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的十二生肖
地支,也稱十二支,由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構成,古人用它和天干相配,代表年份、月份、時辰。在紀日時,也用地支表示次序,如子時、醜時等。
巴比倫黃道十二宮源自對太陽運行的觀測,不同於中國十二生肖。後世華人多將生肖與年份相配,用於推算命運。但在先秦日書中,生肖則用於紀日,與地支相配,用於占卜。


十二生肖的起源眾説紛紜,民間傳説認為是由玉皇大帝競賽選出,分別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另一説法則指如來佛祖選定十二種動物鎮守通天路,鼠、虎、牛、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依次排列,貓因不耐等候而溜走,從此與老鼠結怨。
具體的十二生肖形象在東漢形成,戰國則有不同的組合。三部東漢《日書》中,都以十二生肖占卜盜者特徵。這些動物被認為與盜者相關,可預判盜者相貌和藏身處。
關於十二生肖的起源,有主張本土論,認為源自華夏民族;也有觀點認為源自藏緬語系,後來傳播到中國和印度。楚帛書和《爾雅》中記載的歲陰和月陰名稱可能與十二生肖原型有關。
自古以來,巴比倫黃道十二宮體系遍及埃及、希臘、羅馬和印度等文明,唐朝時傳入中國,後被本土道教吸收,與十二地支對應。
十二地支約在商朝出現,十二生肖最早見於戰國秦簡,東漢時與干支紀年相配。干支紀年簡化,逐漸演變成生肖紀年,對周邊少數民族曆法影響深遠。
突厥早在6世紀就使用生肖紀年,後傳播至歐亞大陸,吐蕃也開始使用。突厥還發展出五行生肖法,將生肖與五行輔助分類詞結合,簡化紀年週期。
吐蕃將生肖與五行相結合,再與陰陽相配,形成陰陽五行生肖法,其中五行只與天干有關,與地支無涉。
生肖可對應年、月、日、時,農曆和命理學中都使用生肖表示時辰。
十二生肖與地支、月份的對應關係
生肖 | 地支 | 月份(星命月) |
---|---|---|
子 | 鼠 | 正月 |
醜 | 牛 | 二月 |
寅 | 虎 | 三月 |
卯 | 兔 | 四月 |
辰 | 龍 | 五月 |
巳 | 蛇 | 六月 |
午 | 馬 | 七月 |
未 | 羊 | 八月 |
申 | 猴 | 九月 |
酉 | 雞 | 十月 |
戌 | 狗 | 十一月 |
亥 | 豬 | 十二月 |
注:閏月時,閏月與前月的干支相同。
十二地支生肖:中國十二生肖的淵源與文化意義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十二地支生肖”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種將年份與十二種動物進行配對的獨特系統。這個系統不僅用於標記時間,更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命理、文化和藝術之中。
歷史淵源
十二地支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黃帝為了制定曆法,召集十二種動物參加比賽,第一個到達終點的動物將代表子時,隨後的動物則依次代表其他時辰。最後,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種動物先後到達終點,組成了十二地支生肖。
分配方式
地支生肖與地支相配,地支共分為十二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子與鼠、醜與牛、寅與虎相配,以此類推。
地支 | 生肖 |
---|---|
子 | 鼠 |
醜 | 牛 |
寅 | 虎 |
卯 | 兔 |
辰 | 龍 |
巳 | 蛇 |
午 | 馬 |
未 | 羊 |
申 | 猴 |
酉 | 雞 |
戌 | 狗 |
亥 | 豬 |
文化意義
十二地支生肖不僅是一種計時工具,更成為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年輪標記:地支生肖用於標記年份,每十二年為一個輪迴。
- 命理預測:根據出生年份的生肖,人們可以預測運勢和性格。
- 生肖崇拜:中國人對自己的生肖往往會產生情感依賴,相信它會影響自己的命運。
- 藝術創作:十二生肖經常出現在中國藝術品中,如剪紙、陶瓷、繪畫等。
其他用途
除了上述文化意義外,十二地支生肖還有其他用途:
- 方位確定:地支生肖與十二方位相配,如子代表北方,卯代表東方。
- 時間劃分:地支生肖用於劃分時辰,每個時辰約為兩小時。
- 中醫應用:中醫將十二生肖與五臟六腑相對應,用於診斷和治療疾病。
總結
延伸閲讀…
十二地支與生肖(中國古代的傳統曆法紀年)
生肖紀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十二地支生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它不僅是一種計時系統,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地支生肖與中國人的生活、思想和藝術息息相關,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瞭解十二地支生肖,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和理解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