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孝陵:一座未被盜掘的清皇陵
孝陵作為清朝在關內修建的第一座帝陵,規模宏偉,佔地近6公里,佈局巧妙。包括下馬牌、大紅門、石牌坊、具服殿、石像生、龍鳳門、一孔橋、七孔橋、五孔橋、神功碑亭、神廚庫、隆恩門、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門、二柱門、祭台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和地宮等數十座建築,氣勢恢弘。


孝陵是清世祖福臨(順治)的陵寢,位居皇陵區主軸線上。其後四座帝陵左右分列,體現了「居中為尊」、「長幼有序」的傳統觀念。建築佈局遵從風水學「形勢理論」,大小高低遠近疏密皆符合尺度,融和天然山水,形成「高而不險、低而不卑」的視覺印象。
孝陵與其他清陵有所不同:順治帝及其兩位皇后的遺體均採取火葬,僅留下骨灰罈,陪葬品寥寥。這使清孝陵成為民國時期唯一一座未遭盜掘的皇陵。
相傳,孝陵選址於昌瑞山主峯南麓,緣於順治帝的一次狩獵。登高遠眺,羣山起伏,綠意盎然,頗有「王氣葱鬱」之勢。順治帝遂擇此為萬年吉地。
孝陵建造過程中,除了加固地基,更建構了排水系統,防洪患。雨水經明溝暗渠彙集於隆恩門外神路橋下,再順勢排泄,體現了古代營建技術的高明。
孝陵歷經330年風雨,兩次大地震穩如泰山,安然無恙。這座清東陵中的首陵,留下了一個謎題:為何在清陵浩劫中倖免於難?或許,它的「特殊」之處,正是答案所在。
孝陵建築結構表
建築 | 位置 | 數量 | 特徵 |
---|---|---|---|
下馬牌 | 神路南端 | 1 | 標誌陵寢入口 |
大紅門 | 下馬牌以北 | 3 | 象徵帝王威嚴 |
石牌坊 | 大紅門以北 | 5 | 刻有孝陵題名 |
具服殿 | 石牌坊以北 | 1 | 皇帝換發祭祀服裝 |
石像生 | 具服殿兩側 | 12對 | 以神話傳説人物為原型 |
龍鳳門 | 石像生北端 | 2 | 裝飾有龍鳳浮雕 |
一孔橋 | 龍鳳門北端 | 1 | 象徵溝通陰陽 |
七孔橋 | 一孔橋以北 | 7 | 象徵北斗七星 |
五孔橋 | 七孔橋以北 | 5 | 象徵五行相生 |
神功碑亭 | 五孔橋以北 | 1 | 陳列順治帝御製碑文 |
神廚庫 | 五孔橋兩側 | 2 | 儲藏祭祀用品 |
東西朝房 | 琉璃花門兩側 | 2 | 皇帝臨時休息處 |
隆恩門 | 琉璃花門以北 | 5 | 陵寢主門,飾有琉璃瓦 |
東西燎爐 | 隆恩門兩側 | 2 | 燒紙祭祀 |
東西配殿 | 隆恩殿兩側 | 2 | 陳列祭祀用器 |
隆恩殿 | 明樓南端 | 9 | 陵寢正殿,供奉皇帝神位 |
琉璃花門 | 隆恩殿以南 | 1 | 形似寶瓶,琉璃瓦覆頂 |
二柱門 | 琉璃花門以南 | 3 | 通往明樓的門户 |
祭台五供 | 明樓城台 | 5 | 放置祭祀禮器 |
方城 | 明樓外緣 | 1 | 圍繞明樓的方形牆垣 |
明樓 | 方城中央 | 1 | 存放皇帝神牌 |
寶城 | 明樓北端 | 1 | 圍繞地宮的方形城垣 |
寶頂 | 寶城中央 | 1 | 覆蓋地宮的土丘,植有松柏 |
地宮 | 寶頂下方 | 1 | 埋葬順治帝及其兩位皇后的骨灰罈 |
清孝陵:康熙帝與孝昭仁皇后的安息之地
清孝陵位於中國河北省遵化市東10公里處,是清朝入關後第一位皇帝康熙帝及其孝昭仁皇后永眠的地方。
歷史沿革
清孝陵始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元年(1662年)竣工,佔地面積30平方公里。康熙55年(1716年),孝昭仁皇后崩逝,合葬於孝陵。
陵寢結構
清孝陵呈長方形佈局,周圍環繞陵牆,長640米,寬395米,高7米,設有四門。陵園內主要建築包括:
建築 | 簡介 |
---|---|
隆恩殿 | 祭祀皇帝和皇后的正殿 |
琉璃碑亭 | 放置記載皇帝生平和功績的琉璃碑 |
石五供 | 放置供奉祭品的石質祭台 |
寶城 | 陵墓的圍牆,中心處為石寶頂 |
明樓 | 寶城頂部的方形建築 |
祾恩殿 | 安放皇帝神牌的殿宇 |
妃園寢 | 埋葬康熙帝妃嬪的墓地 |
陵墓特色
地宮設計:孝陵地宮由磚石砌成,設有前後兩室,放置皇帝和皇后的棺槨。後室為金券室,埋葬皇帝的陪葬品,包括金銀器皿、玉器和服飾等。
珍貴文物:孝陵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包括康熙帝的織錦龍袍、孝昭仁皇后的翡翠玉簪、金絲楠木棺材等。
陵園保護:清孝陵作為清朝皇家陵寢,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到嚴格保護和管理。
旅遊景點:清孝陵不僅是歷史遺跡,也是重要的旅遊景點。遊客可以參觀陵園內的建築和文物,瞭解清朝的歷史和文化。
延伸閲讀…
清孝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清陵探秘,關內皇陵順治清孝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