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濘之困
[泥濘],指道路上積聚的爛泥污水。在古籍中,它常被用來形容道路難行。
時代 | 典籍 | 引文 |
---|---|---|
春秋 | 《左傳·僖公十五年》 | 戰於韓原,晉戎馬還濘而止。 |
唐 | 《新唐書·卷一○九·楊再思傳》 | 再思入朝,有車陷於濘,叱牛不前。 |
先秦 | 《管子·地員》 | 不濘車輪,不汙手足。 |
除此之外,泥濘也指滯泥困陷。《漢書·李陵傳》中記載,李陵的部隊「轉戰深入,陷蠻夷之巢穴,士馬罷極,後軍藕濘。」意指部隊陷入蠻夷的巢穴,後軍被泥濘所困。


民間諺語
在民間,流傳著許多與泥濘有關的諺語,如:
- 「天氣變化無常,一場大雨後,路變泥濘不堪。」
- 「山路泥濘,步步維艱,行人需小心謹慎。」
- 「泥腳走天下,野路任我行,不怕泥濘坎坷。」
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中,泥濘往往被用來描寫環境的艱苦和行路的艱辛。《杜甫·羌村》中寫道:「泥濘汗不乾,車轅創痕黯。」《李白·蜀道難》中也有一句:「泥濘凝凍,千山萬水不可渡。」這些詩句都生動形象地刻畫了泥濘對行旅的阻礙。
濘:泥濘的道路
意義
濘,指泥濘濕滑、難以行走的道路。
引申意義
- 形容困難或阻礙:人生之路崎嶇濘途。
- 形容處於困境或挫折:陷落濘淖,難以自拔。
成語
- 艱難跋涉:形容行路艱難,步履維艱。
- 泥足深陷:比喻陷入困境無法自拔。
- 雲泥之別:比喻差別極大,無法相提並論。
近義詞
- 泥濘
- 泥淖
- 泥漿
- 爛泥
- 濕地
反義詞
- 平坦
- 康莊
- 順利
- 通途
- 高速
與「濘」相關的諺語及俗語
諺語 / 俗語 | 意思 |
---|---|
走路莫走濘,做官莫做貪 | 行路不要走泥濘的路,做官不要貪污腐敗。 |
書到用時方恨少,路到濘時才知難 | 讀書的時候覺得時間不夠用,等到要用功的時候才發現時間太少了;走泥濘的路時才知道困難。 |
趕路莫貪快,過河莫貪深 | 趕路不要急著走,過河不要急著淌深水。 |
濘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
詩句
- 「遙知野路似濘泥,似雨如煙隱夕輝。」(杜甫《黃河》)
- 「江天暮雪起,閑倚畫欄凝。霜淺路濘滑,車聲隔遠城。」(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小説
- 「長安城內,春雨綿綿,街道一片泥濘。」(《資治通鑑》)
- 「馬車行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泥濘濺起,打在車身上。」(《水滸傳》)
散文
延伸閲讀…
濘-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漢典“濘”字的基本解釋- 濘
- 「漫步在鄉村小徑上,雨後泥濘不堪,每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腳印。」(朱自清《背影》)
- 「人生如行路,坎坷崎嶇,時有濘途,需要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周國平《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