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象捍門」是指台北淡水河水系通往大海的天然隘口,對於淡水河的排洪非常重要。淡水河兩岸的五股獅子頭和關渡象鼻頭形成了這個隘口,將台北盆地的河水引導出海。然而,這個隘口擁有獨特的地理風水優勢,日治時期的人們曾計劃炸開這個山石羣,以改善台北地區的水患問題,但最終還是放棄了。直到大台北防洪工程完工之前,淹水一直是台北盆地最嚴重的困擾。」
幹豆門隘口:從風水寶地到防洪工程
在淡水河系的匯流處,有一處被譽為「獅象捍門」的天然隘口,即幹豆門隘口。《五股鄉志》中記載,清朝中葉後的學者將其比擬為獅子和象鼻,分別指的是淡水河左岸的五股獅子頭一帶和基隆河出淡水河的關渡象鼻頭一帶。這裡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是台北淡水河水系通往大海的咽喉要道,左邊匯入了塭子川和觀音坑溪,右邊則匯入了基隆河,最後匯集流入海洋。


早在日治時期,就有學者認為這個隘口是淡水河系出海的障礙,建議炸開河中央的山石,以加速台北盆地的河水排出,這樣或許能夠緩解台北地區每逢雨季必遭受的淹水苦難。然而,由於這片土地被視為風水寶地,日本人最終是順應風水之説,不敢輕舉妄動。
在大台北防洪工程建成之前,水患是台北盆地居民的一大夢魘。民國51年(1962年),奧博颱風和愛美颱風的襲擊讓整個大台北地區都遭受了水患之苦。次年的葛樂禮颱風更是造成了慘重的災害,漲潮和海水倒灌,加上石門水庫開閘放水的洩洪量,使社子島浸泡在水中長達三天三夜,造成了224人的死亡和超過14億元的損失。在那之後,台北盆地的水文系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當時有美軍在台協防,美國陸軍工兵團的專家指出,關渡隘口的收窄導致排水不暢,這是淹水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在民國53年(1964年)決定擴寬關渡隘口,拆除了59户民宅、一座慈航寺,並炸毀了河邊的鳥踏石,使得「獅象守口」的景象變得不再完整。同時,被移除的土石被用來填方成現在的知行路住宅區。然而,事後發現,隘口擴寬後,感潮河段的長度變得更長,影響範圍更廣。漲潮時,海水壓力超過河水流出的壓力,導致潮水直接湧入,對周邊地區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影響。
為瞭解決台北橋一帶的排洪問題,政府在民國71年(1982年)開始實施二重疏洪道的工程,並於73年(1984年)完工。該工程開闢了長達7.7公里的新河道,並進行了低堤和排水工程的建設,旨在保護三重、蘆洲、淡水河右岸以及基隆河左岸區域。
在古老的王國中,有一個傳奇般的故事,關於一場驚人的戰役,稱為「獅象捍門」。這場戰役發生在遠古的時代,是一段歷史中令人驚嘆的篇章。
故事發生在一個神秘的城堡,周圍被高聳的城牆包圍著。這個城堡的主人是一位偉大而勇敢的國王,他希望保護他親愛的國家免受外敵的侵略。
有一天,一羣兇猛的獅子和大象聯手攻擊了城堡的大門。他們的目標是奪取國王的寶藏,這個寶藏據説可以賦予人們無盡的力量。
這場戰役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對決,城堡的守衞們與獅子和大象展開血戰。雖然守衞們非常勇敢,但他們面對的是數量上的劣勢和強大的敵人。
然而,正當局勢看似不利的時候,一位年輕的勇士出現了。
這位勇士名叫阿奇,他擁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他深知只有通過戰略和智慧,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因此,他謀劃了一個巧妙的計劃。
阿奇讓城堡的守衞們在城門口集結,並準備迎戰獅子和大象。他指揮著守衞們利用城牆上的石塊和弓箭來進行反擊。
在經過激烈的戰鬥後,城堡的守衞們成功擊退了獅子和大象。他們的英勇表現令國王深感驕傲,並對阿奇表示由衷的敬意。
「獅象捍門」的戰役成為了國家的重要歷史記錄。它象徵著勇氣、智慧和團結的力量。這段故事也被口耳相傳,成為了鼓舞人們面對困難時勇往直前的動力。
從那以後,每個人都知道,只有通過團結一致、智慧戰略和勇氣,才能捍衞自己的門户,擊退任何強大的敵人。
延伸閲讀…
獅象捍門| 關渡是淡水和基隆河匯流之地
淡水河-獅象捍門 –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