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教育的開端:從《急就章》到蒙學教材
引言
在漢字的浩瀚歷史長河中,「急就章」作為一部獨一無二的識字課本,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其不僅見證了漢字教育的萌芽與演進,也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字典學與教材編纂理論。


東漢識字教育的興起
公元前25年前後,漢元帝為促進幼兒教育,命黃門令史游編撰《急就章》,包含豐富的詞彙和知識。這部無一重複字的韻文教科書,成為當時學童的識字基石。
識字課文的發展
隨著漢字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顯,司馬相如《凡將篇》和李長《元尚篇》等識字課本相繼問世。它們豐富了漢字詞庫,為漢語小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急就章》在漢字教育中的地位
從漢朝到南北朝,最負盛名的識字課文是《急就章》。其抽象歸納漢字實踐的方法,啟發了漢語詞典的雛形。在元朝和清朝,最知名的識字文章則是《三字經》。與《急就章》的實用性不同,《三字經》更多偏向於禮儀教化。
《急就章》的獨特之處
《急就章》之所以能夠在眾多識字課文脱穎而出,主要有以下原因:
-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和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臨摹,提升了其在書法練習中的地位。
- 完善的註釋,促進了其理解與流傳。
《急就章》的結構與特點
《急就章》由32章組成,每章63字,共計2016字。其結構以部首歸類為基礎,並採取三言、四言、七言的韻文形式。
漢代字典學的開端
中國的第一部「詞書」《急就章》應運而生,滿足了文學教育的需求。它將漢字按部首、詞彙分類,為後世字典編纂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急就章」一詞的延伸含義
「急就章」另有延伸含義,泛指匆忙應對之下完成的作品。在漢字教育史和印章藝術中,都有「急就章」的影子。
急就章意思:古文中的快速寫作指南
序言
「急就章」意指可以快速學習並應用的文字。在古代,這是一部針對初學者的入門寫作指南,以其簡潔明瞭的特質聞名。
本文深入探討「急就章」的意義,包含其歷史背景、內容架構、學習方法和實務應用,提供對這部古典文本的全面理解。
歷史背景
「急就章」的成書年代約在漢代,相傳為司馬相如所撰寫。當時的社會需求龐大,為加速行政文書處理和提升民眾識字率,因而急需一部便捷易學的寫作教材。
內容架構
「急就章」共分為四部分:
章節 | 內容 |
---|---|
名實 | 基本字彙、分類與用法 |
偏旁 | 字形結構和偏旁部首 |
事類 | 常用詞彙和文法規則 |
指事 | 數詞、度量衡單位 |
其中,名實篇為入門基礎,事類篇為實際應用,偏旁篇和指事篇則補強字形結構和常用知識。
學習方法
學習「急就章」的方法有以下幾項:
- 通讀全書:先整體瀏覽章節架構和內容概略。
- 分段理解:將章節細分為小段落,逐一理解字義和規則。
- 書寫練習:以所學知識進行寫作練習,加深印象並培養語感。
- 範例學習:參考書中範例,理解實際應用與書寫技巧。
實務應用
「急就章」的實務應用十分廣泛:
領域 | 應用 |
---|---|
教育:初等教育的寫作基礎 | |
文書:行政公文、商業書信 | |
文學:詩詞歌賦創作 | |
日常:日常用語、書信往來 |
透過對「急就章」的熟練,古人得以快速提升識字和寫作能力,進而應付各種交際和實務需求。
延伸閲讀…
急就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首頁〉成語檢索〉辭典附錄〉修訂本參考資料〉 [急就章]
結論
「急就章」是古代的一部重要寫作指南,其簡潔明瞭的特性讓初學者能快速掌握基本字彙、文法和寫作技巧。在現代社會中,理解「急就章」的意義和應用,有助於我們提升書寫能力、增進文化素養,並深入體會古典文本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