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四端】人之四端,善性之源:孟子的仁義禮智之探討

【人之四端】人之四端,善性之源:孟子的仁義禮智之探討

端:孟子性善論的基石

術語 解釋
事物的初生或萌發
愛人之心
羞惡之心,即恥辱和憎恨的感覺
辭讓之心,即謙虛和禮貌
是非之心,即辨別對錯的能力

孟子認為,人與生俱來的四種德行——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就是道德的萌芽,稱為「端」。這些端不是善的種子,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道德意識活動。它們是道德發展的起點,可以通過踐行和擴充而得到培養。

孟子性善論將「善」與「心」相連,從心出發論述了「善」的本質。他認為,惻隱之心是仁的端,羞惡之心是義的端,辭讓之心是禮的端,是非之心是智的端。這些端猶如人的四肢,缺一不可。

孟子強調,端是道德的初始狀態,需要用心去擴充和充實。這種擴充猶如火苗的燃燒和泉水的湧出,可以不斷滋養和發展道德,最終達到保全天下和孝敬父母的目的。

人之四端 Play

理解「端」的含義是理解孟子性善論的關鍵。孟子主張,端是一種「在上的萌發」,是一種「已然綻放的端芽」,而不是「在下之本」。這是因為道德不是抽象的內在種子,而是切實的切己踐行和修養。

因此,孟子性善論的本質在於,通過實踐和擴充四端,不斷完善和發展自身道德,從而實現個體和社會的和諧與美好。

人之四端

人之四端:孟子的人性論

人之四端,是孟子人性論的核心理念,指人類與生俱來的四種善端:

人之四端 特質 具體表現
仁愛之心 惻隱之心
正義感 羞惡之心
禮節之規 辭讓之心
智慧 是非之心

仁:惻隱之心

仁是人之四端之首,指人天生具有同情心。孟子認為,人見他人有危難,即使與自己無關,也會產生惻隱之心,想要幫助對方。例如,見嬰兒掉進井中,本能地想要救助。

義:羞惡之心

義是正義感,指人天生具有是非善惡的觀念。孟子認為,人對於不義之事會產生羞恥之心,對於有義之舉會感到欽佩。例如,看到有人欺負弱小,會感到憤怒和不齒。

禮:辭讓之心

禮是禮節之規,指人天生具有尊重他人、自律的意識。孟子認為,人與人相處時,會自然產生辭讓之心,避免衝突和爭執。例如,排隊時會禮貌地等待,在公眾場合會注意言行舉止。

智:是非之心

智是智慧,指人天生具有辨別善惡的能力。孟子認為,人能夠通過經驗和思考,判斷出是非對錯。例如,知道殺人是錯的,助人是對的。

人之四端的特徵

人之四端具有以下特徵:

  • 先驗性:是與生俱來的,不受後天環境影響。
  • 普遍性:存在於所有人類身上。
  • 善性:本質上是善的,指向有德行的行為。
  • 可塑性:可以通過教育和自我修養得到培養和拓展。

人之四端的意義

人之四端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基礎。孟子認為,如果我們養育和培養人之四端,就可以使人具備仁愛、正義、禮儀和智慧的德行,從而建立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

結論

延伸閲讀…

論四端

四端- 教育百科

人之四端是孟子人性論的核心思想。它們強調人性本善,具有同情心、正義感、禮節之感和智慧。通過培養人之四端,我們可以提升自身道德,完善社會風氣。培育人之四端,不僅是個人的修養,更是國家和社會進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