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不居士】八不居士曹興誠的佛法啟蒙之路:半導體巨擘的心靈轉念

【八不居士】八不居士曹興誠的佛法啟蒙之路:半導體巨擘的心靈轉念

台灣半導體巨擘的「八不」人生:從科學家到佛學家,再到為台發聲的全球注目人物

導言:
昔日的半導體梟雄,現任「八不居士」的曹興誠,從科學家、收藏家到佛學家,他曾叱吒一時,叱吒風雲。但在台灣面臨中國威脅之際,他毅然決然脱下科技企業家的外衣,穿上佛學家的袈裟,轉而為台灣發聲。

八不居士 Play

角色 身份
「八不居士」 企業家、收藏家、佛學家

曹興誠與佛結緣
曹興誠對佛學的鑽研源於2000年與聖嚴法師的公開對談,科技實證與佛法本質觸發了他對實相的探索。皈依佛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從外在的恭敬到內心的轉化,而持續的思考與修行是皈依的真諦。

佛法帶來的改變
信佛後,曹興誠的心胸逐漸開闊,煩擾減少,生活也變得安寧。他的容貌也柔和了許多,不再像過去那般冷漠。他表示,佛教打開了一個更寬廣的人生視角,在真空之中,妙有顯現。

八不居士

回饋台灣,為台發聲
2022年裴洛西訪台後,中國解放軍在台海舉行大規模封島演習,引起國際社會震動。曹興誠旋即召開記者會,宣佈捐款30億新台幣支持國防,並接受多家國際媒體採訪。

國際關注與台灣共識
曹興誠的發聲引起了全球關注,至今已用20多種語言在全世界傳播,吸引了數億人次關注。英國BBC的採訪點閲率更是超過百萬。透過這些國際主流媒體,他傳達了台灣民眾不畏強權、爭取民主自由的堅定決心。

「八不居士」的真義
曹興誠的「八不」代表著他的多重身份:「不大不小的企業家」、「不多不少的收藏家」、「不高不低的佛學家」和「不得不為大家」。其中,「不得不為大家」體現了他為台灣發聲的使命感。昔日的半導體梟雄,如今已成為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發聲筒,以他的智慧與勇氣守護著台灣的未來。

八不居士:不慕名利,自在逍遙

八不居士,原名李綱,號清老,北宋著名文臣、詩人。其「八不」之名來源於其宣和三年的《雪夜書所懷》,詩中有云:「不慕榮利不趨時,不求聞達不販詩。不爭閒氣不鬥狠,不妨老醜不辭卑。不圖富貴不戀家,不卜營謀不惜身。」這些「不」字,體現了八不居士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

生平簡述

八不居士於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出生於成都華陽。其父李昌齡為當地望族,曾任御史中丞。八不居士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羣書,尤其擅長詩詞。

元豐四年(1081年),八不居士進士及第,後授吏部主試。但他不喜仕途險惡,多次辭官歸隱。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八不居士憂憤而卒,時年五十六歲。

著書立説

八不居士一生著書立説甚豐,主要作品有:

書籍名稱 內容
《雪夜書所懷》 四言詩,共三十首,抒發其不慕榮利、逍遙自在的人生觀。
《清風錄》 雜記,記錄其日常生活、所見所聞和對人事世事的感悟。
《李綱文集》 收錄其詩文、奏議等作品,反映其政治主張和文學成就。

思想特點

八不居士的思想具有以下特點:

  • 超然物外:不慕名利,不爭閒氣,不圖富貴,不戀家。
  • 逍遙自在:樂天知命,怡然自得,不受外物羈絆。
  • 樂善好施:心懷慈悲,濟弱扶貧,視天下眾生如兄弟。
  • 憂國憂民:雖隱逸山林,仍心繫社稷,關切民生疾苦。

評價

八不居士是一位傑出的文臣、詩人,其「八不」精神和逍遙自在的人生態度,對後世文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文人雅士皆推崇其高風亮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