代表,今天耶穌卻必須在兩者之間作抉擇。但是,門徒之間若有很好的相通,我相信馬利亞也不會站在門外等。一個星期中最快樂的時刻之一,應該是禮拜天中午教會內弟兄姊妹一起用餐的時間,因為那是大家庭的團聚。然而,我們用的不只是午餐,更重要的是聖徒的相通,那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因為有的人雖然熱心教會的事,但不一定在家庭內,仍然會遵行天父的旨意。耶穌曾經説過:遵行天父的旨意可以打破家庭和教會的界線,因為生活和信仰是一體的,可以在家聽從及孝敬父母。無論是家庭生活或教會生活,都要遵行天父的旨意,因為有的人雖然熱心教會的事,但不一定在家庭內,仍然會遵行天父的旨意。
保羅在以弗所書第6章第1-3節中提醒我們,上帝在十誡中的第五條誡命説:「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可見,母親一生的勞苦是超過你我可以想像的,所以要記得保羅在以弗所書第6章第1-3節中提醒我們。
有一個男孩叫Robert,有一天剛從學校回家時,他的母親看到他的右眼有一黑眼圈,就大概知道發生了甚麼事。於是問她的兒子:「你打架了!我不是告訴你,當你快要生氣,想要打人時,就從1算到100嗎!」這個男孩就回答他母親:「是阿!媽咪!我有照你的話做了!但是,Jimmy的母親教他只要算到50,所以我的眼睛就黑了。」
有一位父親對將要出嫁的女兒説:「妳的男朋友今天下午會來找我,要求我同意你們的婚事,我先告訴你,我會同意的。」可是,他的女兒一邊流眼淚一邊説:「但我捨不得媽媽!」她的父親就説:「這我可以瞭解,我也不要阻擋你的快樂,那麼帶妳的媽媽一起去好了!」(笑話),這表示作父母的要從孩子出生到結婚生子,都要擔起算不完的掛慮。
有一天下午,有位母親帶著她剛會走路的女兒去超級市場買菜。這位母親一面買菜一面追著這個孩子,要不然孩子就大力拉著她母親的裙子,當作帳逢躲在裏面,讓這位母親非常緊張。這位母親實在忍無可忍,但又不敢大聲叫,就裝作温柔的聲音説:「Amy!現在要安靜下來,安靜下來!」超級市場的工作人員看在眼裏,就對這女孩開玩笑説:「現在我知道妳的名字叫Amy了!」這位母親馬上説:「不!她的名字叫Grace,我的名字才叫Amy。」
有一對夫婦剛生下第五個孩子,朋友知道他們的需要後,就送他們一個playpen(嬰孩玩耍的安全牀)。幾個禮拜後,他們的朋友打電話來問:「那個playpen好用嗎?」作母親就回答他們:「多謝你們,正合我需要,我每天下午坐在裏面讀書,這些孩子都無法接近我。」她説出作為五個孩子母親的辛苦。
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母親一生的勞苦是超過你我可以想像的,所以要記得保羅在以弗所書第6章第1-3節中提醒我們,上帝在十誡中的第五條誡命説:「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因此,無論是家庭生活或教會生活,都要遵行天父的旨意,因為有的人雖然熱心教會的事,但不一定在家庭內,仍然會遵行天父的旨意。
耶穌曾經説過:遵行天父的旨意可以打破家庭和教會的界線,因為生活和信仰是一體的,可以在家聽從及孝敬父母。教會就像大家庭,有的人在地上沒有享受過母親的親情,但在教會內有這種機會;有的人在地上沒有享受過兒女的親情,在教會內也有這種機會;有的人在地上沒有享受過弟兄姊妹的親情,在教會內都有這種機會,所以在馬太福音第12章第46-50節,耶穌曾説:「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為甚麼不把信仰帶回你的家呢?
本段的經文,耶穌正忙碌地工作,祂的母親馬利亞帶著她與約瑟生的四個兒子站在門外,如果你是當時的耶穌,你要怎麼做?一邊是自己最親的人,另一邊是自己的教會,在家庭和教會之間,你要如何取捨?家庭制度原是神所設立的,父母是神在家庭的代表,今天耶穌卻必須在兩者之間作抉擇。但是,門徒之間若有很好的相通,我相信馬利亞也不會站在門外等。一個星期中最快樂的時刻之一,應該是禮拜天中午教會內弟兄姊妹一起用餐的時間,因為那是大家庭的團聚。然而,我們用的不只是午餐,更重要的是聖徒的相通,那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可見,母親一生的勞苦是超過你我可以想像的,所以要記得保羅在以弗所書第6章第1-3節中提醒我們,上帝在十誡中的第五條誡命説:「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因此,1. 無論是家庭生活或教會生活,都要遵行天父的旨意,因為有的人雖然熱心教會的事,但不一定在家庭內,仍然會遵行天父的旨意。2. 教會就像大家庭,有的人在地上沒有享受過母親的親情,但在教會內有這種機會;有的人在地上沒有享受過兒女的親情,在教會內也有這種機會;有的人在地上沒有享受過弟兄姊妹的親情,在教會內都有這種機會,所以在馬太福音第12章第46-50節,耶穌曾説:「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為甚麼不把信仰帶回你的家呢?3. 如果在教會中只找你可以談得來的人講話,那是社團不是教會。有的教會每個主日都用「使徒信經」來宣告信仰,其中有一句話説到「聖徒的相通」(the communion of saints),甚麼是「聖徒的相通」?是在教會內的肢體間分享共同的生命和生命的經歷,與喜樂的人同喜樂,與哀哭的人同哀哭(羅馬書第12章第15節),這就是「聖徒的相通」的一部分。本段的經文,耶穌正忙碌地工作,祂的母親馬利亞帶著她與約瑟生的四個兒子站在門外,如果你是當時的耶穌,你要怎麼做?一邊是自己最親的人,另一邊是自己的教會,在家庭和教會之間,你要如何取捨?家庭制度原是神所設立的,父母是神在家庭的代表,今天耶穌卻必須在兩者之間作抉擇。但是,門徒之間若有很好的相通,我相信馬利亞也不會站在門外等。一個星期中最快樂的時刻之一,應該是禮拜天中午教會內弟兄姊妹一起用餐的時間,因為那是大家庭的團聚。然而,我們用的不只是午餐,更重要的是聖徒的相通,那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46\xa0耶穌還在對羣眾講話的時候,他的母親和弟弟站在外面,要找他講話。47\xa0有人告訴耶穌:“你的母親和弟弟站在外面,有話要跟你説。”48\xa0他回答那人:“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49\xa0他伸手指着門徒説:“你看,我的母親,我的弟兄!50\xa0凡是遵行我天父旨意的,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13\xa0那一天,耶穌從房子裏出來,坐在海邊。2\xa0有很多人聚集到他那裏。於是,他上船坐下來,眾人都站在岸上。3\xa0他用比喻對眾人講了許多事,説:“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4\xa0撒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小鳥飛來就吃掉了。5\xa0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因為泥土不深,很快就長起來。6\xa0但太陽一出來,就把它曬乾,又因為沒有根就枯萎了。7\xa0有的落在荊棘裏,荊棘長大了,就把它擠住。8\xa0有的落在好土裏,結出果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9\xa0有耳的,就應當聽。”10\xa0門徒上前問耶穌:“你對他們講話,為甚麼用比喻呢?”11\xa0他回答:“天國的奧秘,只給你們知道,卻不給他們知道。12\xa0因為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他就充足有餘;凡是沒有的,就連他有甚麼也要拿去。13\xa0因此,我用比喻對他們講話,因為他們看卻看不見,聽也聽不到,也不明白。14\xa0以賽亞的預言,正應驗在他們身上,他説:‘你們聽是聽見了,總是不明白;看是看見了,總是不領悟。15\xa0因為這人民的心思遲鈍,用不靈的耳朵去聽,’
誰是我的母親:血緣親屬與社會建構的探討
本文將探討「誰是我的母親」這個問題,探究血緣親屬關係與社會建構在我們對母親身分的認知中所扮演的角色。
血緣親屬關係
傳統上,母親被定義為與我們擁有直接血緣關係的女性。這種關係建立在受精和懷孕的生物學過程中,透過卵子和精子的結合產生受精卵,進而發育成胎兒。
表 1:血緣親屬關係
關係 | 定義 |
---|---|
親生母親 | 生育並誕下孩子的女性 |
卵子捐贈者 | 提供卵子使受精卵形成的女性 |
代孕母親 | 懷孕並娩出他人的孩子的女性 |
社會建構
除了血緣之外,社會建構也形塑了我們對母親的理解。社會規範和文化價值觀定義了母親的角色和責任,例如照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傳承家庭傳統。
表 2:社會建構的母親身分
身分 | 特徵 |
---|---|
養母 | 透過收養成為孩子的母親 |
繼母 | 與繼子的關係是基於婚姻或收養 |
教母 | 承諾在宗教或精神上指引孩子 |
代理母親 | 承擔母親的責任,但沒有血緣關係 |
複雜的相互作用
血緣親屬關係和社會建構相互影響,形塑了我們對母親身分的理解。在某些情況下,血緣可能會優先於社會建構,例如在法律繼承或醫療決策中。然而,在其他情況下,社會建構可能會凌駕於血緣,例如當養母與孩子的關係比生母更親密時。
延伸閲讀…
馬太福音12:48 他卻回答那人説:“誰是我的母親?誰 …
馬太福音12:46-13:17 CNVS – 誰是耶穌的母親和弟兄
結論
「誰是我的母親」這個問題不能僅用生物學或社會學理論來回答。而是由這兩個因素複雜相互作用形成的。血緣親屬關係提供了一個生理基礎,而社會建構則建立了文化和規範框架,定義了母親的角色和責任。理解這種互動對於瞭解我們與母親的關係以及我們對家人和社會的整體認知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