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迪,唐代風水大師,江西雩縣人,主要著作《青囊序》。文迪於經緯、黃庭、內景書,無所不究,而地理尤精。曾文迪系楊公風水學派傳承人。
曾文迪, 為江西雩縣人,父求己(號公安,著青囊序)。文迪於經緯、黃庭、內景書,無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貞明年間(西元九一五――九二0年),遊袁州府萬載縣(江西廬陵),愛其縣北西山之丘,謂其曰:(死葬我於此)。及卒,葬其地。後其豫章(江西南昌)忽見,駭然而歸,啓其墳墓視,乃棺。人以為屍解。著《尋龍記》、《陰陽問答》。
曾文迪系楊公風水學派傳承人。風水實踐過程中,建築是風水地理學主要載體,許多門樓、橋梁、廟宇、宗祠、住宅及墳墓以及皇陵是歷代楊公風水傳承實物見證,風水文化之所以千年而死人衰,因為風水地理是弟子方式傳承。曾文迪之外,歷代楊公風水傳承人如劉江東(劉七碗)、黃妙應、厲伯紹、葉七、劉淼堪輿名流是楊公風水地理真傳弟子。當代楊公風水知名學者有很多,如曾文迪一脈傳承第36代弟子梁惟朝,劉江東一脈傳承第37代弟子劉國勝,繼承了楊公風水理法。
楊公養看雌雄,天下諸書。看金龍動不動,次察血脈認來龍。龍分兩片陰陽取,水三叉認蹤。江南龍來江北望,江西龍去望江東。是聖人卜河洛,瀍澗二水交華嵩。陰陽觀流泉,卜年卜世宅宮。晉世景純傳此術,演經出玄空。朱雀發原生旺氣,一一講說開愚蒙。一生二兮二生三,三生萬物是玄關。山管山兮水管水,此是陰陽不待言。識得陰陽玄妙理,知其生與死。問坐山來水,但逢死氣皆無取。先天羅經十二支,後天幹維。八幹四維輔支位,子母公孫同此推。二十四山分順逆,共成四十有八局。五行即此中分,祖宗陰陽出。陽左邊團團轉,右路轉相通。有人識得陰陽者,何愁大地相逢。陽山陽水流陽,執定此說。陰山陰向水流陰,笑殺拘疑。若能勘破固中理,妙用本來同一體。陰陽相見兩,一山一水何足言。二十四山雙雙起,少有時師通此義。五行分佈二十四,時師此訣何曾記。山上龍神下水,水裏龍神上山。此量山步水,百裏江山一響間。有凈凈陽法,前後八尺雜。斜受來陰陽取,氣乘生旺方無煞。隻要龍神得生,陰陽穴中。天上星辰織羅,水交三八要相過。水發城門要會,劫如湖裏雁交鵝。水神,水是山家血脈精。山靜水動晝夜定,水主財祿山人丁。乾坤艮巽號御街,四大神尊內排。生剋五行布,要識天機玄妙處。乾坤艮巽水長流,吉神入家。請驗一家舊日墳,十墳埋下九墳貧。惟有一家能發福,去水來山盡合情。宗妙本是陰陽玄,得四失六南為全。三才六建雖是,得三失五盡為偏。隻一行擾外國,五行顛倒編。訛傳訛不明,所以禍福胡編。
風水書,汗牛充棟,黃石公《青囊經》上中下三卷,全文僅四百一十字,博大精深、、直言學理,而故弄玄虛。郭璞得,撰寫《葬書》而引用其文。楊筠松得,而有《奧語》、《天玉》著,曾文迪《青囊序》是闡發其文。蔣大鴻撰《地理辨正》,將《青囊經》列為””,註文雖,盡蘊。但不知《四庫全書》搜載此文?機會,一點體會寫出,用以教於高明。
《青囊經》總共分上中下三卷,書中闡述了”天尊地卑、陽奇陰偶”理論。著者是以天陽,奇數,為尊位;地陰,偶數,卑位。天地屬自然界,尊卑屬社會倫理,奇偶屬資料性質。前人數代事,是數代學,而非代數學,數位反映天地間奧秘,故稱”天地數”。
同時著者提出”天尊地卑、陽奇陰偶”後,接著進一步將”天地數”從套用系統,提出”河圖””洛書”理論。 “河圖”、”洛書”確是風水術正宗。實際天地數闔之成為”河圖”,闢之即成為”洛書”,自成體系,妙用。
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繼輿,號逸,生於大唐中和甲戌歲,原居於江西於曲陽鄉溷村,兄文遄、弟文迪,文辿排行第二。
文辿讀書習字,熟究天文、簽緯、黃庭、內景諸書,堪輿。他胸懷寬廣,原想讀書圖科舉仕進,避黃巢兵,隱居於崇賢裡黃檀寺讀書。有一天夜裡,做夢看見一人,彩霞護體,目光炯炯地朝他走來,。第二天起來,恰遇楊筠松南下步龍傳術,來到黃檀寺進香。文辿一見,昨日夢中人,交談後羨其學問,遂拜楊公師,學習堪輿術,恭執弟子禮。後瘳瑀、劉江東師弟朝夕相隨,得到楊筠松指點青烏、玄女秘要。文辿師事楊筠松後,萌發出世想,願仕進,師徒足跡遍及贛、浙、閩,觀龍勢,察穴形,青囊秘奧,體用兼,登堪輿大道。
廣明二年,文辿舉家遷興國縣梅窖鎮三僚村定居,隨師楊公尋龍覓穴,足跡遍及各地,名勝山水盡興而賞,如遇吉壤,或圖或記,留待後賢而發,逢困遇危則濟;名播江南海宇內外。興國當時立縣,文辿城南橫石崗上,擇址建朱華塔,鎖興邑文風財運。,北宋朝廷頒詔設興國縣於吉贛之間。
楊公仙逝前,文辿受命赴虔州,遊說盧光稠安碓開井,師復仇後,避盧氏危害,走他鄉,隱居萬載縣西山,於梁貞明丙子年,諸徒於袁州萬載觀山察水,見地肖形五牛飲水穴,穴結池心,援指謂子徒曰:「吾死葬此,切記。」時值臘月,果卒。諸徒如命安厝,命其地曰:「曾仙塘」。後年,其於豫章復見文辿師,驚其未逝,歸後發其塚,果空棺,始知文辿師屍解,成地仙矣。文辿著《尋龍記》、《八分歌》、《泥水經》書傳世。
文辿,作為楊救貧首座弟子,是三僚曾氏開山基祖。
文辿早年跟隨恩師楊救貧贛南學風水、行風水術時,有一天,文辿外出遊覽,走到三僚地界,發現這個地方,告訴師傅楊公說他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後有涼傘遮」地方,如果住下來,子孫可以世代官。楊公過去,是一塊山環水繞盆地,盆地中間有一座條形石峰,盆地後部有一棵涼傘形松樹,樹下是一塊圓形巨石。楊公雲遊天下,本駐留,但看到這塊天造地設風水寶地,決意留在這裡授徒著書。他說:「這裡是我們堪輿人世居地。你看前有羅經吸石,後有包裹,住這裡,子孫世世代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
楊筠松和他二個弟子文辿、廖瑀一起,盆地中間搭茅棚居住,他們茅棚稱為「寮」,師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人們這裡稱作「三寮」(後人改名「三僚」,寓意人丁興旺)。
文辿讀書,原想科舉仕進,因逢戰亂,隱居於縣黃檀寺讀書,問世事,後偶遇楊筠松先生,羨其學問,遂拜楊公師,學習堪輿術。他全家遷往三僚村定居時,楊救特地為徒弟擇址定向,並作了一份地鉗記流傳:
「僚溪山水觀,四畔山巒;
甲上羅經山頂起,西北廉幕應;
南方天馬水流東,仙客拜中;
出土蜈蚣艮寅,十代年中官職;
今卜此地爾居,代代拜皇;
初代錢糧,醜戌相刑害;
中年發如雷,甲木水栽培;
兔馬生人多,犬子居翰位;
今鉗此記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職顯。 」
文辿唐末五代時遷三僚,時歷宋元明清,千多年來,是明清兩以來,文辿後裔蕃衍千枝萬派,分佈國各地,已成萬丁著族,人文蔚起,滿堂,俊拔士達於中外,見楊筠松當年預測。現在許多海外經考察團專程到三僚村,是拿著這份鉗記,尋找中間提到「天馬水」、「出土蜈蚣」、「羅經山」、「甲木水」所在。
延伸閱讀…
文辿854年出生於江西於葛垇溷村,號逸,幼習詩書,原想科舉仕進,因逢戰亂,隱居於縣黃檀寺讀書,問世事,對天文、地理、預測有研究。楊筠松834年出生於竇州(今廣東高州人),號筠松,幼年過人,學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
楊筠松,生於唐和八年(公元834年)三月初八日(公元834年-公元900年),俗名楊救,名益,字叔,號筠松,唐代竇州(今廣東信宜鎮隆)人,其父親楊淑賢生三子:長子筠翌,次子筠賓,三子筠松(風水宗師)。楊筠松幼年過人,學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
空谷山健1、歷史記載史書記載,廖、兩姓寧都徙居三僚,「蓋兩家塚宅,筠松所卜而貽讖雲」。可能是因為這一緣故,三僚人願意外人介紹楊救貧為三僚卜地開基傳說。
贛·南·堪·輿·文·化1 何謂「堪輿」堪輿文化稱風水文化,是一種傳承有序傳統民俗現象,是人們實踐中積澱下來、對居住環境進行地理選址佈局一種國術,是漢族傳統文化組成部分,已成為全球學術界關注焦點。
大門震樓三僚村位於江西興國縣東南60公里處梅窖鎮。三僚地形是渾然天成一個太極圖,、廖兩姓居住太極兩儀。盆地四周,東華、西竺、南極、北斗四座寺院遺址隱約可見,九尾杉、和合石、七星池、禦屏帳八個景點點綴。
三僚村本是一個無聞山區自然村,但唐僖宗坤符18年(公元880年),原朝庭金紫光祿大夫、司天監、風水大師楊筠松(名益,號救)先生,攜其門徒曾文訕、廖瑀、劉江東、黃妙應人,選中這塊「寶地」僑居二十多年,他們授徒傳業,開創了中國南方風水文化先河。
三僚村景點概況三僚村位於江西省興國縣東南64公里公里梅窖鎮境內,是興國、寧都、於三縣交界處。現在全村人口4600餘人,分居18個村民小組,居民主要、廖兩姓。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前,建立興國縣時,屬寧都直棣懷德鄉僚溪,後劃歸興國縣衣錦鄉管轄。
風水二字,看似如社會迷信,但是去看看那些千百年古村,無一不是將風水運用到淋漓盡致,你會知道什麼叫古人智慧。
三僚楊公祠始建於元朝末年年間,祠堂位於三僚村盆地中央,座向是壬丙兼子午,殿堂上楊筠松居左,文辿居右,真人大小樟木雕像,鍍以金漆,民間俗稱「楊公金身」,是世人紀念風水大師楊筠鬆而建。
史書記載,廖、兩姓寧都徙居興國三僚,「蓋兩家塚宅,筠松所卜而貽讖雲」。可能是因為這一緣故,三僚人願意外人介紹楊救貧為三僚卜地開基傳說。
延伸閱讀…
贛南是中國客家人南遷第一個聚居地,許多客家文化是贛南起源,客家風水文化例外。風水稱堪輿。中國風水文化唐代以前,長安中心,史稱長安派。唐代後,隨著南遷客家先民,來到贛南,形成了影響贛派風水,並鍍上一層客家文化色彩。
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縫輿,號逸,江西於葛垇溷村人,生於唐大中甲戌歲(854),卒於梁貞明三年丙子歲(916),享年63歲。其父曾德富。兄文遄、弟文迪,文辿排行第二。曾公幼習詩書,熟究天文經書,黃庭內諸書。隱居於黃龍寺時,緣遇楊公筠松,得其指點青囊,得堪輿大道。
後梁貞明丙子年,曾公諸徒袁州萬載覲丘山(今江西宜春萬載縣),肖形五牛飲水穴,穴結池心,授指謂子徒曰:“吾死葬此,切記”。時值臘月,果卒。諸徒如命安厝。命其地曰:“曾仙塘”。後經數年,其子於豫章江西南昌復見文辿師,驚其未逝,後啟其塚,果空棺,始知文辿師屍解,成地仙矣。著《八分歌》、《龍水》、《龍口挨星》、《氣運總法》、《尋龍記》、《三元秘要》、《龍砂水形五訣要》、《青囊序》、《泥水經》書傳世。後人尊楊(救貧)、(文辿)、廖(金精)、賴(布衣)風水四大祖師。
曾文辿是三僚氏開基祖,是楊救貧首座弟子。楊救貧雲遊天下,本駐足,但文辿想找一塊吉壤定居。有一天,曾文辿發現三僚這個地方,告訴師傅楊救貧說他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後有涼傘遮”地方,如果住下來,子孫可以世代官。楊救貧過去,是一塊山環水繞盆地,盆地中間有一座條形石峰,盆地後部有一棵涼繖形松樹,樹下是一塊圓形巨石。他告訴文辿說:“這裡是我們堪輿人世居地。你看前有羅經吸石,後有包裹,住這裡,子孫世世代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
楊筠松和他兩位弟子一起,盆地中間搭茅棚居住,他們茅棚稱為“寮”,師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人們這裡稱作“三寮”(現在寫作三僚)。
文辿原是於肖縣(今於曲洋鄉)人,讀書,原想科舉仕進,因逢戰亂,隱居於縣黃檀寺讀書,問世事,後偶遇楊筠松先生,羨其學問,遂拜楊公師,學習堪輿術。他全家遷往三僚村定居時,楊救特地為徒弟擇址定向,並作了一份地鉗記流傳:
僚溪山水觀,四畔峰巒;
乙上羅經山頂起,西北廉幕應;
南方天馬水流東,仙客拜中;
大盤蛇形乙辛,十代年中官職;
今遷此地辿居,代代拜皇;
初代錢糧,因子癸相刑害;
中年發如雷,乙木水栽培;
兔馬生人多,犬子居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