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屬於逝世後,應移動至殯儀館或自宅,部分親屬會依習俗焚燒「魂轎」,意指亡靈乘坐赴陰間。
- 現今移置遺體後,於親屬瞻仰後納入冰櫃冷藏,或直接入殮。
- 樹立靈位,稱之為「豎靈」,道教認為逝者靈魂散佚,須以「招魂幡」召回,並設置「魂帛」供其依附。
- 道教視亡靈需赴陰間,備有「腳尾燈」照亮黃泉路,「腳尾錢」則為賄賂守關鬼卒,還有「腳尾飯」以防餓肚。
- 喪事中,道教誦經「度人經」,以引導亡靈前往陰間。而佛教則誦「彌陀經」,祈求亡靈一心唸佛,往生淨土。
- 喪家門扉半掩,懸掛「嚴制」或「慈制」白布,表示哀悼。
- 傳統習俗於大殮後,喪家生活與平日不同,尤其衣著上需穿著喪服,依親疏關係穿著不同喪服,稱為「居喪成服」。
殯
1. 火化後的骨灰存放於靈骨塔,依據逝者生肖坐向選擇吉位。
2. 葬禮後,將亡者靈位返家,稱為「反主」,並擇吉日祭祀,稱為「安靈」。
3. 葬禮數日後,親屬至墓地巡視,稱為「巡山」,完工後擇吉日祭拜,稱為「完墳」。
4. 逝世後百日和一週年舉行祭祀儀式,應舉哀。
5. 古禮父母喪期為三年,後改為週年後擇日祭祀,稱為「三年」,表示仍遵守「三年之喪」禮俗。
6. 「三年」後,服喪期滿結束,喪禮結束,恢復正常作息。
葬
1. 逝世後,親人會前往殯儀館或自宅廳堂安置遺體,並為亡者「燒魂轎」送魂上路。
2. 遺體入殮前,會先進行沐浴、更衣、化妝等儀式,再放入棺木內,稱為「入殮」。
3. 出殯前會舉行祭奠儀式,由子孫和親友依次行禮祭奠,稱為「家祭」和「公祭」。
4. 火葬或土葬後,火化的骨灰會放置在靈骨塔中,而土葬則埋葬在墓地。


殮
1. 入殮是往生者在入殮師和禮儀師協助下,沐浴、更衣、化妝後移入棺木的過程。
2. 入殮儀式中,禮儀人員會將往生者的遺體清洗,並以生前最體面的樣貌,將逝者送入棺木中。
3. 入殮的衣物應選擇寬鬆好穿,避免塑膠或金屬等危險物件,避免火化時發生危險。
4. 入殮時會盡量安排相沖相剋者迴避,避免磁場受影響。
入
1. 喪禮後,將亡者靈位返家,稱為「反主」,並擇吉日祭祀,稱為「安靈」。
2. 火化後的骨灰存放於靈骨塔,並依亡者生肖坐向選擇吉位。
3. 葬禮數日後,親屬至墓地巡視,稱為「巡山」,完工後擇吉日祭拜,稱為「完墳」。
4. 逝世後百日和一週年舉行祭祀儀式,應舉哀。
5. 服喪期滿後,喪禮結束,恢復正常作息。
入殯:殮葬儀式的莊嚴篇章
入殯,又稱「下葬」,是殮葬儀式中的重要篇章,標誌著逝者靈魂永眠於黃土的時分。這是一個既莊嚴又令人心碎的過程,伴隨著淚水與祈禱,將逝者送入最後的安息之地。
入殯流程
步驟 | 描述 |
---|---|
迎棺 | 棺木運抵墓地,由孝眷們虔誠迎接。 |
扶柩下穴 | 將棺木緩緩放入墓穴中,並安置於事先預留的墓穴內。 |
蓋棺封土 | 孝眷們將蓋子蓋上棺木,並開始逐一把黃土鏟入墓穴中,象徵著與逝者永別。 |
覆土成墳 | 土壤填滿墓穴後,用鐵鍬將土壤壓平,形成圓形或方形的墳墓。 |
立碑 | 在墳頭豎立墓碑,刻上逝者姓名、生卒年月等資訊,作為紀念。 |
入殯習俗
各地的入殯習俗不盡相同,但大多數都包含以下元素:
- 灑淨淨身:在入殯前,孝眷們會用淨水灑淨棺木和墓穴,以驅邪除穢。
- 放生法會:有些地區會舉行法會,放生鳥雀或魚類,祈求逝者來世安樂。
- 紙錢祭拜:孝眷們會在墓前燒紙錢,祭祀逝者並祈求冥福。
- 磕頭致哀:孝眷們會在墓前磕頭跪拜,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和緬懷。
入殯禮儀
入殯是一個莊嚴的儀式,應遵守一定的禮儀規範:
- 服喪:孝眷在入殯期間應穿著素服,頭戴孝帽或黑紗。
- 神情肅穆:孝眷們應保持神情肅穆,莊重對待儀式中的每個環節。
- 秩序井然:入殯過程應井然有序,避免喧嘩或混亂。
- 慰問致哀:參加入殯儀式的親友應向孝眷們表示慰問和哀悼。
入殯意義
入殯不僅是一個儀式,更是對逝者的最後告別和一份沉痛的寄託。它寄託著孝眷們對逝者的追思和思念,也標誌著逝者靈魂的安息。通過入殯儀式,生者與逝者得以告別和慰藉,讓逝者得以安息,讓生者得以放下。
延伸閲讀…
入殯_百度百科
入殮儀式在做些什麼?聽説入殮不能看是真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