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地蜈蚣與台灣舖地蜈蚣
引言
台灣舖地蜈蚣 和 倒地蜈蚣 同為台灣常見植物,雖同屬仙茅科,特徵和習性卻不盡相同。本文將比較這兩種植物的形態、分佈和栽種方式。


| 特徵 | 台灣舖地蜈蚣 | 倒地蜈蚣 |
|—|—|—|
| 科屬 | 仙茅科舖地蜈蚣屬 | 仙茅科倒地蜈蚣屬 |
| 中文名 | 小西氏栒子 | 無 |
| 株型 | 多年生灌木 | 多年生草本 |
| 莖 | 匍匐地面蔓生 | 匍匐地面,節處生根 |
| 葉 | 卵形或倒披針形,革質 | 心形或三角狀卵形,薄紙質 |
| 花 | 頂生或腋生,花萼筒有稜或翼,唇形花藍紫色 | 頂生或腋生,筒狀萼光滑,花冠鐘形,白色 |
| 果實 | 鮮紅色漿果 | 蒴果 |
| 分佈 | 台灣舖地蜈蚣 | 倒地蜈蚣 |
|—|—|—|
| 地區 | 台灣中高海拔 | 台灣低中海拔 |
| 棲地 | 山區 | 山區、林緣 |
| 栽種 | 台灣舖地蜈蚣 | 倒地蜈蚣 |
|—|—|—|
| 光照 | 全日照或半日照 | 全日照或半日照 |
| 水分 | 偏濕 | 不耐乾旱 |
| 温度 | 冷涼 | 適應性強 |
| 土壤 | 保水、富含有機質 | 壤土或培養土 |
| 施肥 | 每兩週施速效性開花肥 | 無需施肥 |
| 繁殖 | 扦插或播種 | 扦插或播種 |
參考文獻
台灣地蜈蚣:台灣常見節肢動物
台灣地蜈蚣(Parafontaria laminata),又稱台灣千足蟲,是一種節肢動物,屬於地蜈蚣總目、地蜈蚣科。台灣地蜈蚣廣泛分佈於台灣各處,其體型較大,身軀可達5-10公分長,體色呈現深褐色或黑色,每節身體有兩對步足,總計約有70-80對步足。
形態特徵
特徵 | 描述 |
---|---|
身體長度 | 5-10公分 |
身體顏色 | 深褐色或黑色 |
步足數量 | 70-80對 |
頭部 | 有一對觸角和一隻單眼 |
背甲 | 堅硬且具有顆粒 |
棲息環境
台灣地蜈蚣主要棲息於落葉堆、腐木中或潮濕陰暗處,在有豐富有機物的環境中較容易發現。白天通常躲藏於地表或土中,夜間才會外出覓食。
食性
台灣地蜈蚣是一種雜食性動物,主要以腐爛的植物、動物殘骸為食,偶爾也會捕食昆蟲或小動物。
行為習性
台灣地蜈蚣通常行動緩慢,具有趨光性,當受到驚嚇時會分泌有毒物質來自我保護。毒液含有神經毒素,若接觸皮膚會引起過敏反應或刺激感。
生態意義
台灣地蜈蚣在生態系中扮演著分解者(Detritivore)的角色,幫助分解有機質,促進土壤循環。此外,它們也是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被鳥類、爬蟲類等動物捕食。
防治措施
台灣地蜈蚣雖然不會對人造成嚴重傷害,但其分泌物可能會引起不適。如發現台灣地蜈蚣出沒,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 保持環境清潔,清除落葉堆和腐木。
- 使用殺蟲劑或誘餌防治。
- 避免接觸台灣地蜈蚣及其分泌物。
結語
台灣地蜈蚣是一種常見的節肢動物,具有獨特的形態特徵和行為習性。它們在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需要注意其分泌物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瞭解台灣地蜈蚣的相關知識,有助於我們與這些生物和諧共處。
延伸閲讀…
倒地蜈蚣-藥用植物主題館 – 農業知識入口網
倒地蜈蚣 – 農業知識入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