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三公】三公之位列:歷朝官位大起底

【位列三公】三公之位列:歷朝官位大起底

三公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的演變

引言
三公,於中國古代政治體制中的重要角色,其職能與稱謂隨著朝代更迭而演變。從周朝「三公」之説,至秦漢「三公九卿制」,再到唐代「三省六部制」,三公制度歷經千年,職責調整不斷,見證了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演變與變革。

唐朝(618-907)
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兼具三公之職。此前「太尉」等官名悉數廢除。

位列三公 Play

宋朝(960-1279)
宋朝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三師為「太尉、司徒、司空」。宋徽宗廢除三公,改「太尉」等為「太師、太傅、太保」。

隋朝(581-618)
隋朝雖未改變三公稱謂,但三公之職常年懸缺,僅封王室子弟。

位列三公

曹魏(220-266)
曹魏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有德有才者方可任職。

東漢(25-220)
東漢時期三公為「太尉、大司空、大司徒」。漢獻帝時增設「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

新朝(9-23)
新朝三公為「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

漢武帝時期(前141-前87)
漢武帝時期設立「大司馬」取代「太尉」,但多為加銜,取代三公最高地位。

漢平帝時期(前7-前1)
漢平帝時期設置「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廢除此前三公之稱。

秦朝(前221-前206)
秦朝「三公」分別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主管監察、政務、軍事。但三公多為虛職。

周朝(前1046-前256)
周朝三公之説起源於《《公羊傳》,為天子三位佐助(兩個主外,一個主內)。

表格:三公制度在歷朝演變

朝代 三公 三師
宋朝 太師、太傅、太保 太尉、司徒、司空
曹魏 太尉、司徒、司空 太師、太傅、太保
東漢 太尉、大司空、大司徒
新朝 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
漢武帝時期 大司馬(加銜)
漢平帝時期 太師、太傅、太保
秦朝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周朝 太師、太傅、太保 司馬、司徒、司空

位列三公:漢朝最高級官員的權力與職責

漢朝建立以來,中央政府設置了三公官職,分別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簡稱「三公」,位居百官之首,掌管全國的軍政大事。

職責與地位

三公的職責如下:

職位 職責
丞相 負責全國的政務,總理六部
太尉 負責全國的軍事,掌管兵權
御史大夫 負責監察百官,彈劾貪腐

三公位列九卿之上,僅次於皇帝,擁有極高的權力與地位。他們經常參與朝廷的最高決策,對國家的大政方針具有重大影響。

演變

漢初,丞相為官職的最高長官,太尉和御史大夫地位次之。到了漢武帝時期,三公的職權發生了變化:

  • 丞相權力被分化,設立大將軍等職務輔佐丞相,削弱了丞相的軍政權力。
  • 太尉的地位提高,成為僅次於丞相的最高武官。
  • 御史大夫的監察權力加強,成為皇帝的直屬監察機關。

位列三公的著名人物

漢朝歷史上,有不少位列三公的著名人物,如:

  • 蕭何:漢初名相,曾任丞相 |
    | 劉邦的首席謀臣,為漢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
  • 張良:漢初謀士,曾任太尉 |
    | 以「謀聖」著稱,輔佐劉邦建立漢朝。 |
  • 霍光:漢昭帝和漢宣帝時的權臣,曾任大將軍、太尉 |
    | 掌握朝政多年,對漢朝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

衰落

漢朝後期,三公開始衰落,權力被皇帝收回。到了東漢末年,三公僅為虛銜,不再具有實權。魏晉時期,九卿制度廢除,三公制度隨之自然終結。

三公與其他官職對比

下表比較了三公與其他主要文武官職的職責:

延伸閲讀…

位列三公是指哪三公?_史海鈎沉

三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職位 職責
丞相 主管政務
太尉 主管軍事
御史大夫 監察百官
大將軍 輔佐太尉,掌管軍權
九卿 掌管具體行政事務

結論

位列三公是漢朝時期最高級官員的權力與象徵,這些官員肩負著輔佐皇帝治國安邦的重任。隨著漢朝的發展和制度的演變,三公的職權和地位發生了變化,最終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