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白菜】驚艷世界!稀世奇珍「翠玉白菜」躍居寶座,稱霸百大珍寶

【玉石白菜】驚艷世界!稀世奇珍「翠玉白菜」躍居寶座,稱霸百大珍寶

玉製白菜在故宮珍寶展覽中

[翠玉白菜]以其獨特的翡翠雕刻技藝享譽海內外,是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與毛公鼎、肉形石並稱「故宮三寶」。

作品尺寸與特徵

作品名稱 長度 寬度 厚度 重量 材質
翠玉白菜 18.7公分 9.1公分 5.07公分 2.136公斤 翡翠

翠玉白菜以翡翠的天然色澤為基礎,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白菜形狀,既質樸又精緻。

玉石白菜 Play

文化寓意

翠玉白菜的意涵豐富,代表著:

玉石白菜

意涵 寓意
清白 白菜葉綠根白,象徵純潔與廉潔
聚財 白菜諧音「百財」,意指招財進寶
擺財 展示財富,富貴的象徵
守財 白菜葉片層層疊疊,包覆著財富,寓意守住財富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翠玉白菜為瑾妃陪嫁之物,白菜上有兩隻昆蟲,分別是蝗蟲和螽斯,象徵多子多孫。

知名度的展品

翠玉白菜在近代備受好評,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最重要的文物流傳,其 изображение的紀念品也深受遊客喜愛。

其他藏品

除了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外,中國大陸也有其他收藏:

  • 北京故宮典藏一顆翠玉白菜
  • 天津博物館典藏一顆翠玉白菜
  • 孫殿英掠奪的慈禧陪葬翠玉白菜(下落不明)

這些翠玉白菜雖然大小和樣式不同,但都展現了清代翡翠雕刻技術的高超。

翠雕藝術的極致——玉石白菜

玉石白菜,一件舉世聞名的翠雕藝術珍品,現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其外觀逼真傳神,翠色慾滴,堪稱翠雕工藝的巔峯之作。

製作背景

玉石白菜製作於清朝乾隆年間(西元1736-1795年),由工匠楊竟升根據真實的白菜進行藝術加工,歷時多年精心雕琢而成。白菜的主料為來自新疆的和田玉,以其温潤細膩、晶瑩剔透的特質著稱。

造型與意涵

玉石白菜的造型惟妙惟肖,表現出白菜的形狀、葉脈和質感,甚至連頂端殘留的螽斯也刻畫得栩栩如生。螽斯在古代被視為多子多孫和繁榮昌盛的象徵,因此玉石白菜也藴含了吉祥如意、多子多福之意。

翠雕技法

玉石白菜採用高超的翠雕技法,將和田玉的天然翠色巧妙運用,呈現出白菜的獨特色彩。雕刻技法精湛,刀工細膩,展現出工匠深厚的技藝功底。整體結構繁而不亂,疏密有致,充分表現出白菜的自然與神韻。

表格:玉石白菜的基本資訊

項目 內容
名稱 玉石白菜
朝代 清朝乾隆年間
材質 新疆和田玉
尺寸 高約22公分,寬約18公分,厚約11公分
工匠 楊竟升
收藏地點 台北故宮博物院

文化價值

玉石白菜不僅是一件出色的翠雕藝術品,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其精湛的工藝反映了清朝乾隆年間中國工藝美術的巔峯成就,同時也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萬物的觀察與讚美。

傳説典故

關於玉石白菜的起源,民間流傳著一個傳説。相傳乾隆皇帝十分喜愛白菜,經常賞賜給嬪妃。一次,一位妃子將白菜賞賜給御膳房,但由於疏忽,白菜被掉包成了一塊玉石。乾隆皇帝見後龍顏大悦,認為這是福星臨門的吉兆,於是命工匠將玉石雕刻成白菜的模樣,這就是玉石白菜的由來。

後世影響

玉石白菜的藝術成就對後世的翠雕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逼真的造型和精湛的技法為翠雕工匠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推動了翠雕藝術的不斷創新與繁榮。玉石白菜也成為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代表作之一,享譽海內外。

延伸閲讀…

翠玉白菜

玉葉玉白菜

至今,玉石白菜仍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吸引著無數遊客和翠雕愛好者的目光,成為中華文化傳承與藝術鑑賞的珍貴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