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瑪麗】揭秘黑瑪麗:神秘的黑色水族嬌客

【黑瑪麗】揭秘黑瑪麗:神秘的黑色水族嬌客

黑瑪麗魚:飼養繁殖指南

簡介

黑瑪麗魚,又稱黑將軍或黑摩利花鱂科,以全身漆黑的特色著稱,深受許多魚友喜愛。卵胎生屬性的黑瑪麗魚,較為嬌貴,需要細心照顧才能健康成長。以下將針對其飼養和繁殖注意事項做詳細介紹。

飼養

水質環境:
黑瑪麗魚偏好弱鹼性(pH 7.4)且硬度為 12 度的硬水。水温宜保持在 22 至 28°C,其對水温變化敏感,不建議一次性大量換水。建議定期換水,以保持水質潔淨。

黑瑪麗 Play

飲食:
黑瑪麗魚為雜食性魚類,可餵食人工植物餌料或新鮮的菠菜葉、萵苣葉等蔬菜。牠們也喜歡啃食水草和缸壁上的綠藻。在換水後,可添加少量食鹽以預防疾病發生。

繁殖

雌雄辨別:
雄魚體型較小,後半身扁平,臀鰭演變成交接器;雌魚體型較大,腹部圓潤。雌魚受精後腹部逐漸隆起,接近臨產期時,生殖孔會呈現白色狀並常躲藏於水草中。

黑瑪麗

繁殖方式:
黑瑪麗魚為卵胎生,雌魚不產卵。懷孕期約 30 天,初胎可生出 10 至 50 隻幼魚;隨著年齡增長,產仔數逐漸增加。繁殖時,建議將臨產雌魚移入繁殖缸,並鋪設卵石或漂浮水草以供幼魚躲藏。

幼魚照顧

餵養:
幼魚出生後第一天無需餵食,第二天或第三天再開始餵予。可用草履蟲、豐年蝦或水蚯蚓等活餌,也可將乾飼料研碎後投餵。

水質維護:
幼魚對水質變動較為敏感,換水頻率應適中,且新舊水的水質差異不可過大。水流也不宜過強,避免衝擊幼魚。

疾病預防:
幼魚體質較弱,發現疾病症狀時應盡快隔離治療。用藥時應謹慎,避免劑量過高。

特殊注意事項

疾病管理:
雌魚在剛生完小魚後,可能會因為水温變化或水質不佳而出現「感冒」症狀(鰭縮、體色發白)。此時應將雌魚隔離,並保持水質穩定。

保護幼魚:
黑瑪麗魚親魚可能會吃掉自己的幼仔。因此,在繁殖期間應採取措施保護幼魚,如設置躲避處或將親魚移出。

特點 描述 備註
分佈 墨西哥 熱帶地區
身長 雄魚:7-8 釐米;雌魚:10-12 釐米 雌魚較大
體色 漆黑如墨 代表魚有圓尾黑瑪麗、燕尾黑瑪麗、皮球黑瑪麗
近似 紅瑪麗、金瑪麗、銀瑪麗 同屬花鱂科,但顏色不同
習性 性情温和 可與其他性情温和的魚類混養
飼料 活水蚤、搖蚊幼蟲、菠菜葉、萵苣葉、水草、綠藻 喜素食
疾病 「感冒」 雌魚產後常見的疾病
壽命 約 3 年 人工飼養可延長壽命

黑瑪麗:傳奇調酒的起源與演變

黑瑪麗,一種由伏特加、番茄汁、檸檬汁和其他配料製成的標誌性調酒,其歷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初期。

起源與演變

時期 事件
19世紀後期 巴黎出現番茄汁調酒的雛形
20 世紀初期 費爾南•佩蒂奧創造“血腥瑪麗”
1934 美國人喬治•傑塞爾命名“黑瑪麗”
20 世紀中葉 黑瑪麗在全球流行

喬治•傑塞爾與「黑瑪麗」之名

1934 年,美國調酒師喬治•傑塞爾在芝加哥的 The Black Hawk 餐廳工作。他將其血腥瑪麗調酒改名為「黑瑪麗」,以反映餐廳的名稱「黑鷹」。然而,其配方與血腥瑪麗幾乎相同。

與血腥瑪麗的區別

黑瑪麗與血腥瑪麗相似,但有以下主要區別:

特點 黑瑪麗 血腥瑪麗
起源 芝加哥 The Black Hawk 餐廳 巴黎
名稱 喬治•傑塞爾命名 未知
配方 與血腥瑪麗基本相同 通常包含更多辣醬和調味料

流行與變體

黑瑪麗在全球廣受歡迎。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許多變體,包括:

  • 辣黑瑪麗:加入更多辣醬
  • 煙燻黑瑪麗:加入煙燻醬
  • 帶啤酒的黑瑪麗:加入啤酒
  • 無酒精黑瑪麗:使用無酒精伏特加

結語

黑瑪麗是一種傳奇調酒,其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初期。由喬治•傑塞爾命名並與血腥瑪麗密切相關,黑瑪麗已流行全球,並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了許多變體。

延伸閲讀…

黑瑪麗又名黑摩利花鱂科。(Black molly/Mollien

黑瑪麗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