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揲卦法:易經的古老筮法
《易經》起卦法之一,歷史悠久,且為《易經》中唯一記載的筮法。大衍揲卦法利用五十根蓍草,經過十八次變化,得出一卦。


步驟如下:
準備:
- 取出五十根蓍草。
- 抽出一根,放置一旁(象徵太極)。
- 將餘下四十九根分兩手持有,左手象徵天,右手象徵地。
四營:
- 分二:右手抽出一根,夾在左手小指與無名指間(象徵人)。
- 掛一:將右手剩下的蓍草放下,用右手數左手蓍草,每四根一數(象徵四季)。
- 揲四:餘下四根或四根以下,夾在左手無名指間(象徵閏月)。
- 歸奇:用左手數右手蓍草,每四根一數。
- 合算:小指中的一根與左右手餘下的蓍草相加,所得數字為6或9。
重複四營三次,共十八變。
卦象:
- 得出六次6或9,即六爻。
- 每一爻對應一個陰陽符號(—或- -)。
- 六爻排列構成一卦,稱為本卦。
變卦:
- 求出本卦後,再用除法或計數方法求出變爻(6或9)。
- 變爻對應另一個陰陽符號(—O或- -×)。
- 將變爻放入本卦相應位置,即得變卦。
爭議:
揲卦法中關鍵步驟「掛一」存有爭議。傳統上認為應將右手餘下的蓍草全部放下,但也有觀點認為應保留一隻。不同方法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應用:
揲卦法在古代被廣泛用於占卜和決策。現代社會中,則多用於研究《易經》和傳統文化。
揲蓍法的起源和發展
時期 | 內涵 |
---|---|
遠古時代 | 起源於原始人的巫術儀式,用蓍草占卜兇吉。 |
商代 | 發展成熟,形成完善的卜辭體系,龜甲和獸骨是主要卜材。 |
西周 | 沿襲商代的揲蓍法,並有所發展,出現了《周易》八卦。 |
春秋戰國 | 揲蓍法衰落,逐漸演變為《周易》的研究和應用。 |
揲蓍法的操作方法
- **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