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河龜:獨特的淡水棲息地專家
豬鼻龜,又稱飛河龜,是淡水龜類中獨樹一幟的存在,以其強健的適應能力和獨特的生理特徵聞名。
水生適應


豬鼻龜是唯一完全水棲的淡水龜類,其進化特徵使其能夠在水中長時間生活。它們的腳趾間具有蹼狀構造,類似海龜,這有助於它們靈活地在水中游動。
殼甲特徵
與其他淡水龜不同,豬鼻龜的殼甲由半球形的骨甲和下方的皮革狀皮膚組成,而不是典型的龜板結構。它們柔軟的腹甲和強大的骨架支撐著殼甲,這是淡水龜類中獨特的特徵。
雜食性食譜
作為雜食動物,豬鼻龜食用各種植物和動物,包括無花果和甲殼類動物。它們的食性廣泛,確保了在水生環境中獲得足夠的營養。
生命週期
雌性豬鼻龜的壽命可達18年,而雄性的壽命則為16年。它們在乾旱季節產卵,產於沙質河岸。後代在卵內休眠,直到條件適宜才孵化。氣壓下降是孵化的觸發因素,與風暴的即將到來重合。
分佈與棲息地
豬鼻龜主要分佈在温暖的淡水和鹹水交匯地帶,如潟湖。它們偏好平緩的沙泥堆積的底部。儘管是大型龜種,可長到70公分,它們的體型仍然優於澤龜。
飼養注意事項
豬鼻龜的飼養需要細緻的照顧。建議選擇4英尺以上的寬敞水族箱,並提供充足的過濾系統來維持水質。它們不適合與其他魚類混合飼養,因為它們可能會視其為食物。此外,由於它們皮膚嬌嫩,底砂應選擇細緻柔軟的類型,以避免刮傷。
飛河龜:龜鱉目中體型最小的物種
飛河龜(Pelodiscus sinensis) 為龜鱉目中體型最小的物種,其體長僅 10-12 釐米,體重約 100-200 公克。牠們主要分佈於中國大陸、台灣、越南北部和日本南部等地。飛河龜因其善於游泳而聞名,故得名「飛河」。
形態特徵
飛河龜殼呈卵圓形,背甲橄欖綠色或黃褐色,具有明顯的同心環紋,緣甲呈黃色,帶有暗色斑點。頭部較小,頸部粗短,吻部略尖,眼睛位於頭頂兩側。四肢粗壯,前肢具蹼,後肢較長,具有強大的遊動能力。
生態習性
飛河龜棲息於河流、湖泊、沼澤等水域。牠們以軟體動物、小魚、蝦類等水生生物為食。飛河龜性情温和,白天大多在水草叢中休息,夜晚才會出來活動。
繁殖習性
飛河龜的繁殖期為 4-6 月。雌龜會在河岸的沙地或泥土中挖掘巢穴,產下 4-8 顆白色或淡黃色的卵。孵化期約為 40-60 天,幼龜破殼而出後會直接進入水中生活。
保保育狀態
飛河龜曾廣泛分佈於東亞地區,但由於棲息地破壞、過度捕撈等因素,其數量逐漸減少。目前,飛河龜已被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名錄中,並受到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關注。
延伸閲讀…
飛河龜之友
飛河龜, 豬鼻龜包設備上門自取, 寵物用品, 寵物家品及其他
註解
名稱 | 描述 |
---|---|
Pelodiscus sinensis | 飛河龜的學名 |
IUCN |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
參考文獻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2019). 飛河龜. 中國動物誌:爬行綱(三)龜鱉目. 科學出版社.
- 周延魯, 吳一孟, 林良恕. (1995). 台灣爬行動物. 玄奘大學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