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 昆蟲名稱 | 台語名稱 | 本字 | 字義 |
---|---|---|---|---|
台灣 | 台灣大蟋蟀 | tɔ⊦-kau´ | 肚猴 | 土中的猴子 |
台灣 | 螻蛄 | tɔ⊦-kau´ | 塗螻 | 土中的螻蛄 |
台灣 | 大水蟻 | tua⊦-tsui`-hia⊦ | – | 有翅膀能飛的螞蟻 \n 大量出現時被認為是洪水發生的前兆 |
台灣 | 蟻岫 | hia⊦-siu⊦ | – | 螞蟻窩 |
台灣 | 螻蛄 | tɔ⊦-kau´ | 塗猴 | 土中的猴 |
中國 | 螻蛄 | tɔ⊦-kau´ | 塗猴 | 土中的猴 |
廈門 | 螻蛄 | tɔ⊦-kau´ | 塗螻 | 土中的螻蛄 |
中國 | 螻蛄 | tɔ´-kau´ | 塗猴 | 土中的猴 |
台灣 | 螻蛄 | tɔ´-kau´ | 塗螻 | 土中的螻蛄 |
中國 | 螻蛄 | t‘ɔ´-kau´ | 土猴 | 土中的猴 |
台灣 | 螻蛄 | t‘ɔ´-kau´ | 塗螻 | 土中的螻蛄 |
中國 | 螻蛄 | t‘ɔ´-kau` | 土猴 | 土中的猴 |
台灣 | 螻蛄 | t‘ɔ´-kau` | 塗螻 | 土中的螻蛄 |
蜈蚣走入狗蟻岫:生物入侵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引言
蜈蚣走入狗蟻岫,生態系統面臨挑戰。作為一種外來入侵物種,蜈蚣對原生生態系統構成威脅,引發一連串負面影響。本文將探討該生物入侵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並提出潛在的解決方案。
背景
蜈蚣是節肢動物門多足綱的一種動物,以其細長的身體和眾多足部而聞名。原產於東亞的蜈蚣近幾十年來入侵歐美各地區,成為外來入侵物種。這些入侵的蜈蚣通常在潮濕的環境中發現,例如樹皮下、落葉堆和腐爛的木頭裡。


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蜈蚣入侵對生態系統造成多種不利影響:
1.掠食關係
蜈蚣是一種兇猛的掠食者,以土壤生物為食,例如蠕蟲、甲蟲和螞蟻。這會擾亂原生掠食-獵物關係,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
2.土壤質量下降
蜈蚣的掠食活動會減少土壤中分解者的數量,導致土壤有機質下降和土壤質量降低。
3.植物羣落變化
蜈蚣會對植物羣落造成影響。它們通過取食種子和幼苗,抑制原生植物的生長。這會導致植物組成發生變化,威脅生物多樣性。
4.表土流失
蜈蚣的覓食行為會破壞表土,導致表土流失。這對於水質和農業生產力有負面影響。
5.經濟損失
蜈蚣入侵會對經濟造成損失。它們可能損壞建築物,堵塞管道,並對人類造成痛苦的叮咬。
解決方案
應對蜈蚣入侵是一項複雜的任務,需要多管齊下的綜合措施:
1.預防
採取適當的隔離檢疫措施以防止蜈蚣引入新地區至關重要。
2.早期偵測與快速反應
及時偵測和處理入侵蜈蚣種羣非常重要,以防止它們蔓延。應採用監控和主動移除策略。
3.整合防治措施
應結合多種方法來控制蜈蚣種羣,例如物理屏障、化學控制劑和生物控制。評估和優化這些措施的綜合效益 sangat penting。
4.環境管理
改善棲息地管理措施,減少蜈蚣的有利環境,例如保持乾燥、整潔的環境,清除落葉堆和腐爛的木頭。
5.公共教育與宣導
提高公眾對蜈蚣入侵的危害意識至關重要。呼籲民眾採取預防措施,並報告已知的蜈蚣種羣。
蜈蚣走入狗蟻岫,對生態系統構成嚴峻挑戰。通過瞭解其影響以及實施全面的綜合措施,我們可以遏制蜈蚣入侵,保護我們的生態系統免受破壞。生物入侵是一個持續的問題,需要持續的監控和合作,以確保未來世代生物多樣性的繁榮。
參考文獻
-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 (2021).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ucngisd.org/gisd/species.php?sc=1592
- Huynh, T. V., Stucky, B. J., & Close, R. W. (2019). Effects of a non-native predatory Arthropod on soil carbon and nutrients. Biology Letters, 15(10), 20190425.
- Rodriguez, J., & Romañach, P. (2016). Multi-trophic controls and impact of lower trophic levels on non-native species invasions. Biological Invasions, 18(10), 2803-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