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反水地留題賦:上三灣下三灣,蘇王二寺下關,誰人尋得到此地,子孫買盡世間田。現在看這地,收盡建城、寶珠、通門鎮三河水,買盡世間田。
朱道佳,名振雲浮郁南縣地師,人稱他國師,幾年過身於肇慶。
張董事長,出身於廣東郁南縣建城鎮*村,祖上是農民,後發財後全家遷居廣州。
張生覺得太了,問先生:“後發財了怎樣報答恩公呢?”先生說“我叫朱道佳,你後有事去郁南縣*縣*府找我可以了”。眼前這先生名震本縣大師朱道佳啊,張生一聽了,信心十足。後來張生發財了,但忘當年承諾,每年拜訪朱道佳並大紅包作答謝,聽說這十幾年來包加起來於500萬人民幣。
話說1992年夏天,中午天氣, 年四十歲張生在建城鎮*村做船木工,油脂紙工棚午休張生見一老人(朱道佳)撐著雨傘路過,招呼進來喝茶、閒聊。朱道佳見張生他有緣 (他行過這地時見到了鯉魚反水墳山山花開)問他有沒祖宗骨石 ,張生說有,父親過世幾年,雙方一拍即合。朱道佳讓他準備5000元(1992年這是個數目了),誰知道張生一口答應。
張生家裡有六兄弟,他有三個兒子(當時),他什麼錢,於是其他兄弟商量葬父事宜,大哥答應出1000元,另外四個弟弟出了500元,剩下他老婆娘家3500元(這種勇氣、氣量見)。
話說回來,他當時知道這老人姓名,只是談話中知道他姓朱而已。
到了用事日子,1992年7月朱大師提前一天到他家,叫他準備香燭紙錢、十幾斤豬肉、雞八隻、鴨八隻、鵝八隻、木船一個(易友,知道為何要準備這些嗎?)
下葬時辰第二天巳時十點半左右。到十點十分,朱道佳香燭拜神,拜完後叫人十多斤豬肉丟落河邊,時將八隻雞鴨鵝一刀割一隻丟入河,後朱道佳呼龍,呼完龍十秒鐘後,見突然間一陣東南風起,朱道佳叫張生抱骨壇掉入河邊,見河邊一個水漩渦,豬肉、雞、鴨、鵝、骨壇全部捲入漩渦水底了。 。 。
後“玄武”方山、興山、青龍山自南向北,一代不如一代,且傳三山(代)。
從葬了此墳半個月,張生接到了一個幾年聯繫過學電報:感謝張生當初收留他在家裡住了半年,二是邀請張生到其深圳橫崗公司工作。後這個同學一家人移民加拿大,這公司交給了張生全權打理,賺到錢半分。賺到了第一桶金張總眼光獨到,將深圳這公司交給信得過人管理,自己和香港人李生於1993年進軍房地產市場,多年奮鬥公司香港上市了。
目前張董事是香港上市公司某地產大股東,另外廣州六十三層國際大酒店是股東,佛山化工城是股東,其他一一列舉了,身家於300億人民幣。
南京,千年,十朝國,王朝命,偏安一隅。南京建都王朝,基本活不過三代,要么亡國,要么遭屠戮。 《左傳》有語,“其興勃焉,其亡焉”,用以形容建都南京王朝,過了。
南京四周群山環繞,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難攻。西有像山、老虎山、獅子山、八字山、石頭山(山),北有幕府山、烏龍山、燕子磯,南有牛首山、岩山、黃龍山,東面有鐘山、靈山,青龍山……其中鐘山,東西走向,橫臥南京城東北部,形態似龍,有“鍾阜龍蟠”,與城西石頭城形成“龍蟠虎踞”格局”。
另,長江南京西面折東北,繞城北後東流,形成水纏玄武吉祥格局;加之秦淮河穿城而過,內有玄武湖、莫愁湖輝映,南京“得水”。
延伸閱讀…
秀水環抱,群山環繞,孕育天地靈氣,砂環水環,諸葛亮稱其“帝王宅”。
風水學“水,坐後靠龍”定位標準,南京應是坐南朝北。故有:左牛首山、將軍二山青龍,形成來龍勢;右鐘山白虎,後有青龍山、方山、興山群山為玄武,前有長江朱雀。
而口口相傳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實際上是指鐘山形態像龍,石頭山(山)像虎,並不是青龍白虎。
既有龍蟠虎踞勢,有水纏玄武之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俱,實為“龍真穴”——王者氣氤氳!
“白虎”鐘山雄偉,“青龍”牛首、將軍二山矮小,;後“玄武”方山、興山群山矮小且綿延,如烏合之眾,於“白虎”鐘山來講可謂奴之勢;形成“龍無力,虎強欺主”格局。
後“玄武”方山、興山、青龍山自南向北,一代不如一代,且傳三山(代)。
延伸閱讀…
另外,前“朱雀”長江浩蕩氣勢凌人,“玄武”方山矮小,臣,如此局勢,必生禍,臣殺君主。傳說南京有“天子氣”,實在言,即使有,是“君氣”。
衰,犯“左”犯上
南京秦淮河而建,從河右岸古城開始發展起來。長江環抱南京城北,且秦淮河形成“兩水夾金”吉局(兩水夾角於45°吉,於45°)。
據“右旺左衰”(人面水來即水源頭,左手左,右手右)風水法則,南京城處於秦淮河“”位,但處於長江“衰”位,(長江)衰(秦淮河)——實為犯“左”犯上,是其致命弱點,因為長江水不能它所用,反成其害。
南京風水,地生“王者氣”,這是毋庸置疑。因為南京風水,戰國時期開始,有帝王想方設法斷其龍脈、洩其真氣、使臣服:楚威王埋金紫金山,秦始皇開鑿秦淮河、斷方山,朱元璋鞭打牛首山… …破壞民間風水奴役四方,歷代王朝沒有過,清朝到了頂峰。
但是,南京風水大局生來,本無“天子氣”,只能為“一方王”,歷代帝王打鬧,並沒有上破壞南京風水。
秦始皇鑿方山斷龍脈,這種做法雖然吉,卻可以避免方山弱小勢鍾山白虎相爭,避免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