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中國古代計數符號的演化
序論


[天干[註 1],又稱十干,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字計序符號,表示“次序”或“等第”。天干共10個文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循環使用。中國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古代常以之來命名、排序、紀時。\n天干之名來自《白虎通》以天干為主幹,地支為枝葉,稱「甲乙者,榦也;子醜者,枝也」。《白虎通》的説法又來自《淮南子》「數從甲子始,子母相求」、《史記》「十母十二子」,從「母子」之義演變而來[1]。史記的十母就是指十天干,十二子就是指十二地支。\n干支最早的名稱大概是《呂覽》所稱的「甲子」[1]。《世本》和裏耶秦簡中也只取首字稱為甲子[2]。以甲子稱之,或許是因為早時還不存在一個專用名稱[1]。另外古文獻中也常以「日」稱天干,「辰」稱地支,並可追溯至《左傳》、《國語》、《儀禮》、《周禮》[3]。\n古人將干支的來歷遠推至三皇五帝。最早出處來自《世本》、《呂覽》,稱「大撓作甲子」[4][5],據《呂覽》大撓為黃帝之師。東漢經學家鄭玄[6]、蔡邕都採信此説,蔡邕謂:「帝命大撓探五行之情,佔鬥剛所建,於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枝幹相配以成六旬。」[4]。這段話的意思是,黃帝命大撓探察五行之情狀,以北斗七星斗柄(粵語:斗柄)(又稱為鬥綱、鬥罡、斗杓)所指向的十二辰方位[7],來決定現在所在的月份(稱為「月建」,斗柄所指為「建」)。以天干紀日,是為主幹;以地支紀月建之辰,作為旁枝。兩者依次相配紀日,至最小公倍數六十完成一個循環週期。\n《後漢書》[8]、《宋書》[9]、《五行大義》、《晉書》[10]、《尚書正義》、《軒轅黃帝傳》[11]、《資治通鑑外紀》[12]等,都引述、繼承了蔡邕的説法。宋代命理書《淵海子平》更擴大《世本》、《呂覽》之説,稱黃帝遇蚩尤神擾亂,於涿鹿之野大戰後,血氣瀰漫,無法治其凶煞,「於是齋戒築壇祭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干、十二支」,黃帝用天干地支象天法地,加以佈置,才成功鎮服,而後大撓氏將之配成六十甲子。\n漢代讖緯書《春秋命歷序》則是説天皇兄弟十三人「作干支以定日月度」[13]。北宋史書《資治通鑑外紀》也繼承這種説法,稱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不過,漢代以後才開始用干支紀年,所以此説只是以後釋古[14]。《通鑒外紀》另稱「伏羲作甲曆定歲時 」。《山墳》稱伏犧氏「命臣潛龍氏作甲曆」。《路史》小注引陳鳴《曆
十干:中國傳統曆法的計時基礎
十干,也稱為「天干」,是中國傳統曆法中用於計算年、月、日、時等時間單位的一種符號系統,由十個不同的符號組成:
| 干支名稱 | 簡稱 |
|---|---|
| 甲 | A |
| 乙 | B |
| 丙 | C |
| 丁 | D |
| 戊 | E |
| 己 | F |
| 庚 | G |
| 辛 | H |
| 壬 | I |
| 癸 | J |
十干與地支結合,形成六十個不同的組合,稱為「干支」,用於紀年、紀月、紀時,構成中國傳統的「六十甲子」紀年法。
天干的起源與演變
十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最初是作為一種數字系統使用的。《尚書·堯典》中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其中提到的「曆象日月星辰」,就是指曆法的編制和使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十干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用於計時和記日的符號系統。漢代學者劉歆在《三統曆議》中提出:「十天干者,所以紀日法時也。」十干與地支相配,形成了「六十甲子」紀年法,用於記錄時間長度。
天干的屬性和應用
天干具有不同的五行屬性:
| 天干 | 五行屬性 |
|---|---|
| 甲、乙 | 木 |
| 丙、丁 | 火 |
| 戊、己 | 土 |
| 庚、辛 | 金 |
| 壬、癸 | 水 |
五行屬性賦予了天干不同的特徵和含義,在命理、占卜等傳統文化領域有廣泛的應用。例如:
- 甲木:象徵春季、成長和進取。
- 丙火:象徵夏季、熱情和活力。
- 戊土:象徵秋季、穩重和包容。
- 庚金:象徵冬季、剛強和鋭利。
- 壬水:象徵冬季,智謀和靈動。
天干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
雖然「六十甲子」紀年法在現代生活中已經不再使用,但十干仍然在某些領域有應用,例如:
- 中醫:十干五行屬性用於判斷人的體質和病症。
- 命理學:十干用於推算人的命運和運勢。
- 擇吉:十干用於選擇婚嫁、搬家等吉日。
- 民俗文化:十干用於命名、占卜和歲運推算等民俗活動。
結論
十干是中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應用。從最初的數字系統到後來的計時符號,天干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成為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六十甲子紀年法已不再廣泛使用,但天干的五行屬性、推運方法和民俗文化習俗仍然在現代生活中留有痕跡,承載著中國傳統智慧的精髓。
延伸閲讀…
天干_百度百科
認識十天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