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之雅韻】
雪如鶴氅,皎潔無瑕;梨花綻放,白雪相襯,幅冬日絕美畫卷。


不論是松江的「鶴氅梨花」,玉門關的「天山晴雪」,怡園的「雲梅雪琴」,還是真如教寺的「西泠觀書,東坡煮雪」,皆以辭藻華麗,意境深遠的對聯,讚頌雪之清雅,冬之奇景。
對聯賞析:
對聯 | 出處 | 意境 |
---|---|---|
鶴氅梨花,笑寫風流 | 松花江賞雪亭 | 以鶴氅喻雪之潔,梨花喻雪之盛,突顯雪之優雅 |
天山晴雪,映照奇觀 | 甘肅玉門關 | 氣勢磅礴,描繪雪之動態,展現大西北之壯美 |
雲梅雪琴,揮毫愜意 | 蘇州怡園南雪亭 | 情景交融,以雲梅雪琴寄託雅興,抒發怡然賞雪之情 |
西泠觀書,東坡煮雪 | 杭州真如教寺 | 西東呼應,對仗工整,雅緻風流,寄託文人雅集之趣 |
近嶺遙山鋪鶴氅:宋代山水畫之靈動意境
宋代山水畫以其雅緻、飄逸的風格著稱於世,其中「近嶺遙山鋪鶴氅」的題材尤為常見。此題材描繪遠處的羣山宛若披著飄逸的鶴氅,烘托出一種寧靜安詳的意境。
源起與發展
「鶴氅」一詞源自道教,意指仙鶴的羽毛製成的披風。宋代道家崇尚出世離俗,故而將鶴氅視為仙風道骨的象徵。自北宋始,畫家開始將鶴氅的元素融入山水畫中,表現隱逸高潔的情懷。
構圖特點
近嶺遙山鋪鶴氅山水畫的構圖通常遵循以下特點:
特徵 | 描述 |
---|---|
全景式構圖 | 以高遠的視角俯瞰羣山,強調山勢綿延不絕 |
近景山峯 | 畫面近處的山峯體量龐大,略帶隱約的霧氣 |
遠處山巒 | 羣山層巒疊嶂,逐漸消失在天際,呈現出一種飄渺之感 |
鶴氅意境 | 遠山如披鶴氅,輕盈飄逸,烘托出恬淡自然的情緒 |
名家代表作
宋代以描繪近嶺遙山鋪鶴氅山水畫見長的畫家眾多,其中尤以範寬、趙伯駒、馬遠等最具代表性:
範寬《谿山行旅圖》
範寬的《谿山行旅圖》是近嶺遙山鋪鶴氅山水畫的典範。畫面中的羣山巍峨險峻,近景山峯雄偉聳立,遠山則隱約於雲霧之中。山體披覆著鬱葱的樹木,猶如鶴氅飄飄,營造出深遠而寧靜的意境。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
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秋山的靜美。畫面中間的遠山層巒疊嶂,雲霧繚繞,猶如鶴氅披肩。水面上的蘆葦隨風飄動,與遠山形成呼應,烘托出一種蕭瑟疏朗的情緒。
馬遠《寒江獨釣圖》
馬遠的《寒江獨釣圖》以簡練的線條塑造了孤寂的冬景。畫面中,近景的山峯掩映在薄霧之中,猶如白鶴的羽毛。遠山隱約可見,營造出空靈浩渺的意境。
註解
- 鶴氅:道士所穿的羽毛披風
- 隱逸:隱居避世
- 飄渺:虛無縹緲,若有若無
- 蕭瑟:秋風蕭條的景象
- 浩渺:廣闊無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