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理】探索成都:魅力蜀都,坐擁天府之國地理樞紐

【成都地理】探索成都:魅力蜀都,坐擁天府之國地理樞紐

四川省省會成都位處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東緣,是全國15座副省級城市之一,與德陽、資陽、眉山、雅安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相鄰,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2°54′-104°53′、北緯30°05′-31°26′。截至2017年,成都總面積為14,335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48.5萬平方公里的2.95%;市區面積為3,639.81平方公里,其中市轄區建成區面積為885.6平方公里。成都現轄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温江、雙流、郫都11個區,簡陽、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5個縣級市,金堂、大邑、蒲江、新津4個縣。成都設有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這是國家級新區,並設置有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兩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歷經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至2022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達2,126.8萬人,當中城鎮常住人口為1,699.1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9.89%。

北部地震帶穿過成都,其主要分佈著龍門山斷裂帶、龍泉山斷裂帶、蒲江-新津-成都-德陽斷裂帶和邛崍-大邑-郫縣竹瓦-彭州斷裂帶,其中蒲江-新津-成都-德陽斷裂帶通過主城區。國務院已將成都定為國家級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和防禦城市。據多年資料統計,成都區境內地震較為頻繁,也有破壞性級別的地震。

成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亦有海洋性氣候的部分特徵,氣候宜人。成都年平均氣温在15.2℃至16.6℃左右。由於四川盆地北部的秦嶺、大巴山起到了屏障作用,冬季來自北方的冷空氣不易進入盆地,從而使成都冬季温暖。成都七月平均氣温為25.2℃,通常較之同緯度的上海、南京、杭州、重慶、武漢等城市偏低,但也會出現超過上述城市的持續性極端高温天氣。

成都地理 Play

成都境內生物資源較為豐富,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區,境內珍稀植物有銀杏、珙桐等;珍稀動物有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等。成都礦產資源豐富且種類繁多。查明的礦種有60餘種、礦區400餘處,分佈較為集中。煤炭探明儲量1.46億噸,主要集中在西部邊沿山區的彭州、都江堰、崇州和大邑縣;天然氣探明儲量16.77億立方米,遠景儲量為42.21億立方米,主要集中於蒲江、邛崍、大邑、都江堰和金堂一帶;鈣芒硝儲量達98.62億噸,居全國第一,主要集中於新津縣和雙流縣;多種金屬礦產資源則相對集中於彭州市。

成都地域遼闊,由橫穿四川盆地的河流灌溉而成,其中岷江和沱江幹流通過成都境內,市境內岷江幹流長96公里,沱江幹流長146公里,岷江、沱江流域面積分別佔55%、45%。成都境內有大小河流180條,總長2300公里,岷江過境水為主,不僅水量豐富,而且水質優異,洪枯變化較小,地勢居高臨下,便於自流引用,為成都主要供水水源。成都市河湖庫水域面積943平方公里,佔市域面積的6.4%。成都市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共達32.72億立方米,且埋藏深度較淺,含水層厚度大,便於開發利用,但因城市化的進程使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故對地下水應以保護為主,適度進行開採。全市建成各類水利工程9.6萬處,其中有水庫267座,總庫容16.94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558萬畝。

成都市西倚龍門山及邛崍山,山巒疊嶂,水波粼粼,自然景觀壯美。成都市以三山,三水,三城境,六江,四壁,二山的山水格局,特有的地理環境賦予了成都得天獨厚的旅遊發展潛力。

成都地理

“蓉城締造容易,新的歷史正在譜寫……”,這是2019年成都打造國際化優秀營商環境的概況,成都因此而榮獲“2019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杆城市”獎,成都在經濟競爭力、有形資產實力、無形資產實力、城市品牌魅力等指標中脱穎而出。

成都地處長江流域上游,河道主要經過高山峽谷流入成都平原,河水來源於大氣降水、地下潛流和冰雪融水,人為污染較小,因而水質優良,絕大部分指標達到國家地面水Ⅲ類標準。成都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下轄12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成都市城區規劃分為中心城區和主城區兩個層次,中心城區和主城區為兩個不同的概念。2017年7月2日,成都舉辦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上成都市將中心城區範圍規劃為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温江、雙流、郫都等11區,加上成都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剩餘的縣(市)組成“郊區新城”。

成都人傑地靈,早於公元前367年,古蜀九世開明王便自西陵遷都至成都。成都城始建於近3,200年前的金沙遺址。成都自建城伊始,發展成熟的青銅文明,於三國時代更成為蜀漢政權的首都。成都西連西藏、青海,南接雲南、緬甸,北通陝西、甘肅,東往長江中下游,自西漢以降,由於地理和交通等獨特優越性,成為了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

早在夏代及更早時期,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國已形成了較發達的青銅文明,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成都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眾多名勝古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歷盡千年滄桑,作為西南重鎮,成都自古以來便肩負著保衞祖國邊疆及統御中國西南地區的重責,並為中華名族的興旺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成都地理

簡介

成都,四川省省會,位於中國西南部,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成都平原以其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水資源聞名,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地理位置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地處長江上游岷江支流沱江兩岸,緯度為北緯30°39′,經度為東經104°05′。其東與資陽市相鄰,南與眉山市和雅安市接壤,西與德陽市交界,北與廣漢市和什邡市毗連。

地貌

成都地勢平坦,海拔在500-700米之間。平原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60%。平原最高點位於龍泉山東麓的寶光寺,海拔816米;最低點位於青白江區的青白江,海拔336米。

地貌類型 面積(平方公里)
平原 11,996
丘陵 2,240
山地 1,252
水域 512

氣候

成都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温度在16℃左右,最熱月(7月)平均温度為26.2℃,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為5.4℃。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常年濕度較高。

水文

成都境內水系發達,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佈。岷江是四川最大的河流,流經成都西部,分為內江和外江。京江、南河、錦江等支流在成都平原上交織成網。成都還有大量的湖泊,以東大湖、萬達湖和魚鳧湖等為代表。

植被

成都平原型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森林覆蓋率約為30%。主要植被類型有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

成都自然資源豐富,其中尤以水能資源、天然氣資源和礦產資源著稱。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岷江中上游,裝機容量居中國前列。天然氣資源主要分佈在成都市北部威遠氣田,儲量巨大。礦產資源主要有 coal、鐵、銅、鉛、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