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一】尺一:探索這個常見的漢字的豐富內涵

【尺一】尺一:探索這個常見的漢字的豐富內涵

中國傳統度量衡單位

尺的起源與演變

尺,作為東亞古代長度單位,源自於商代,其時以寸口作為度量。爾後,隨著朝代更迭,各代制度不甚相同,並傳播至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在各地又衍生出各自的變體。

尺一 Play

周尺與漢尺

周尺乃周朝天下正尺,後世王朝皆遵循,約為漢尺八寸之長。尺、寸、尋、丈為度量基本單位,十寸為尺,十尺為丈。

尺一

南北朝以降的尺制

南北朝時期,天文尺與常用尺分流。唐代《唐六典》沿襲漢制,規定一尺二寸為大尺,用於音律、中藥和冠冕等度量。

宋代的尺制

宋代初期沿用唐制,以太府寺負責度量衡器的製作和管理。其頒發的尺子稱為「三司布帛尺」,因布帛徵收歸三司(鹽鐵、度支、户部)管轄而得名。

明代的尺制

明代常用三種尺制:營造尺、裁衣尺和量地尺。營造尺與宋三司布帛尺相近,用於田畝、布帛和營造。

曲尺與尋

曲尺又稱矩形尺,類似現代直角尺,多用於建築營造。尋指雙手張開之間的長度,約為周尺八尺,由此衍生出身長八尺、六尺之孤等説法。

19世紀的尺制

19世紀,尺的長度在不同地區有所差異,從30釐米至37釐米不等。營造尺長度約為32釐米,量地尺約為32.6釐米,測量距離尺約為30.9釐米。廣州地區用於本地貿易的尺長約為37.15至37.62釐米。

尺制的影響

尺制的演變影響了中國古代的建築、服飾和軍事等領域。如矮胖宋江的六尺身高根據明小尺計僅過160釐米,而呂布與赤兔馬一丈高的記載,也不可能以30釐米為一尺推算。

尺制的演變與使用

尺制的演變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變遷。不同用途的器物和領域,採用不同的尺制,也凸顯了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的靈活性。

尺一:傳統與現代間的度量轉換

「尺一」作為傳統度量單位,在漢字文化圈中淵源流長。然而,隨著現代國際單位制的普及,尺一的使用逐漸式微。本文將探討尺一的歷史演變、與國際單位制的換算關係,以及其在當今社會中的應用現況。

尺一的歷史演變

尺一的起源可追溯至遠古時期,當時人們以身體部位,如手肘、手掌等,作為測量長度的標準。隨著社會發展,先秦時期出現了統一的「尺一」度量單位,其長度約為現代的23公分。歷朝歷代沿用此制度,但尺一的實際長度有所變動。

尺一與國際單位制的換算關係

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為公尺(m)。尺一與公尺之間的換算關係如下:

延伸閲讀…

尺一_百度百科

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單位 換算
1 尺 0.333 m
1 m 3.030 尺

尺一的應用現況

儘管國際單位制廣泛使用,尺一在某些領域仍有其應用價值。例如:

領域 應用
建築業 傳統中式建築的尺寸設計
製衣業 裁剪服飾的長度測量
文化遺產 古建築和文物測量
日常生活中 非正式の長度測量,如布料購買、傢俱尺寸

表格:尺一與常見長度單位的換算

單位 尺一 公分(cm) 公尺(m) 英尺(ft)
1 尺一 1 33.3 0.333 1.094
1 公分 0.03 1 0.01 0.0328
1 公尺 3 100 1 3.281
1 英尺 0.914 28.35 0.28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