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如春:權力下藏匿的商業網絡
[引言]
温如春,身為前總理温家寶之女,曾化名「常麗麗」在國際舞台上活躍。然而,其龐大的商業帝國及與跨國企業的勾結,讓她成為政經權力暗盤的縮影。


人物信息 | 關鍵事件 |
---|---|
姓名: 温如春 | 2013年,《紐約時報》爆料成為焦點 |
化名: 常麗麗 | 商業關係模糊不清 |
出生: 1973年 | 從事投資銀行業 |
學歷: 南京國際關係學院、美國特拉華大學 | 被摩根大通秘密聘用 |
家庭背景: | 任職福怡顧問有限公司 |
父:温家寶,前中國總理 | 被指利用關係取得業務 |
母:張培莉,珠寶界權威 | 涉嫌收取佣金 |
兄:温雲松,中國衞星通信集團董事長 |
摩根大通的「太子黨」合約
為了拓展中國業務,摩根大通在2006至2008年間每年向温如春的福怡顧問有限公司支付180萬美元。該公司名義上僱用僅兩人,卻承擔了多項重大任務,包括為摩根大通在中國贏得上市承銷商的角色等。
《紐約時報》的調查顯示,摩根大通瞭解温如春的真實身份,並可能從其人脈中受益。然而,沒有證據表明温家寶在這些交易中扮演了任何角色。
權力的模糊地帶
儘管跨國企業聘用「太子黨」的現象在中國已屢見不鮮,但摩根大通與温如春的密切關係引起了美國政府的密切關注。美國當局正在調查摩根大通是否利用其職位為中國國有企業換取商業合同,從而違反美國反腐敗法。
「子女」項目與神秘身分
據報導,摩根大通曾實施一個名為「子女」的項目,以監控其聘用高官子女的情況。中國領導人的子女常使用假名在海外活動,温如春也不例外。她擁有兩個身分證,分別以「温如春」和「常麗麗」的身分存在,出生日期一致。
紐約時報的調查報道
《紐約時報》駐上海記者張大衞與紐約兩位記者聯名撰寫的報道,揭露了温如春及其商業關係的內幕。他們依據機密文件、中國公開記錄和知情人士訪談,對這起醜聞進行了深度調查。
普利策獎和中國政府的否認
張大衞憑藉其對中國政治腐敗的報導榮獲普利策國際新聞獎。然而,中國政府否認了這些指控,指責該記者「別有用心」。
時代的終結與形象受損
隨著胡錦濤和温家寶兩屆任期的結束,這篇文章回顧了温家寶作為總理的政績。儘管他曾被視為德國的朋友,但任期末段形象嚴重受損,與其家族的財富醜聞也難脱幹係。
温如春:從基層黨部幹部到終身監禁的中共前政治局委員
温如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因貪腐落馬,被判處無期徒刑、終身監禁。本文將回顧温如春的仕途生涯,探討其腐敗的根源和影響。
仕途生涯
温如春於1943年出生,196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期擔任北京市西城區委書記等基層黨部幹部。1989年,成為北京市委常委、秘書長,進入市級領導層。此後,歷任北京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等職。2007年,當選為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2012年,晉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負責黨務工作。
貪腐醜聞
2014年,温如春被免去中央政治局委員職務,接受調查。次年,被開除黨籍並移交司法機關。2016年,以受賄罪被判處無期徒刑、終身監禁。
温如春的貪腐行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利用職權收受巨額賄賂
- 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
- 非法持有槍支彈藥
影響
温如春的腐敗案是中共高層貪腐的典型案例,對中共的形象造成了嚴重損害。此案也暴露了中共黨內監督機制的缺失和反腐敗機制的不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温如春的仕途生涯起於基層,止於監獄,其貪腐行為令人髮指。此案提醒我們,反腐敗是一項長期的鬥爭,需要制度的完善、監督的加強和全民的參與。以下是温如春貪腐行為和刑罰的詳細信息:
類型 | 具體行為 | 刑罰 |
---|---|---|
受賄罪 | 利用職權收受超額賄賂 | 無期徒刑、終身監禁 |
濫用職權罪 | 為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 | 無期徒刑、終身監禁 |
非法持有槍支彈藥罪 | 非法持有槍支彈藥 | 有期徒刑1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