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遠法:中國山水畫獨特透視技法
三遠法是中國山水畫中獨特的透視法,允許一幅畫作呈現不同視角,表現「高遠」、「深遠」、「平遠」之景。
「高遠」:仰望山勢之雄偉
由山下仰視高山,即是「高遠」,展現巍峨壯麗的山勢。此視角非指單純登高遠眺,而是「自山下而仰山巔,方謂之高遠」,故低處之視角更彰顯山峯之宏偉氣勢。


「深遠」:綿延山巒之無垠
「深遠」描繪綿延起伏的山巒,營造深邃無際之感。繪製時可先勾勒概略輪廓,再刻畫山脈紋理,呈現山勢起伏、前後遠近。
「平遠」:浩渺江河之遼闊
「平遠」用於表現平緩開闊的景緻,如浩渺江河或一望無際的田疇。此視角以低平視線眺望,營造空間遼闊、延伸無盡之效果。
繪畫山脈技巧
繪製山脈時,可運用勾、皴、擦、染、點等技巧,表現山體的形態和質感。起筆先勾勒輪廓,再刻畫脈絡,凸顯山峯層疊和氣勢,最後透過渲染和點綴強化整體畫作的立體感。
用墨順序與技法
畫作中,用墨的順序對效果有顯著影響。以下介紹常見墨法順序:
- 先用淡墨勾皴,輔以重墨提亮層次,凸顯紋理;
- 以淡濕墨描繪亮面,再用濃墨表現暗面,銜接自然;
- 濃幹墨勾皴山體,留白點綴,再用重墨描繪遠處山峯;
- 濃墨勾皴,局部焦墨點綴,接畫山腳以重淡墨,呈現筆觸意趣;
- 軟毫筆蘸墨,濃淡交替潑灑,乾時勾皴分層,陰面渲染;
- 焦墨和濃墨勾皴,未乾時接染,局部濃墨破開,亮面少染或不染,以淡墨過渡。
土、石肌理表現
山水畫中,土、石質地相異,需要不同的描繪手法。土坡疏鬆鬆軟,常以披麻皴表現,坡度適中,坡腳與水體交接。石坡堅硬平滑,留白空白,坡側勾皴縝密,小斧劈皴法適宜表現經風雨剝蝕的石坡肌理。
國畫中的山:筆墨與氣韻的悠遠意境
國畫中的山是畫家筆墨下的一種意境表達,透過墨色濃淡、筆觸粗細,傳達出大自然中的壯闊與靈動。
水墨與筆法的演變
朝代 | 特點
—|—|
商周 | 簡約的崖璧線條,如盤古開天圖
秦漢 | 加強皴法的運用,添加山石紋理
魏晉 | 發展青綠山水,色彩鮮豔明亮
唐宋 | 山水畫逐漸成熟,皴法更細緻多元
元明 | 文人畫興起,水墨簡約留白
清 | 繼承元明傳統,強調筆墨的表現力
皴法與技法
皴法 | 手法 | 效果 |
---|---|---|
披麻皴 | 平行筆觸,如麻布紋理 | 柔和順暢 |
解索皴 | 扭折纏繞的筆觸 | 堅勁有力 |
雨點皴 | 短小精實的筆觸,如雨點落下 | 清幽簡潔 |
斧劈皴 | 大刀闊斧的筆觸 | 雄渾壯闊 |
卷雲皴 | 旋轉流動的筆觸 | 飄逸輕盈 |
山石的意象
國畫中的山石不僅是景物描繪,更是精神寄託與象徵意義:
| 山型 | 意象 |
|—|—|
| 奇峯峻嶺 | 雄心壯志、傲骨嶙峋 |
| 連綿起伏 | 山川壯麗、氣勢磅礴 |
| 秀麗峯巒 | 雅緻閑逸、詩情畫意 |
| 險峻峽谷 | 險惡重重、危機四伏 |
名山大川
《富春山居圖》 | 《廬山圖》 | 《黃山圖》
—|—|—|
| 黃公望 | 李瑛 | 趙孟頫
| 元朝 | 唐朝 | 元朝
| 描繪富春江畔山水 | 廬山的幽靜清雅 | 黃山的奇峯異石
結論
國畫中的山是畫家心靈的投射,透過筆墨的表現,展現大自然的壯美與意境。不同的皴法與技法創造出豐富的山石形態,傳達出深邃的含義和美學意趣,讓觀者得以欣賞山川萬物的磅礴與靈動。
延伸閲讀…
Top 5000件國畫山- 2024年2月更新- Taobao
18畫山起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