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區,別稱臨川,上古名為臨汝,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撫州市所轄之區,位處江西東部。臨川區係撫州市人民政府、中共撫州市委之所在地,為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前身為1995年4月臨川縣與撫州市合併而來的臨川市,於2000年10月隨着撫州地區撤地設市改制為撫州市,臨川市隨之整編為臨川區。
臨川區位於江西東方,坐落撫河中游,(昌)贛公路穿境而過,向(塘)樂鐵路橫貫縣西。東鄰東鄉區、金谿縣;南接南城縣、宜黃縣;西界崇仁縣、豐城市;北與南昌市進賢縣毗鄰。地形狹長,橫度58公里,縱度82公里。據1985年統計,總地面積達1989.57平方公里(約298.7萬畝),佔全省地面積1.2%。耕地面積佔比26.4%,山地面積佔比51.4%,水域面積佔比7.4%,道路及村莊面積佔比14.8%。政府駐地上頓渡鎮,距撫州市區9公里,距省會南昌市114公里,至首都北京市2114公里。
臨川歷史悠久,夏商時期屬揚州地;西周、春秋時期屬吳地;戰國時期先屬吳地,後屬越地,再屬楚地。秦朝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隸屬於九江郡;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仍屬九江郡;高祖六年後,改屬豫章郡南城縣(豫章郡轄有18縣)。


三國東吳會稽王太平二年(257年),析取豫章郡東部設置臨川郡,屬楊州,臨汝縣歸屬臨川郡,郡治設於臨汝(今撫州市區)。晉代江西境內屬江州,設有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安成、潯陽七郡,59縣。臨川縣屬臨川郡。
南朝宋、齊時期設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安成、潯陽六郡,一國(南康國),53縣,臨川縣仍屬臨川郡。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原臨川郡更名為撫州,隸屬於洪州總管府;西豐、定川二縣併入臨汝,臨汝改稱臨川,屬撫州。
唐代天寶元年(742年),撫州改為臨川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臨川郡復改為撫州。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撫州刺史王園因州治設於赤崗交通不便,遂將州治遷移到連樊水西陲。
元朝設置江西行中書省,轄有龍興、瑞州、袁州、臨江、吉安、撫州、建昌、信州、饒州、南康、江州等11路,南豐、鉛山兩州,南安、贛州兩總管府,領51縣,臨川縣屬撫州路。
明代設置江西省,轄有13府、1直隸州(寧都)、77縣,臨川縣屬撫州府。清代縣縮減為75個,增設4廳,臨川縣仍屬撫州府。
民國元年冬,廢除府、州,各縣直屬於省。民國3年,將全省劃分為豫章、潯陽、陵、贛南4道,領81縣,臨川縣屬豫章道;民國15年廢除道制,縣直屬於省。
民國21年,省分劃為13個行政區,區駐地為:新淦、武寧、瑞昌、鄱陽、臨川、上饒、南城、萍鄉、吉安、永新、寧都、贛縣、龍南。臨川縣屬第5行政區(或屬第7行政區);
民國24年縮減為8個行政區,區駐地為:武寧、萍鄉、吉安、贛薈、浮樑、上饒、南城、寧都。臨川縣屬第7行政區;
民國28年擴充為11個行政區,臨川縣屬第7行政區。
民國31年調整為9個行政區,區駐地為:豐城、宜春、吉安、贛縣、浮樑、上饒、南城、寧都、武寧,臨川縣屬第7行政區。直至民國38年,臨川縣均屬第7行政區未變。
1949年5月9日,人民解放軍攻佔臨川,成立臨川縣人民政府;7月隸屬於撫州專區,專區治所設於臨川;同時籌組臨川市。1950年4月16日,臨川市併入臨川縣,改設城關區,並作為縣治駐地。
1951年6月,臨川縣改將城關區調整為撫州市(仍屬臨川縣管轄);1953年2月,撫州市改稱撫州鎮。1954年4月15日,撫州鎮劃歸撫州專署管轄,臨川縣與撫州鎮分置,臨川縣治位於撫州鎮。
1954年12月18日,國務院核准設立縣級撫州市,以臨川縣的一部分行政區域作為行政區域。1964年10月31日,國務院核准廢止撫州市,其行政區域併入臨川縣。原市區改設撫州鎮,仍為臨川縣治。
表 1:臨川區歷史沿革
時間 | 行政區劃 |
---|---|
夏商時代 | 揚州地 |
西周、春秋時代 | 吳地 |
戰國時代 | 先屬吳地,後屬越地,再屬楚地 |
秦朝 | 九江郡 |
西漢 | 九江郡 |
東漢 | 豫章郡南城縣 |
三國東吳 | 臨川郡臨汝縣 |
晉代 | 臨川郡 |
南朝宋齊 | 臨川郡 |
隋朝 | 撫州臨川郡 |
唐朝 | 臨川郡;後改為撫州 |
元朝 | 江西行中書省撫州路 |
明朝 | 江西省撫州府 |
清朝 | 江西省撫州府 |
民國 | 豫章道臨川縣;後直屬於省;後屬第5/7行政區;後屬第7行政區 |
1949年 | 臨川縣人民政府(屬撫州專區);臨川市 |
1950年 | 臨川縣(設城關區作為縣治) |
1951年 | 撫州市(屬臨川縣) |
1954年 | 撫州鎮(屬臨川縣) |
1954年 | 縣級撫州市(以臨川縣部分行政區域為基礎) |
1964年 | 臨川縣(原撫州市行政區域併入) |
臨川大學:璀璨江西的高等教育明珠
臨川大學,坐落在素有「人文薈萃」之稱的江西省撫州市,是一所以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使命的高等學府。
歷史沿革
臨川大學的前身為創建於1979年的臨川師範專科學校,2004年升格為臨川學院,2021年更名為臨川大學。四十餘年來,臨川大學始終稟承「知行合一、崇德重能」的校訓,不懈追求卓越,邁向更高的發展階段。
學科優勢
臨川大學開設有涵蓋理學、工學、醫學、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管理學等九大學科門類的82個本科專業,其中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護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在省內外享有盛譽。大學擁有一批省級重點學科、特色專業和高水平優勢學科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
學科門類 | 重點學科 | 特色專業 |
---|---|---|
理學 | 物理學 | 應用電子技術 |
工學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 智能製造工程 |
醫學 | 臨牀醫學 | 護理學 |
哲學 | 中國哲學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經濟學 | 經濟學 | 金融學 |
法學 | 法學 | 經濟法 |
教育學 | 教育學 | 學前教育 |
文學 | 漢語言文學 | 新聞學 |
管理學 | 工商管理 | 會計學 |
人才培養
臨川大學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致力於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大學實施「書院制+導師制」的教育管理模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成長空間和全方位指導。此外,大學與企業、科研院所等外部機構建立密切合作,提供豐富的實踐實習機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科學研究
臨川大學重視科學研究,設有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大學積極組建科研團隊,培養了一批學術骨幹,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國際交流
臨川大學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多個國家的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大學通過與外國高校合辦專業、開設國際課程班、組織學生海外留學等方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優秀人才。
校園風光
臨川大學的校園環境優美,綠樹成蔭,樓宇典雅,是求學和生活的理想之地。大學於2017年建成的高標準校園,佔地面積1600餘畝,設施齊全,生活便捷,為師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
延伸閲讀…
東漢夏承碑(華氏真賞齋本/李氏臨川十寶之一)
臨川先生文集
臨川大學,作為江西高等教育界的一顆璀璨明珠,以其悠久的歷史、突出的學科優勢、優質的人才培養以及活躍的科學研究和國際交流,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國家棟樑之才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