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編】古代,客家人有關建屋造墳事諮詢風水先生;今時今日,人認為「風水、地理、屋場」問題純屬封建迷信,但其中一些建築要求,或者能科學角度分析?本文摘取中華書局出版《客家風情誌》第五章〈風水、鬼神信仰〉,介紹客家人傳統風水觀以及今人於這些學說態度。
中國自周朝後,始有「堪輿」之說;求風水吉地事,到秦朝有。漢朝始見有《堪輿金匱》書十四卷,晉朝郭璞有《青囊中書》九卷。後風水學盛行,有關「風水」學說書,多。明朝朱璋軍師劉伯溫擅於此道,著有《披肝露膽經》;清代孫光𤋁著有《撼龍經》,梅實著有《墳宅便覽》。清代後,風水家楊筠松人推崇,今客家地方風水地理先生尊楊「楊公先師」,建屋造墳「行地理」,要「楊公先師」神位。
客家地方所謂地理風水,有陰宅陽宅分,宅係指祖公地墳,陽宅指生人屋場。人們以為,「財、丁、貴、壽」是陰宅陽宅風水庇蔭而來,故做屋、葬地,要請地理先生來定方向,點「龍穴」。
客家人對建房造墳重視,民間流傳有關「地理風水」俗諺很多。如:「不信風水看三煞,不信藥方看砒霜」,「無風水出人成鬼」,「山中堆土,枉勞一世」,「羅盤(分金)一線,富貴相見」,「一福二命三風水」,「醫藥不明,殺一人;地理不明,殺人全家」,「風水人間不可無,陰陽兩相扶」。
於「屋場」問題,有許多俗諺。如說:「地方,人多;地方,人多重濁;地方,人多直率;散漫地方,人多遊蕩;險仄地方,人多殺傷;平陽地方,人多忠信。」說:「東方有流水名青龍,西方有大路名白虎,南方有污池名朱雀,北方有丘陵名玄武,這四樣地方,四神相應,十分。」
《營造經》中說:「屋舍若是東低西高,富貴雄豪;前後下,滅門絕戶;後前下,多牛馬。」故屋場要求,叫做「梁土」,居住吉祥;後前低為「晉土」,居住也好;西高東低為「魯土」,居住會,會有子孫;前後「楚土」,居住會;四面中央名「衞土」,居住會後貧(前係南方,後係北方)。
屋場,說:「前後,東南高西北,北方有河水,叫做『三』地方,居住會。中央過,四方無山,地勢,居住後時不時會有爭鬥,直至絕代。中央,左右及背後有山圍緊,居住會昌盛,但偶有火災。南閉塞,居住人,心肝,多受人譏誚侮謾。」
於安裝門窗有講究:「門於廳,後代絕人丁。門扇或斜欹,夫婦相宜。」「東方開窗吉利,願望會得成就;南方開窗,大吉。東未申方開窗,會多疾病;主婦女月經不調;西方開窗,女子會得禍,主口舌散財。北方開窗,主發眼病。」
於陰宅(墳墓),有許多說法。如僧泓語:「地下一丈二尺是土界,入一丈二尺是水界,各界有龍守緊,要鋤入二丈四尺,可做地墳。」《圍墓書》有云:「有靠山來葬地,若使無斷絕,大小,官位可以做到公卿。若使形狀像蛾眉月,地墳上看得到日頭落山,可以封侯爵。左旗右鼓山,會生武將。前幛後屏墳墓,會出文臣。」俗語有云:「想求貴,貴砂;想求富,富砂。」(砂,指土質。)
客家人於地理風水傳統講究及其說法,如此。千百年相傳下來,有許多人相信。然時今天,科學文化有了,人們於「風水、地理、屋場」問題,進行考究,有認識。總情況是「既盤相信,盤否定」。綜而觀,今天風水學說,應該科學觀點去研究分析,不能而論。比如,於如何選定「屋場」,如何建築,有關科學知識,不能苟且。古人當時科學發達,不能科學道理來闡述「風水」利弊,神祕說來解釋,。
綜合古人對「屋場」選擇要求,屋基地方要、,坐北向南,屋後羣山斷,門前左近水,右近大路,前有池塘,後有丘陵;屋中要求通風、採光條件,門口堵塞;門窗安置要講究,注意通風、流、避陽光西照。拿今天眼光,符合現代民居建築科學要求。故今人對古代祖先傳下來「風水」學說,抹煞,「封建迷信」一言以蔽之。
至於陰宅風水,客家人有句話:「死人作生人看。」這句話,能說明一些問題。因為客家人賢孝,對先人關心。 「入土安」是否「安」了呢?要讓先人能「安」,所以造墳時講究。盡孝心是主要,至於保佑後代「榮華,子孫滿堂」,只是一種「希望」罷了。
建了新居「喬遷」,客家話稱為「搬新屋」,有許多規矩。
,要看新屋是否架造完畢。客家人建造新屋,要擇「吉日」「夯牆」(即「奠基」)。 「夯牆」前要「三位先師」(即木匠魯班先師、堪輿楊筠松先師、泥水療公先師)。敬祀後安上「三先師」神位,然後正式動工。整個住宅造好後,主家要做兩件事:一是「上樑」,二是「安大門」,這是新屋建好標誌。辦後,可「喬遷」。喬遷前,要設宴請建築師傅,敬謝「三位先師」,「迎龍神入屋」(安龍),然後正式「搬新屋」。
客家人,是黃河流域漢民族向南遷徙,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文化融合所發展出來一個支系,主要遷徙地點是廣東、福建、江西地。現今,客家人作為漢族中影響支系之一,遍布全世界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客家人多,梅州、贛州、汀州是其中聚居城市,稱為「客家三州」。
高度聚居讓客家人文化習俗不僅沒有消失,反而發展,由此產生墓葬文化是多種多樣,不僅是受傳統文化影響,深受少數民族山區文化影響。
客家人墓葬擇址中,選擇逝去人葬山上。一個是因為傳統喪葬文化影響。客家人作為遷徙漢族人保持著來自中原傳統墓葬文化習俗,那重視喪葬和墓葬風水,選擇一個風水位置,修建先祖安息之所,不僅是感念祖先恩德,是尋思源銘記。另一個是早年客家人遷移地多山區,開發,耕地實在,受現影響,講究風水客家人只有將祖先葬風水山上,以往,客家人多習慣於山上安葬和祭祀。
客家人對逝者安葬方式因為身處環境有所,遺體安葬有一次葬、二次葬說法。客家人一次葬有兩個形式,一種是會選擇風水位置,製作規模永久性墳墓墓碑,一勞永逸,這種墓會進行再葬。另一種是逝者家主擇地埋葬,設墓碑,只有土墳,這種喪葬方式是受到家庭情況、少數民族簡葬文化以及其他額外因素影響而形成。
客家人進行二次葬稱拾骨葬,將逝者遺體寄放在某個地方,三四年後,遺體化白骨,先人骸骨撿拾放在骨罐裡,俗稱「撿金」,客家人認為只有完成二次葬算是子孫盡責。骨罐有會擇時擇地進行安葬,有因經濟原因而寄放在山上或者田間地頭,因為年代,一些骨罐會成為無主骨罐。現代採用火葬了,人死後直接火化,將骨灰放進墳墓中。
客家人墓葬樣式有多種形式,有地堂式、大葬地、墓亭式、墓寮式、山莊墓園式和紀念碑式。地堂式是前後、左右像座椅扶手形式,面前一個半圓旱池,主要是依山勢和斜坡而建成,這種墓制形式流行時間,唐宋元明清一些客家人古墓是這一類型。大葬地和墓亭式使用,一個是需要埋葬棺材,一個是要修建亭子,花費,多人家採用。
墓寮式是山上建小房放置骨罐,房子可存放多個骨罐,福建和廣東地區客家人才有採用這種樣式。山莊墓園、紀念碑樣式是近年來出現,山莊墓園是政府部門組織徵地山地修建公墓,所形成類似山莊樣式,如梅縣南榕仙莊公墓,裡面墓碑多現代常用款式,而紀念碑是革命烈士、勳人使用,佔地。
客家人墓碑採用是大理石石料,現在排除其他石料。主要一塊主碑和兩塊聯碑組成,主碑左刻立碑時間,中間豎刻十一字死者信息正文,右刻立碑人輩分,聯碑聯或者對稱松樹圖案,講究人家會主碑和聯碑上方蓋個刻龍過龍石。
客家人安葬方式和多樣墓葬形式體現是客家人風俗文化,是幾百年傳統喪葬文化山區文化交融產物。隨著社會發展和殯葬改革推進,客家人喪葬方式和墓葬習俗地改變,現在客家人死去人主要政府修建公墓中安葬,安葬方式隨之不斷地簡化,雖然簡化,但其中還是蘊含著傳統文化和山區文化痕跡。
這幾年,隨著城市化發展,南充市成為四川省第二人口市,土地資源環境壓力加劇,殯葬改革形勢日益。
一個墓葬,或以石塚標記墳丘,或是一處集體安葬石塚陵園,成為了地上顯而易見人工景觀。他後代會每年回到這些安葬地方來,表達祖先敬意,或者撫慰他們靈魂。
近些年來,四川政府大力推廣綠色殯葬改革,節地藝術墓碑是其中一種減少土地資源安葬方式。如今四川公墓陵園裡墓碑樣式,也已是傳統單一墓碑造型,而是呈藝術化、個性化新型藝術墓碑。
閻良漢皇墓園樹葬區,一棵棵塔柏地排成行,但「垂青」它們人寥寥無幾。閱讀提示:將逝者骨灰裝入可降解骨灰罈直接埋入樹下,並逝者名字刻樹葬區域骨灰安葬紀念牆上,逝者家屬可持鮮花祭拜,能逝者思念寫到卡片上或風鈴掛樹上寄託哀思。
2016年3月30日訊,如果說入土安是傳統文化,那麼生命終結後顆粒撒向花土、沉入綠地,讓逝者回歸重生,而非是土地寸土寸金下退讓。
二次葬,全稱「二次撿骨葬」,指人死後第一次安葬時選址、儀式,待若干年後,擇吉日開墓地、拾遺骨、貯骨罈並於吉時吉地安葬。二次葬是中華民族特有古老葬俗之一,客家民系千餘年來盛行二次葬。二次葬客家地區如廣東、福建、江西地存在,有沿襲。
江蘇推行生態安葬緩解「墓地危機」 盤點生態葬9種方式【江蘇推行生態安葬 緩解「墓地危機」】節,今天上午,江蘇省民政廳寧召開2016年節工作視頻會議,對我省推行節地生態葬及祭掃工作進行部署。
喪葬形勢各個國家和地區以及時代環境,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密切相關。
於我們既熟悉事物,熟悉是,它作為喪葬部分中代表著逝者存在過標誌;是,墓碑令我們內心產生莫名恐懼,有一種想要探索求知,但總歸霧裡看花,隔一層。
今天要和大家聊得是漢族傳統喪葬禮儀,於漢族分佈廣,個別地方可能。之前有聊過一些棺木和禁忌,今天這些方面一一贅述了,一起去看看中國傳統喪葬文化吧,信者了解一下,信權看個傳說了。
今天要和大家聊得是漢族傳統喪葬禮儀,於漢族分佈廣,個別地方可能。之前有聊過一些棺木和禁忌,今天這些方面一一贅述了,一起去看看中國傳統喪葬文化吧,信者了解一下,信權看個傳說了。
客家人歷來講究葬風水,修祖墳。舊時代發了財人家要辦三件大事:買田、做屋、修祖墳。修陰宅和修陽宅,可見其地位。近年來這股熱潮有愈演愈烈勢。本文試圖地區居民墓葬風俗作心理剖析,找出其歷史淵源和現實想法,去其糟柏,取其,今,善待其事。
墓葬風俗具有其文化內涵,它表現了人們歷史條件下紀念先祖思想、方法、手段,是宗教儀式、建築藝術、地理常識、倫理道德觀反映,所以我們可以虛、各方面其風俗進行研究,進一步分析形成和支配這些風俗心理。
瀏覽客家地區田野、山間,各式各樣墳墓,、,、,、,數不勝數。這是客家人世世代代沿襲下來一種風俗。筆者乘坐京九線列車北上時留意觀察到,這種現像粵東北、贛南普遍,江西吉安以上減少,而贛中北以上見不到了,鄂東大別山區冀東以上平原地區見到是墳頭、墳包,有的有墓碑,有的墓碑沒有。可見客家地區墳墓是一道有特色風景線,是客家文化一個組成部分。
筆者幾年來觀察、調查、思考,認為研究墓葬各種形式對研究墓葬風俗變化發展及促成變化社會因素、心理因素有。
(1)坐椅地堂式 這種墳墓是依山勢或坡勢而建成前後、左右象靠椅扶手形式,墓碑前有半圓形旱池,這種式樣客家地區流行時間、範圍,從一些留至今日宋、元、古墓,大多屬這類,客家地區舉目是山野荒坡,這種墓式選在山地荒坡上,因為客家地區山多耕地少坷見客家先民、愛護耕地,讓死人活三爭耕地。
(2)大葬地 地堂式墓碑後挖有個安放棺材大坑,磚塊砌拱市佔葬時直接棺材放置其中,後挖起骨殖,實際上是一種簡化二次葬,因費用大,是過去有錢有勢人家才能採用顯示財勢做法,實際上是繼承了中原大戶人家建陰宅、築壽城傳統做法。
(3)墓廬式 建一個小房子,裡面放置陶製骨罐,不用墓碑,可以放多個骨盒,骨盒上寫上名字。這類陰宅主要分佈五華、惠州一帶。
(4)墓亭式 墓建亭內或亭後,亭建路邊可以供路人避風雨,主家修亭多有紀念、炫耀用意,建亭費用,近年來多有錢人家採用。
(5)山莊墓園式 多近年來政府民政部門徵山地建公墓,如梅縣白鶴仙莊、南榕仙莊。
(6)紀念碑式 這是近年來出現一種形式,碑體可高,佔地有大有小,工費料可比傳統地堂式,佔地可些,可以建平地上,因此人們接受。
(1)一次葬 死者去世後主家擇時擇地埋葬,只用土墳,設 墓碑,待三、五年後屍體腐化自骨時擇日起出白骨骨罐中。有的各種原因會成為永久性一次葬。
(2)二次葬 骨罐擇時擇地安放永久性墓中。客家人認為,只有完成二次葬,算盡了做子孫責任,心安理得。
(3)待二次葬 骨罐寄於荒山上或田頭地坎下。這是因為主家沒有經濟能力或沒有時機而採取過渡辦法,這段過渡時間往往各種原因而拖延多年,年代而成為無主骨罐。
(3)無主墓 義塚–收集無主、無名骨殖集中安葬,使得亡靈得安,行善積德人或團體集款捐建而成,屬慈善之舉。古老人墓–修屋、修路或動土時挖到無主或無名骨殖,移地安葬,使其得以安魂,是主家避凶邪求折衷之舉。
(1)單墳 一個墳墓一塊碑,多數夫妻合葬形式,但可只葬一人或同時安葬幾代、同代幾位先人。
延伸閱讀…
(2)連環墳 一個墳墓並立二塊或三塊碑,可安葬同代或幾代多位先人。
客家人二次葬一套儀式,儘管各地盡,但其基本內容及形式所反映是居民講風水、求、求發達心理。客家地區”葬風水”成了安葬先祖稱。
安葬先人很主要目的是為了福蔭後人,因此,要安葬先人主家要請風水先生選擇陰宅地點。陰陽先生有其講究陰宅山形水勢、吞吐沉浮、穴庫包藏一套。主家風水寶地保佑自家財丁興旺、人才輩出、富貴雙全,多願聽信陰陽先生信口開河。然後全家時生月日交陰陽先生聽信其什麼八門、八卦、廿四山、六十龍透地以及八字(年、月、日、時辰)、四柱生剋艱懂陽術語去選定吉日。這時陰陽先生往往會故弄玄虛,謅出常人聽東西以抬高其身價,但往往會討好主家拿大點紅包而刻意迎合主家意思吉課作變通。
備香紙三牲犒慰先靈,請來土地神、山神以護衛先靈。
時辰一到,”升金”–由子孫捧起骨罐傳到坑內。
發龍火–點香燭、獻三牲。用土填滿土坑時,風水先生念”十進糧”:(土喻糧)
一進糧,高登寶座;二進糧,大吉大昌;
三進糧,萬事如意;四進糧,積穀千倉;
五進糧,榮華;六進糧,金銀
七進糧,財丁興旺;八進糧,子孫滿堂;
九進糧,財源;十進糧,長發其祥。
糧泥上得”鐘”(得隆起意),福主賺錢過廣東;
糧泥上得,福主發福蓋省城。
潑龍水–土坑填滿後,地堂左右潑水,水帶財。
發糧米–風水先生一手盛米竹箕,一手周圍撒米,眾子孫親朋張開衫帕接米,接得越多越好,帶回家裡放入缸以求財糧。風水先生撒米邊唸發糧詞:
發東方甲乙木,兒孫世代食天祿;
發西方庚辛金,沙籮量米斗量金;
發南方丙丁火,兒孫世代登科;
發北方壬癸水,兒孫世代中高魁;
延伸閱讀…
發中央戊已土,兒孫能文能武。
一要千年富貴,二要人丁興旺,
三要三星拱照,四要四海名揚,
五要五穀豐登,六要六畜興旺,
七要七女下凡,八要八仙慶壽,
九要九子登科,十年身到鳳凰池。
添燈–點亮燈籠或防風船燈帶回家中,意為家家戶戶添丁。
敬酒–祭祀禮儀,敬先祖。
撿香–離開時,每人撿一支香帶回家中,意為香火。
園墳–園結束,謝師、謝土地神,可以上儀式結束後接著舉行,可另擇時日進行。
點龍火–竹筒裝煤油插放在墳後呈半園形,入夜點火,有點一晚或數晚,意為光宗耀祖、光照後人。
客家人墓葬歷來講究風水,梅縣民間傳說古時有幾風水名墓,如”屠刀”、”蜘蛛結網”、”錦鍛鋪地”。
其中”屠刀”安葬是楊氏來梅始祖楊雲山,位於梅城東廂現在呂帝廟前,一口水塘形似屠刀,或是取其意,子孫兩代出了四位進士一位教諭。其碑文主要如下:
楊氏子孫繁衍,其基被認為風水,香火鼎盛,世代相沿,直至改革開放後八十年代惠州楊氏後裔組團前來祭拜。
客家地區有些族譜先輩安葬、風水名有專門記載。如《陳氏族譜》上載有上先祖寧化石壁時風水地:飛蛾撲水、張天海螺、虎形、龍形、沖天風、犀牛望月、美女懷胎、雙龍出洞、渴馬飲泉,後來遷居到各地有記載。如興寧蛇形、猛虎跳牆,上杭寒婆炙火、雄牛推車,蕉嶺餓虎吐肉、千蛇掛樹,梅縣海螺
其他各姓有類記載,如美女照鏡、翠鳥灘、孩兒坐欄、百鳥歸巢、二僮講書、雄雞撲翼、貓兒洗面。
它們有一個特點:山水動物化、人格化,祖先仙逝看作是回歸,與山水融為,取其吉祥如的形意,祈求葬個風水寶穴,庇後人升官發財,繁衍昌盛。
例二劍英公園側廖屋廖氏先祖紀念墳,茲先錄其碑記如下:
公諱,字文,程鄉莆心子岌人。閩粵贛總族譜載,成祖永樂年登進士第,歷官監察御史,廉介,為朝野推崇。
公人才魁悟,頎黑而戚,出巡四川,吏民懷德畏威,歸里創築新塘(筆者註:其部分現劍英公園內水域),分溉莆心、楊古狀、土三鄉,田廿五頃廿五畝,塘週一千二百五十丈,民賴焉,事詳州志。
緬懷先賢,鐵筆糾彈權奸,抗疏成祖,辭官,高風亮節,固堪垂範後世,而興築水利造福桑梓,流芳百代,鄉民君子,蒙君德澤,榮我家鄉,是記。
例三五華橫陂魏氏始祖墓,碑文為:
墓房建一座敬祖亭,柱聯爲:
從客家墓碑上除可看出子孫排輩外,還可以看出主人心理,如有:
事實上,有些墓主家子孫有那麼多,而是配夠好看,取好兆,後添丁可能。
從以上可以看出碑文顯示重視源流,炫耀祖宗功德,希求萬世昌盛心理。
修祖墳,是客家人歷來講究一種風水葬。舊時代客家人要完成人生三大事,其中包括修祖墳。既然是風水葬,那麼它會千年富貴,子孫登科了?事實告訴你,風水墳地確實會仳佑後世子孫安康,學業大成,人丁興旺,從此改變命運。
客家人風水墳墓可見,是建具有風水佈局地方。形式多樣,普遍是坐椅地堂式,這種墳墓是依山勢走向而建,佈局前後,左右如靠椅扶手形式,墓碑前有半圓形旱池,於子孫後代前來拜祭時擺放供品,有說是這種旱池是風水佈局中一種格局,好像錢袋子一樣,財氣進來可以留住。這種墳墓,客家地區流行時間、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