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風水】中國風水第一村 |贛州府風水 |吸引諸多遊客到訪 |

【贛南風水】中國風水第一村 |贛州府風水 |吸引諸多遊客到訪 |

“修塔事不可緩”。長期以來,中國人愛重視修塔。中國人懷念祖先會修塔,為“望旱澇”會修塔,有時聖典會修塔。總之,中華民族確確是一個喜愛修塔民族。,中國,世事蓋,就算這修塔一事中國地區有其處,並非千篇一律。其中,位於贛南地區“風水塔”便是一個典型例子。

贛南範圍如今整個贛州市,而明清時期,贛南範圍贛州府、南安府以及寧都直隸州三地。贛南地區是客家人聚集地,大量人口出於躲避戰亂目的,北方河洛地遷到南方,贛南地匯聚,形成了一支、和善客家民系,因有“十家九客”之說。大量北人南遷同時,帶來了他們一些行為方式,修塔其中之一。,修塔這一行贛南本地強勢文化相融合,並融合中求發展,形成了贛南地區塔景觀。

風水信仰是贛南地區文化,其根植於贛南人民心中七八百年。中國人是相信風水,風水傳入贛南應始於唐末,當時風水大師、形勢派開創者楊筠鬆贛南地區招收弟子,宣傳其風水思想,使得風水信仰開始贛南地區流傳開來。

兩宋之際,贛南有風水先生賴布衣,其足跡遍布華南各地,有影響,香港拍攝過一部電視劇《賴布衣》,贛南地區定南縣修建了一座“布衣塔”來歌頌他功德。

到了明代,贛南風水信仰是全國聞名,這時出現了號稱“中國風水第一村”三僚。明朝永樂五年,三僚風水師廖均卿政,受命徐皇后尋找墓地。嘉靖十五年,三僚廖文政、邦旻選中,為世宗擇地建皇陵。些是贛南風水信仰例證。

於贛南風水興起,使得贛南修塔受到風水影響,形成了風水塔。

風水塔,由其名而觀之知是受風水信仰影響而建成塔。塔修建地方要有風水,,要擇一塊所謂“風水寶地”作為塔地基,那怎樣地方算“風水寶地”呢?贛南各縣誌中多用“山水環抱,一望平衍”,“眺桑麻,煙火盡入樓中”,“霧峰,氣凝涵”語句來描繪寶地,有時“蛤蟆形”、“筆架形”詞彙來描述。總之“風水寶地”形式多樣,上是風水師藉自身所學來判斷哪一塊風水寶地。

三僚村傳奇是山腰上那棵形似傘蓋杉樹和樹底下形似包裹兩塊巨石。傳說楊公言:“前有羅經吸石,後有包裹,住這裡,子孫世世代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三僚人說楊公洩露了天機,因此無後。但三僚人堪輿謀生祖傳技藝,楊公視為祖先供奉著。

明清時期,風水塔贛南地區開始地修建,各州縣建起了各式風水塔,現存明清時期所建風水塔有43座,如果加上消失風水塔,數量會多。明清時期修這麼多風水塔是出於何種目的?是地主士紳們觀賞遊玩所用?顯然不是,正如上文說,塔建築構造,如果是士紳們“附庸風雅”需,肯定會這般。那原因為何?實際上,這和贛南人民希望本地“文風蔚然四起”,“科舉興”期盼有著關聯。

“造風水,興科舉”贛南人認為是兩個前後呈現因果關係事件,造完風水後可使得科舉大興。因此,風水塔大規模修建。

唐宋時期,贛南地區是“化外地”,地廣人,刁民集聚,民風。贛南多次出現抗中央,割據地方現象,如唐末譚全播、盧光稠,元末熊天瑞割勢力。這樣一個動蕩社會背景下,朝廷地此地進行控制,贛南人民於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是匪患盜賊隱匿於贛南深山密林之中與朝廷作對。

但明以來,隨著閩粵民“倒遷入贛”因素影響,贛南地區人口數量上漲,另外於產耐旱作物引入,促進了山地開發,讓贛南經濟發展。而且,明王朝加強了贛南地區管理,設立了南贛巡撫,任命王陽明人清剿匪患,肅治安。此過程中,陽學贛南傳播,這讓贛南文風起,讓贛南成為陽學聖地,因此有了“贛南陽明學地”這一說法。

時過境遷,各種因素交匯影響下,原屬“化外地”贛南,朝廷控制與教化,贛南人於國家認同感增強。基於認同感加強,贛南人士想要進入國家統治階層情感日益,以便為自己家族整個地區謀利益,科舉成了這些人可資利用一個途徑。但現實骨感,明清兩代,贛南地區科舉並,相比於同省饒州、撫州地相差。現實和理想之間差距,讓贛南民眾尋找一些超自然方法,於是明清時期,風水塔大量修建出來,寄託人們贛南科舉興念想。

古村遊能讓遊客感受到地人滄桑,以此來體會古人此生活過點滴痕跡,這村遊意義所在。於那些喜歡遊客而言,會村遊納入首選旅行地,贛南有一座古村落,有著中國風水第一村美譽,值得前往。這座村落地處江西省贛州市三僚村,這裡可以感受風水文化,藉其獨特性,每年能吸引來國內外諸多遊客到訪,大家想這裡一探,想要感受一下這裡韻味。

實際上三僚村處位置三面環山,東望去,能看見緩坡水田,期間包括一座北南走向海拔387.3米小石峰,三僚村圍成了一個盆地。三僚村知名度,並不是因為村子形狀八卦,而是這裡歷史底蘊著實跟風水學相關。據悉,三僚村其它村落一樣,只是普普通通一座。

只是到了後來風水大師楊筠松帶領弟子前往此地遊歷,一時間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於是這裡開啟了傳道受業大任,自此後,三僚村開啟了南方風水文化先河,楊筠松先生稱為業界祖師。除此之外,於懂得風水人,所看到一景一物全部包含了風水,一門一戶安排是講究。

於風水大師此,所以使得三僚村出現了無限生機,他弟子得到他傳以後,風水方面有成就。村子裡面廖、兩姓村民,得到風水術後,代代相傳,因此歷朝歷代國師輩出。

贛州是楊公風水發源地,興國三僚村譽中國風水第一村,楊筠松(楊公)故。羅經不到三僚,體現了人們於楊公敬重情。現在贛州風水稱為正宗,三僚村事風水堪輿行業姓和廖姓風水師譽滿全球。三僚村的佈局設計體現了中國堪輿風水精髓。 “世界風水文化第一村”——三僚,位於江西省興國縣梅窖鎮。想了解這座古老而村莊,想了解三僚風水文化處。需要你到三僚去旅遊考察。優美的景觀以及風水文化旅,相信你三僚行定是多彩。

三僚村只有、廖二個姓氏,人口4600多。擁有400多名風水先生,奔走祖國大地和國際地域。看風水收入佔這個村總收入一半,是當地支柱產業。風水先生這個職業,能中國內陸地區一個閉塞村莊集中批量地出現,官方支持,這實在令人。

三僚地形而成酷似太極圖,村里有兩條彎延溪水平行地流淌陰陽兩極之間,溪水流至楊公祠前二溪合而為 一地形成了一條溪流。有意思是,左邊叫陰溪,右邊叫陽溪兩岸相差五六度。 、廖兩姓居住太極兩儀。盆地四周,東華、西竺、南極、北斗四座寺院遺址隱約 可見,九尾杉、和合石、七星池、禦屏帳八個景點點綴。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堪輿人自己理論“點化”了三僚天成環境。這個古老山村里,有四十二座祠堂,狗形祠、無蚊祠、掛壁天井、龜蛇會、月洲祠,三僚古老而風水故事保證讓你耳目一新,三僚風水定刮目相看。

三僚奧妙沒有人能夠探索,“羅經石”上有一地下溶洞,但無人走到過盡頭。

真人你批算八字命格,

但有另外說法,兩天後贛州博物館裏,看到了當時盧王畫像和介紹,當時統治贛州是唐末,當時看說,道這個人害死楊公麼?身邊有位老者接話說:沒有這回事!瞎傳,是病死。我們於有許多楊公風水遺蹟和紀念墓地呢,後人好事,生怕……

“將風水文化發揚光大”口號聲中,三僚村成為了“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 “三僚堪輿文化”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將風水文化發揚光大”口號聲中,三僚村成為了“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 “三僚堪輿文化”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唐代後,隨著南遷客家先民,來到贛南,形成了影響贛派風水,並鍍上一層客家文化色彩。

討論客家風水文化起源,應該考察海內外風水人士奉為祖師楊筠松。

贛州風水文化史,始於唐末掌管瓊林禦庫金紫光祿大夫楊筠松先生避黃巢,攜禦庫秘籍棄職隱居贛州三僚村授徒傳藝開始。

楊救筠松,字益,號救。

楊救貧攜風水“秘籍”來到當時經濟文化落後贛南,他結識了割贛州盧光稠。

盧光稠請楊救貧其母親擇地建墓,此墓寧都縣洛口鄉麻田村圩場西北3華裡山坡上。

自此,楊在贛南紮根。

南北朝宋時,贛南南康國,城治於。贛州城廢。

唐末盧光稠乘亂起兵,割贛南後,請楊救貧其擇址建城。

楊救貧選贛州城址上水龜形,龜頭築南門,龜尾章貢兩江合流處,名龜尾角。

東門、西門龜兩,臨水。

風水學,贛州城有二條來龍,一是南方九連山(離方,屬火)發脈,從崆峒山起祖,宛延而城內賀蘭山落穴聚氣,結成一處立州設府大穴位,這支龍有一個支落歐潭。

興國縣瀲江鎮作為主城區,地勢交通,傍依瀲江,生活資源,是地方;東北方塊山地丘陵,屬於地域,臨近三縣交接地方有個梅窖鎮,這裏有個「三僚風水文化景區」。

延伸閱讀…

【贛州府風水】有看懂了的嗎|江西贛南的風水塔|千年古城贛州的萬年 …

江西贛南的風水塔,造型建材明明都那麼普通

這個風水文化傳統說來自唐朝末黃巢起義軍和叛軍混戰時期,朝廷中任靈台地理職務楊筠松避難流落贛南開業授徒所致。

南宋、元、、歷代有楊徒子孫纂書立說以及進朝任職理事,開中國形勢派地理風水學說……

到贛南,一問,人陌生「風水」習俗;參觀瀲江書院和鍾氏宗祠(所謂「下山虎形勢」)能看到有關風水形致來歷。這邊流行「修祠堂」,修祠堂要講究風水設計。

一個愛學習點中國歷史傳統文化人,無論中外,繞不開這個所謂「風水地理」,它是講什麼呢?

是看到現代建築師古代風水研究書,揭示出了其居住和選址方面實用性、合理性;肯定了古人生活智慧和哲學思維。增強了人們這個領域和探究。到地方仔細看看聽聽,他們風水故事。

去三僚村長途車空隙,順便問一下旁邊車中年大姐,問周圍有沒有愛看風水習慣?有沒有能操此業先生?有沒有聲名老師?

她肯定答:有。但她遇到是人;她自己弟弟前兩年請村裏一位先生看過。請過去看時有把握說:此房一蓋,一年能生男孩子了。誰知,弟媳老懷不上了,看了醫生沒看好,現在沒有,提「生男孩子」了!是,她說,這位老先生看當天,放鞭炮過後,家裏養雞鴨全都死掉了。後來有人說他選時間,技術什麼。想是半瓶水亂看吧,現在我得理他呢! ……

類似事件,民間不是個案,江湖是個魚龍地,自己是得判斷力,不能迷信。

到三僚村廣場,是一排各式年代一祠堂。 ,吸引人「楊公祠堂」。它右手側是一個村學校,右側挨個是他徒弟後輩祠堂,排了一排。

楊公祠聯從外到裡幾副,裏面有副寫是:「能使山川生色惟公獨尊,宇宙垂名此仙有幾 ;橫批 :萬國朝元」

裏面有楊公塑像,有些年頭了,加上堂內煙火,顯得滄桑古舊,了歷史距離感。一個老人打理,提示裏面不得,我說明白。有廊柱及塑像旁有兩幅聯。門外空地時響起人們祭拜鞭炮聲……

楊公有外號:楊救。一聽仗義有情人。是徒弟中曾姓和廖姓出了高手,遠近聞名,上朝廷下至商業旺地如潮汕地區有重用重請,這些族人後輩帶來了生路和財運。

關於其生命結局故事,傳說是當時贛州王勘察所謂帝王穴後下毒——目的是想獨佔唯一,希望別人得吉地。歸途藥口地方,毒發而亡……

這是個陰謀論,充滿了強權政治心機和才智弱者故事性。

但有另外說法,兩天後贛州博物館裏,看到了當時盧王畫像和介紹,當時統治贛州是唐末,當時看說,道這個人害死楊公麼?身邊有位老者接話說:沒有這回事!瞎傳,是病死。我們於有許多楊公風水遺蹟和紀念墓地呢,後人好事,生怕……

延伸閱讀…

贛南有一低調古村,被譽為“中國風水第一村”,吸引諸多遊客到訪

風水祖師楊筠松預言與贛南三僚村

三僚村多是姓徒弟後輩。旁邊姓祠堂內,有個中年人值班,有個攤位,上面擺著風水地理書本(是大路貨,品相,沒有什麼值得買),牆上有些陰陽宅圖文介紹。進去時他正在一張報紙上寫毛筆字,寫,起筆和收筆時講究,顯得毛刺刺,知道是發燒友。

請教了一下,他說:楊公風水講究四個字,浮、沉、吞、吐。所謂形勢派說「象形比類」,「象形會意」。問了解他湖南勘驗建宅照片,問問關心話題。牆上有協會主要人員通訊錄,是個副會長之一……

告辭出來沿著祠堂後面小路村里靠山側「風水風景區」轉了一圈,看了看經典祠堂形致,理解本派建築風範。印像有「狗形祠」、「蛇形祠」、「砂手」……

感覺整個區,沒有深入建設,基本修了條石子路,半坡山腳一圈,有立說明牌,實物大都是過去,稱「風景園區」了。

下來路過河邊一家庭餐館,看是婦女食材,感覺原生態,點菜定飯。吃飯時和男主人聊,姓,知道村裏有三房姓,有幾代單傳,些失傳!後來,人丁起來。樓房建,門口臨條河,有棵古樹。他們這一門祠堂後面,是修,他說前面氣派,讓我去看看。問起前面那個祠堂和「風水協會」?他說,是擺攤吧?擅者擺!我們家老人是別人上門來請。他這一說吧,是感覺有點道理!問了一下離這風水名勝牌上註「砂手」是怎麼回事?

他說古時堆砂手時,妨害鄰村風水引起了兩村械鬥。原因於這個砂手村左側左手邊,過去講究左青龍右白虎,左環右抱,而且左高右,是格局。於是左手堆填了一垻土下來,所謂「砂手」。鄰村願意了,於他右側凸起來了啊,利己損人不是?於是,三僚村藉助當朝關係渠道,上面了援助,派了個監來監工,這事壓下去了。後來太監死去,地人他葬砂手內側,以示紀念。

吃完飯,按著他說方向去看看他家祠堂,路過他老屋時,看到門口坐著一個老人,順便打招呼,知道是開飯店老爸。坐旁邊聊了幾句,問他那個「協會」理事會長認認識?他說他們事,說自己在家坐著,門檻經常有人踏,忙過來了,哪去擺攤? ……

轉了一圈,回到廣場周圍街上,廣場街邊有兩條河流匯成一條進入村子,蜿蜒而過。說兩條河流一溫,他們叫「陰陽河」。周圍幾家豆腐宴餐館,能以做豆腐特產地方,往往是水源優勝所在。

①、楊公祠附近車,和擺攤檔賣鞭炮香燭書籍三十多歲姓男子聊聊天,他搬個凳子我,於是兩人背靠祠堂邊,面廣場,曬著太陽,聊起來。他健談,面帶微笑,話語溫和,是個聊天對象。

問他攤位上擺風水書印刷體出版?他說那樣感覺像家傳手抄模樣了;問他這村人看不看這些書?他說看,光看懂。於是試著說:拿到外邊賣不是東西吧?有私藏和壓箱底貨吧? ,他說,那是,家裏流傳,學東西是。沒人講解,學會!問:你學嗎?答:學,現在基本要學,算是手藝,這些年好用。問他這邊收費如何?他答是同情況來,,要能掏起可,掏不起誰看呢?過去楊公號稱「楊救」人錢能看,是救濟心腸。言之有理!

說起後面曾氏宗祠協會有些人認同事宜,他講,怎麼說呢,有一輩人願參加,可能保守,願放下身段,不善於利用現在推廣模式吧,有不服氣吧,有的是門,有門派隔閡;協會是現在搞法,年人有個正式點渠道學習和接生意啊!

估計和後面祠堂是一門,不然門裏門外能擺攤?時不時有來人他這買炮和香燭……

②、他說起村里搞這個「風水文化景區」是有個本地人牽頭,外面集資了2-3個億,搞了這些東西,後說錢用完了,後期沒資金了!我說啥東西啊?他說是,但是修了這條進村大路花了錢,這個廣場停車場是他們修建,有些看不看錢,誰知道?後來有投資人來村里要帳,還有些河南來投資人,後沒辦法,錢了!這人是有些官路背景,沒大麻煩。我問村里得得點?會虧吧?他笑答:那村里人得到實點惠了!

山村和祠堂背靠一小山,是村里原本居住地,面遠處是一列高高的山體逼壓過來,背光下峰巒起伏黑黢黢巍峨感。中間地帶田地公路山村,方向看是東高山西山,符合「青龍白虎」勢。這樣地理環境?讓楊公看中而撘僚設村?

贛州,地處江西南部,贛江上游,它“南控百越,北達三江”,五嶺要會,扼粵閩要衝,地理位置十分;發源於贛州境內贛江,是連接內外,溝通南北黃金水道,為中原南下閩粵地;贛州境內丘陵起伏,地廣人,土肥水美,大批移民休養生息。這使贛州成為中原移民南遷首選“寶地”。

文獻資料記載,贛州東晉始有大批中原漢人遷入。他們舉族(家)南遷,滯留在鄂豫南部,輾轉皖贛長江兩岸,落腳安家者,南進閩粵者。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張九齡開鑿梅關,古驛道全線告竣,使這條秦漢以來南北通衢,南來北往人流、物流蜂擁而來,昔日贛州、大餘古城開始成為“商賈如雲,貨物如雨”江南名州,近四萬平方公里贛州大地吸引了大批拓展八荒“北客”,他們這塊土地上居住勞作,繁衍生息,使當地人口激增,史書記載:西晉南康郡轄五縣人口只有1400戶,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增至46116戶。贛州地開始出現了“萬足踐履、冬無寒土”景象。唐禧宗乾符五年,黃巢攻陷洪州(南昌),繼陷吉、州,數代贛州地居住大批客家先民,為躲避戰亂,溯章貢二江而上,跨南嶺,入武夷,開始進入閩粵。興寧《廖氏族譜》雲:“唐時,我祖由江西於,避黃巢,遷汀州寧化石壁寨。”如廣東嘉應各姓宗譜,多載“上世避黃巢之亂,南遷閩粵”。

此後,無論是北宋“靖康”後南遷中原人,還是元明清戰亂北來南去漢人,多是沿著這條古代“水上絲綢之路”進入贛州,或落腳生根,或繼續輾轉南遷。有關資料統計,東漢明,遷入寧化石壁有86姓,其中,東漢南齊3姓,唐(乾符之前)2姓,唐末31姓,宋32姓,元明18姓。這些人氏中既有贛州遷去“老客”,有路贛州休整後南遷中原漢人。據康熙年間李世熊篡《寧化縣志》載:“客家先民,中原南下徙贛,贛徙閩,復閩徙粵。“由此可見,水陸交通主古代,贛州是客家人聚居區,是明清以前南遷閩粵集散地和中轉站。

據史料文獻記載和研究者實地考察證明,贛州境內客家人,30%是“老客”,70%是閩粵地回流“客”,這些閩粵客民後裔倒遷入贛州明清時期多。

羅勇《略論明末清初閩粵客家倒遷入贛》一文中說:“尋烏、安遠、南、定南、龍南、信豐、南康、大餘、上縣佔70%-90%,贛縣、興國、於、會昌、瑞金、寧都、石城縣佔60%-70%”,這些倒遷客中,既有“閩粵流民作亂犯境”,官兵“討平”地安撫墾荒,如《上猶縣志》載:“寇乃撫,上猶墾荒。”有因生活所迫應招回贛州做佃客,如《寧都直隸州志》雲:寧都“家人”,“城中世業悉屬下鄉,招閩廣流寓賃耕”,“以耕一主田至子孫十餘世”。

有招墾而來閩廣佃客,如《於縣志》稱:“於本山縣,田多荊榛。初,居民,常招閩廣來耕,其黨日多。”有清初招安閩海投誠鄭氏部,派興國、贛縣屯田。但倒遷贛州最主要客流,數政府招募入贛墾荒者。戰亂,贛州各地荒墾,荒起情況可見,清初戰事漸息,恢復濟、休養生息,官府多次頌募墾令,清前期有大批閩粵客戶湧入贛州。無論何時,贛州其胸懷、乳汁、慈善面容笑迎無數南來北往人,她養育了入境客家先民,撫慰、呵護著這些回流倒遷“客”。因此,贛州不僅是客家人地,是他們依賴依靠後方。

於縣原名雩縣,北有雩山,取名雩,1957年6月1日起改名於縣,位於江西南部,貢水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