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工作應擺正心態,合法招錄方式去贏取自己理想工作,平時應加強學習、提升個人綜合能力,不要相信所謂“捷徑”而上當受騙。
2、生活中要樹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相信科學,警惕“算命”騙局。
天目有東有西。東天目之脈,萃於餘杭,結局於徑山;西天目之脈,萃於錢塘。故天目者杭州主山”。 “主山”,是中國古老風水理論中術語,專指山脈起源地。“天目者杭州主山”意思是說西湖群山是西天目山發脈,這因為天目山是距離杭州最近高山名峰,而且它浙北丘陵山勢走向上,確實西湖群山有著淵源關係。況且天目山是兼具眾多勝景和文化積澱歷史文化名山。西天目山西北東南延伸,綿延到達錢塘江,有龍山(今玉皇山)和風山(鳳凰山)兩座山聳然並峙於西湖東南錢塘江北岸之間,彷彿是它“兩乳”。古人看來,這是“王氣”象徵和展示,能令人頓生“高山仰止”敬畏感。因而,隋、唐時期,杭州城州治或府治衙門,選址建造這裡。
到五代吳越國時改建為王府,北宋州治。南宋杭州後,這裡闢建“內”皇城。顯然,這一脈相承建構選址“龍山“與“鳳山”之間屬於“風水寶地”密不可分。讖詞“龍飛鳳舞到錢塘”,後來還成了杭州民謠,民間另有一個版本,全文是:“天日山垂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海門一點巽峰起,五百年間出帝王”。 “海門一點巽峰起”,是說龍、鳳兩山以東錢塘江段,兩岸有龕、赭兩山相夾如門,“門”外杭州灣水面,故稱“海門”。 “巽峰”中“巽”,為“八卦”之一,代表東南方。 “巽峰”意思可以解釋“東南方山峰”,指“海門”外大潮如山峰聳立,東南向西北洶湧而來。
天辛大師提到:誰曉得西湖龍井名氣大,卻不知這裡”江湖”風水實在.
西湖風光自不待說,周圍三面環山,北高峰、獅子峰、天竺諸峰,一道屏障,擋住了西北吹來干風,大量氣流留在群山間迴,形成西湖龍井茶區特有地理環境.這兒土壤多質地疏鬆酸性砂質土,茶葉生長.早上露水茶葉生長關,而杭州山春季總是煙霧籠罩,連蘇東坡讚歎”水光瀲灩晴方,山色空濛雨奇”.西湖龍井茶集中產地獅峰山、梅家塢、翁家山、雲棲、虎跑、靈隱地,處處林木、翠竹婆娑,九溪十八澗溪谷逶迤,一片片茶園雲霧繚繞、濃蔭籠罩之中.嘉木生”天堂”,吸收了天地,.
錢塘泗鄉人說湖埠裡指現在靈山、雙靈、湖埠村,包括靈山、大嶺、上堡、姚家塢、馮家、張余(張家和余家)、陸家嶺自然村,範圍一點,可包括銅鑑湖東邊仁橋自然村和公館自然村,還包括銅鑑湖南邊的下楊村和塘村,歷史上湖埠裡現在湖埠村是兩個概念。
當年湖埠裡有句名言,還在我耳邊迴盪,湖埠裡是個地方, “看病自有靈郎中(沈希良),沒有米吃姚秉公。天熱自有前山洞,天自有柴火熜。大旱自有風水洞,逃難自有潘家洞。力出漢馮日紅,讀書出了個來聘公。金牛逃進仙人洞,喝茶要喝九曲紅。”
杭州人總以西湖古時明聖湖,稱金牛湖,現在湧金門外湖中有一金牛若隱若現呢! 《水滸傳》中梁山漢浪里白條張順曾這裡舉標槍迎戰過方臘。殊不知,此謬誤。銅鑑湖是泗鄉地面上湖泊。酈道元(公元472—527)《水註》中寫道:“明聖湖縣南江側”。 《民國杭州府志》明確說道:“石湖,定山南鄉,石龍山下。漢時名明聖湖,宋時更名石湖。今名銅鑑湖”。泗鄉古老傳說中關於金牛版本有許多,是銅湖畔曇山上仙人洞,叫金牛洞;金牛出雲泉山下,雲泉山風水洞所在西山稱,西湖並無雲泉山。由此可見,古明聖湖現在周浦銅鑑湖。 《錢唐記》裡詳細描述了湖埠裡石膏山,寫到了轉塘金家嶺中村白岩山石蓮峰,記載泗鄉多處地方,可以旁證一下明聖湖銅鑑湖。
清朝,泗鄉才子張道《定鄉小識》中考證:“《唐宋錢塘志》記載,明聖湖縣五十里許,瀕江……”他推論,錢塘縣府靈隱或九溪,朝代一,但可能是指近旁西湖,並且距離。錢塘縣,這樣湖只有銅鑑湖了。
《光緒杭縣縣志》記載:“銅鑑湖曇山東南。湖周圍三四里許,水,產魚。菱芡之利,不可勝計,秋蓴尤佳,埒於湘湖。湖藏山腹,境邃……”這裡想強調是,銅鑑湖是有古老歷史,物產,風光迷人,湖面有幾平方公里呢。
銅鑑湖東面山公館山,山下建有定南公館(驛站),並有楊村鹽場;古時杭城往來富陽,官員此休息。現在龍山石礦有車道可達銅鑑湖,過張家山,翻陸家嶺,經姚家塢湖埠靈山。
杭州西湖盛產蓴菜,古時杭州產蓴菜地有西湖、湘湖和銅鑑湖,而且銅鑑湖;而現在,剩下銅鑑湖生產蓴菜,你現在吃到“西湖蓴菜”,其實銅鑑湖蓴菜。
“銅鑑,可以衣冠;人鑑,可以知得失;史為鑑,可以知興”,這段話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與名臣魏徵故事;古時官家銅鑑湖邊設有驛站“定南公館”,常有達官貴人來,白居易和蘇東坡遊玩和體察民情,所以我想銅鑑湖名字有可能是白居易或者蘇東坡取,藉以明志,並提醒過往百官。
風水洞勝景定山十景第一景,是杭州主城區,原錢塘仁和兩縣,唯一一處奇特喀斯特岩溶洞地貌景觀,錢塘人錢惟善(元朝)《定山十詠,風水二洞》所寫“洞定山南,稚川(注:葛洪)嘗煉丹於此”。
蘇東坡於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任杭州通判,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正月二十七日遊風水洞,寫下《富陽新城李節推先行三日留風水洞見待》,詩後兩句,“世上小兒誇疾走,如君相待今安有”,前句諷刺改革派邁步子,後來成為“烏台詩案”文字獄罪狀之一。
蘇東坡弟弟蘇澈寫過《和子瞻題風水洞》:“風送江湖滿洞天,洞門可聽人無緣。土囊鬱怒聲初散,石齒勢未前。樂奏洞庭跌宕,歌傳帝。何人隱汭觀遺韻,使顏成問嗒然”。
蘇洵、蘇軾、蘇澈史稱三蘇,乃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蘇軾兄弟二人我們泗鄉風水洞寫下了千古詩句流傳後世,可見當初泗鄉名氣。
而一點白居易出守杭州(公元822年824年)時,與恩德寺主持慧日禪師交好,去風水洞和恩德寺遊玩,白居易有詩:“白屋炊飯,葷不入家。濾泉澄葛粉,洗手擅滕花。青芥黃葉,紅姜帶紫芽。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這一甌茶,不知是茶是茶,說明泗鄉種茶歷史,唐朝有了。
當時風水洞名氣,杭州去富陽官道邊,蘇家兄弟、白居易外,范仲淹和林和靖許多名人有詩詞題寫。
錢塘泗鄉周浦人鄭永祺(清朝)所寫《風水洞》,蘇東坡和白居易遊泗鄉風水洞場景多有描述。 “扶景神,消閒暑忘。蘇公曾眺覽,白傅昔徜徉。人去山靈怨,詩留石壁荒。”錢塘人許承祖(清朝)所寫《風水洞》蘇東坡和白居易有所懷念,“風轉水流恩德洞,披風激水縱閒身。留題千載懷蘇白,句裡笙簧韻”。
清胡敬《定山雜著》中寫道:“長路傍水湄,風流蘇李追隨。斷橋流水空蕭瑟,系馬岩花有誰。”
我期待銅鑑湖風景區開發日,風水洞風景重現世人面前,得起蘇東坡、白居易留下詩刻。
馮來聘,字道來,號春,官山東道御史,治詩。明萬曆二十八年舉人,科解元鄉定山北鄉(今轉塘午山)葛寅亮。那一年,泗鄉一次中了兩個舉人,而且,其中葛寅亮第一名。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馮來聘中三甲進士,第197名。說1939年日本人“三光政策”前,進士府第尚存。十多年前,周浦馮家進士府第台門殘牆,今無任何痕跡,可惜。說馮家當初埋藏十壇金十壇銀,沒有發現。
有一個傳說,馮來聘娶兒媳,親家送來轎子進台門。馮家特麻袋裝銀子堆鋪到台門上,轎子翻台門而入,見馮家。
延伸閱讀…
馮家至下楊村有三個涼亭,傳說,有仙人託夢馮來聘說造一個涼亭升一級官,馮來聘出資造了三個涼亭,曇山西邊有一個涼亭遺址存在。馮來聘為鄉親們建造了一座橋叫無私橋,原橋石梁老位置上,村里後來老橋上澆築了鋼筋水泥。上面“無私橋”三個大字,我同學馮劍威父親馮士豪(馮來聘後人)所題寫。馮來聘出資建造無私橋,是子孫後代昭示了一個無私無畏做人道理。
聽老人們講,當年馮家有一個祠堂,祠堂系磚木結構,“古蔭育德”橫批鑲嵌堂楣,左右兩側棟柱上掛著書有“遵祖宗遺訓一派傳唯讀唯耕;循孔孟之道歷朝標榜克勤克儉”兩幅楹聯。馮家有三寶,“清溪、古橋和漩潭”,清溪見底,古井水甘甜,古橋,漩潭水體冬暖夏涼;家族規矩:“溪水不得入污,井水不准洗滌,潭水游泳。”這不是現在五水共治規矩嗎。
凌家橋去湖埠里或者去富陽江邊路上,要翻越銅鑑湖邊一座陸家嶺。馮來聘早年沒有中舉之前,家裡是普通人家,砍柴去凌家橋賣,挑著柴擔,陸家嶺上涼亭裡喘口氣,同行擔柴人面前發誓,來有朝一日做了大官或者發了橫財,要削平陸家嶺,免去湖埠里人長年翻山越嶺。但後來於大明皇朝闖王李自成和關外清朝鐵騎雙重威脅下搖搖欲墜,明朝官員馮來聘無暇顧及這件事了。陸家嶺是那麼於翻越,直至今日,陸家嶺綿延花山上。
湖埠十景中有一景講是姚家塢董墳松濤。從前,姚家塢財主姚雪蓮家裡開了個私塾,請了富陽新桐鄉秀才董邦達私塾先生。先生年湖埠裡教書。一年冬天,下著鵝毛大雪,地上積雪,陸家嶺兩個小姑娘來上學,陸家嶺到姚家塢要步行十多分鐘。夾兩個村中間一座山崗叫楊梅壟,兩個小姑娘發現一個奇怪現象,有兩隻雉雞楊梅壟上打鬧,壟上一點積雪沒有,而且有許多草沒有枯死,是。小姑娘這奇怪現象告訴了先生,先生趕去觀看,兩隻雉雞依打鬧,看到先生來了,雉雞飛走了。說那是先生報訊鳳凰。
董邦達先生爬上了楊梅壟,楊梅壟山後橫亙泗鄉大地石龍山。站楊梅壟上朝東是花山,東南方朱熹講學曇山,正南方向是風水洞所在雲泉山,泗鄉人叫西山,往西南方向茱萸晚霞十里如意了,那是杭州近郊第一高峰,海拔有536米呢。湖埠裡好像是一把太師椅,坐北朝南,風水,邊上馮家村出過大官馮來聘呢……
董邦達看了後,問清這楊梅壟山是東家姚雪蓮家。回到私塾後,他東家姚雪蓮提出要求,說祖父逝世幾年,因為找不到墳地,沒有安葬,發現楊梅壟這個地方還可以,要塊墳地安葬祖父。姚雪蓮滿口答應,董邦達祖父安葬楊梅壟了。董家從此,董邦達一路中舉,而且還中了進士,成為大清雍正和乾隆兩朝內閣大學士和禮部侍郎及工部尚書,他書法和繪畫水平當時首屈一指,與董其昌齊名。
董家風水惠及了子孫,董邦達兒子叫董誥,他一路秀才、舉人、進士過來,進軍朝廷,殿試點狀元;後有人提出有父蔭子嫌,改授探花,官太子太保、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任職《四庫全書》副總編。董誥是大清乾隆和嘉慶朝紅人。
有人說,散落城市裡各個地名,是一個城市文化記憶。歲月變遷,地名,能勾起這個城市歷史和故事。
杭州地名里,不僅藏著詩情畫意,有些聽起來,。
延伸閱讀…
這是一個社區名字,三墩鎮東部,東接餘杭區良渚鎮,西鄰五幸村,南抵大港橋、誠橋社區,北至吉鴻社區,下轄6個自然村。
2002年以前,這是個村子。
社區中心叫池華兜,後來改名為“廚房兜”。
廚房兜,是這個社區開始名字,廚房鬥這個名字,是後來改。
廚房鬥社區黨總支書記張銳新說,很早以前,村里每家每戶做木工廚房用品,比如鍋架、鍋蓋、水桶,村里有條斷頭河,叫做“兜”,寓意兜住村民好日子,所以叫“廚房兜”。
至於現在名字廚房鬥,應該是後來筆誤,傳下來了。
這是一個社區名字,西湖區三墩鎮。圩字念wéi,意思是地區防水護田堤岸。
西溪地到古盪灣一帶,河汊交錯,水盪星羅密布,人們圍堰築堤,繼而定居下來,形成了村落。堤岸名字,因此成了村名。
城西、城北、翠苑、祥符地幾個村子,是這麼來命名。如俞家圩、董家圩等。
一位蝦龍圩村老村民說,早前,蝦龍圩地,有相當多湖泊和水塘,盛產魚蝦,所以有了這個名字。
有人說,蝦龍圩“龍”應該寫作“籠”,“世上只有龍蝦,沒有蝦龍,怎麼能叫蝦龍呢”。
那叫“蝦籠”,有什麼來嗎?
“蝦籠”是捕捉河蝦竹籠,說很早以前,這一帶家家戶戶會編織蝦籠。
傳說,當年朱元璋下江南,來到三墩蝦龍圩村。他知道這個村子叫“蝦龍圩”後,擔心百姓作祟,因為“龍”有皇帝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