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吉,兇之法論,擇日中但凡、、、偏氣過陰陽之日課若結合陰陽二宅形氣取用,多應吉。聽韋師兄說位於貴港村李村屯守和堡當地譚氏宗祠:*申年、*申月、*申日、*申時之課落腳奠基,100多年歷史,且出了猛人云雲,我們此,故前考察。
●坐申庚寅甲間線,即俗師言立大空亡線
●上空蕩,築圍牆並花窗擋風化氣
●四進橫屋,第一進開門第二進中門錯開形成形
●第三進屋略供奉祖先牌位第四進後廳屋,形成前後形,中開天井收天部光
●宗祠內光陽,,地面牆角泛起青苔
綜觀譚氏宗祠風水,其上空蕩收寒濕氣重,築圍牆擋化,築圍牆後感覺到氣盪散,於第一進橫屋開門第二進橫屋中門錯開,令外局入宅風氣進一步緩化,這些化風為氣手法,說明以前主庚風水師並非之輩而是風水行家裡手。
至於其擇用四申日課用於該宗祠落腳奠基,符合擇日法:太歲可坐不可!安葬造宅,太歲臨山吉,衝太歲方,犯歲破、歲沖。太歲頭上動土,動土,所以太歲專臨坐山擇日,選擇太歲坐方年月日時吉,避免選擇歲破之方動土及年月日時,避開歲破。此宗祠坐申庚間線,擇申年月日時落腳,坐山申,謂歲到坐;若是坐寅,沖犯歲,主凶。這是擇日法。
本門五行日課論,此課偏氣課,但,?蓋因宗祠收受,而調用申年月日時天氣和地,是符合本門五行日課取用,主應人丁吉順!隨行龍先生反饋,並聽說發生損丁破財凶事,宗祠人丁平平安安,說此譚姓宗祠有一後人廣西某市市委書記。但宗祠自身風水格局論,應該出不到此等級猛人,或另有他處風水。
一、光陽氣!應採用類似岑溪大夫廟「三星戶」光影風水作法,或設計前後青龍宅,令到光線可宅後照入,增加光陽氣。
「既會損丁,會旺丁,主後代會吉祥。」師曰。
此宗祠主人丁而已,是否可以風水作法另其出猛人? 」問師。
外攝守和堡譚氏宗祠,圍牆外有一口半圓形水塘
外攝守和堡右側門開巽巳方,為出入之門,方左側戌亥方門關閉不開
守和堡內第一進橫屋大門前攝右方,房子後便是右側開巽巳門
於門格坐向,坐申庚間線
第一進橫屋內攝,與第二進中門形成,化風氣
後廳譚氏宗祠神位,師說可採用「三星戶」光影作法
於後廳譚氏宗祠神位前攝,後廳前座間中開天井收光,設計成前後白虎形,可惜如此設計光陽氣
貴港地記:富豪村宗祠「這次到貴港,我帶大家看看貴港富豪村,出了很多猛人!」韋師兄。 「有多?」眾兄弟。 「一個村里出了2個身價過億,14個過千萬,50多個身家過百萬猛人!」韋師兄。 「村裡有幾號人?」「400多號人。」「嗯,這個比例有點,當地。
論陽宅開門立廳開篇前,自我介紹了。我是陳老師助理,易名:易曉得!
我縣橫河鎮生態環境,青山延綿如黛,溪流無邊無際綠意中奔流而出,幾條溪流產生沙垻,孕育了一個家族。這個家族橫河鎮沙上村譚氏家族。縣城驅車40分鐘到達橫河鎮沙上村。 400多年前,譚氏族人橫河十字圩遷沙垻居住,隨著人口多,這個地方叫做沙上村。
申字出畫家記例:廖冰兄父宗祠廖冰兄是世界漫畫家,四歲時隨母親象州再嫁到武宣桐嶺桂系軍官余恩浦,武宣考察第二站廖冰兄父宗祠。
十五年前第一次回到我祖鄉,十五年後這個時候一次回去,是體驗。十五年前不談,現在我,因為中國歷史產生了,順利成章,對自己祖鄉和家族歷史想知得,這次旅程可算是枉此行,但,有一點點。
旅程第一天,到了新會城,去過一間新會博物館遊覽,內裡有很多展品,有木美人、鱷魚骨骼、恐龍蛋化石,一張單刀,那烏利單刀,原來烏利單刀(糊里糊塗)這個典故是出自我祖鄉哩!
第二天會城出發入村了,途中黃克競大橋和黃宣充大橋。
黃克競橋是他捐錢建,而黃宣充大橋是黃克競和其他兄弟他們爸爸名義捐錢建。相傳黃克競太平紳士是我爸爸媽媽爸爸兄弟兒子,即是我嫲嫲堂兄,計上來,我要稱呼黃克競作堂舅公,而黃宣充嫲嫲伯伯吧,再計上來,我要稱呼黃宣充作伯公。當年我表叔(舅婆兒子)要去澳洲讀書, 要太平紳士擔保, 是黃克競他作擔保哩!
坐了大約半時汽車,終於入到村了。村口有一個井,仍有人用來洗衫,但不能飲用,因為村裡洗手間污水是直接流出來;而村裡井,相信仍有人會喝裡面水,水,而且可以看到井底有幾尾魚兒,是人們放下去,每完井讓水流進去後,會魚兒放下井,目的檢查井水有沒有毒,古時沒有檢毒工具,唯有犧牲魚兒生命,但現在亦然,因為,那是科技發達,思想開放,知識增進,經濟農村吧!
我祖屋巷口有一個池塘,這個塘解放前是屬於我家,但因為現在沒有打理,所以了青苔,荒了,但前是有魚。旁邊鐵欄是我嫲嫲後來裝上防止小朋友跌下。因為…我爺爺十三歲那年,他媽媽這裡跳塘。
說到我太婆,當年是太公爸爸幫她娶老婆,而太公到了越南,後來回了鄉知道自己娶了老婆,從前人這樣了,父母之命,媒爵言,反倒新郎新娘只管成親,人不到關係。我爺爺是我太婆買回來孩子,可能是因為我太婆不能生育,所以她我爺爺一歲多時候買回來吧。雖然不是血緣關係,但前人只要買了回來,認定是親生一樣。因為當時太公越南識了個女人帶了個小孩回來我太婆養,我太婆養了幾年想越氣,想到太公在外生了孩子,跳塘啦。
想起來我爺爺呀,十三歲沒了媽媽,然後人家罷佔了田地物業,一個小孩子,還要帶著個弟弟,爺爺一生我是一個而故事哩。
我們祖屋是不知多少代以前先祖流傳下來,直到我爸爸那代,他們時候有祖屋住,可能祖屋有數百年歷史了,因為我們一位太公,六百年前遷居到這條村,開枝散葉,繁衍後代。
祖屋裡有一個大廳,有兩間房,一間是爺爺嫲嫲房,十五年前我回去時,房裡大床、梳妝枱貼著爺爺嫲嫲前結婚時紙裝飾哩。另一間房是孩子們(即我爸爸、伯伯、姑姐們)房,十五年前我睡過房內大床,不過數年前我爸爸和伯伯睡爛了。
這間屋吸引我是灶頭,十五年前我們有燒過飯,下面洞是柴枝禾桿草塞進去作燃料,上面洞是吹氣撥風。灶上鐵鑊很,燒飯,飯焦是一大片鍋巴模樣,很美味!這種風味只能農村找得到,於城市人難得。
有牆璧和天花國畫,有味道哩。
我祖屋灶頭那邊門口隔離一間屋是我婆婆從前家,現在是屬於她外家那邊物業,不過租人家住 因為婆婆住我們家隔離,所以我太婆(爺爺媽媽)很老友。
我祖屋灶頭那邊門口斜對面一間屋是我婆婆堂細佬家,十五年前我入過去探那個堂舅公,當時他養了很多雞仔。
這是我爺爺時候讀書書齋,從照片左邊這間屋到照片後白色屋前是書齋地方,這是太公買來爺爺作書齋房子,太公出錢請老師教爺爺讀書,我以前聽過爺爺背『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太公村裡其他孩子來免費上課哩,但後來因為太公到了越南,太婆死了,爺爺年紀小,地方給人家罷佔了。
廿七墟市集,這裡這排商舖,從前是屬於我爺爺家
要出發去拜山了,我是騎爸爸兒時童黨叔叔駕摩托車哩。這裡騎摩托車跟香港很,香港我會自己駕摩托車,是我載人,現在於可以坐車尾做乘客啦,而且這裡騎摩托車可以不用戴頭盔,會危險,因為農村地方會開得,道路上車多,反而清風送爽,途經很多稻田,有很多養了鵝和鴨池塘,很感覺。
延伸閱讀…
第一個要去拜山墳是虎門水庫那邊,說是山墳,是山上,所以我們要叢林,跨過滿途樹木和荊蕀到哩!
那是我爺爺爺爺山墳,奇怪地,碑石刻上太太公的名字,有一個姓馬合墓。那個姓馬懂尋龍點穴,他找到這塊墓地,但不夠錢買,於是我太太公便出錢買下,姓馬出力,我太太公出錢,兩人合墓於此了。
到第二個山墳,這是爺爺爸爸媽媽墓,裡面沒有爺爺爸爸,因為當年爺爺爸爸到了越南,不過裡面有幾代太xN公太xN婆,不過因為碑石之前人偷了去建屋,爺爺弄過一塊碑石,碑石上爺爺刻了他爸爸媽媽名字,他說只是作記認免得拜錯山,我們知道裡面有其他太公可以了。這個是月山,墓旁有棵桃樹,前嫲嫲說這是月抱仙桃穴,旺女後人。
後我們到了另一個墳,這個墳是像山,那位遷到這條村太公墓,相傳譚氏始於周朝,世襲封爵,到元朝適逢戰亂,治安不寧,我們這條村遷址太公當時於開平來到上凌村,後娶了兩個老婆周氏和林氏,開枝散葉,後代遍佈整條村啦。這位太公明朝洪武二年(即戈元一三六九年)仙遊,葬於當時坭塘,今稱象山,兩位老婆合葬。經六百多年風吹雨打,這位太公墓變得,所以幾年譚氏鄉親合資修墓,現在這個墓很漂亮哩。
翠亨附近孫中山先代及親屬墓,分佈三個地點。一處是犁頭尖山腳西面,即現在中山紀念中學背後附近,此處有孫中山之父孫達成墓,兄孫眉墓,及犁頭尖山腳南面侄孫昌墓。第二處為犁頭山腰,土名竹龍地方,該處有七穴山墳:始祖婆陳氏,五世祖禮讚公,六世祖樂南公,七世祖耕隱公,八世祖懷堂公,十四世祖殿朝公及祖妣墓地。山腰南面土名皇帝田地方,有十六世祖敬賢公墓。據《孫氏家譜》記載,此處部分祖墓係於一八八○年(光緒六年)涌口村附近遷來。第三處為翠亨村以北二公里多崖口鄉附近譚家山(土名豬肝吊膽)孫宅山莊。十一世祖瑞英公,十二世祖連昌公,十三世祖逈千公,葬第一排,孫中山長女孫娫葬第二排末穴。此處集中了孫氏大多數山墳,三十九穴。此外,地名黃草崗有孫中山祖母黃氏墳墓,未立碑碣。
參與孫氏祖墓遷葬及管理、祭掃孫氏祖墓者稱,譚家山孫宅山莊祖墓是三十年代始犁頭尖山腳看山田、上林邊地遷去。一九三二年左右,唐紹儀任中山縣長時,因要修建中山紀念中學,孫氏部分祖墳遷走,西南政務委員會撥款,唐紹儀親問,選擇,最后買下譚家山一片平坡地及附近一些田畝,作為孫家墓地。原擬全部祖墓集中遷葬此處。孫科遷葬事關心,派人請到一位楊姓風水先生來翠亨勘察孫氏各處祖墳風水,他寫下一張紙條,孫社正看過,為:“請楊先生勘測各處山墳,若風水,可保留下來不動,其餘可遷孫宅山莊”。經楊勘測結果,認為竹龍各穴山墳,風水,遷動。而風水最佳是孫中山祖父敬賢公葬皇帝田墓,以及孫中山祖母黃氏葬黃草崗墓。犁頭尖山腳(今中山紀念中學背後)孫達成、孫眉、孫昌墓未動。其餘犁頭尖山腳大多數墳墓遷葬孫宅山莊。十一世祖瑞英公因有過祠堂,翠亨孫氏是他後代,故孫社正瑞英公墓印象,記得原上林邊。與《孫氏家譜》所載瑞英公葬地。遷葬工作主要孫社正另一族人(實為孫姓養子)孫錦興負責。他們督工原墓各個金塔(骨殖塔)挖出,另裝入新塔。舊碑大小不一,,故廢棄,僱請石工打製統一形狀墓碑,碑碣原墓鐫刻。後來犁頭尖山竹龍地各墓碑此規格換過。唐紹儀有孫宅山莊擴充成陵園,並其中修建亭台計劃,但呈報撥款費時,審批,“七七”事變發生,修建陵園事無進行了,故孫宅山莊各墓是泥墳,三十年代時樣子維持。
孫社正老人說:“遷葬一事,自始,孫科、孫滿人,盧夫人孫妙茜姑太予以過。”解放後,孫氏祖墓基本保存,歷年孫社正父子祭掃維修,近年來中山故居紀念館撥款助祭。
孫中山本人是沒有什麼觀念,他生前沒有祖墳加以維修擴建,他親屬墳墓當地老百姓完全一樣,(孫眉、孫昌係公葬,故例外)從此可以反映他民主精神。
孫氏列祖各墓,從第五世祖禮讚公起十九世姑娫,多數名諱可《孫氏家譜》、孫氏《列祖生沒紀念部》應。其間尚缺第九、第十兩代。這些墓葬對研究孫中山家世是有價值實物證據。
據中山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中山文史》總第10輯,1986年10月出版。
中壩原名中鎮屬長樂(今五華)管轄,先秦時期有人類棲息繁衍,是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駐兵,是孫中山先生入粵始祖開基地。這里山高地寬,山環水繞,巒峰疊翠,林木參天,邑人先祖留下許多蹟名勝。
公館:座落在紫金縣中壩鎮北面黃牛挨磨山麓,是孫氏入粵始祖開基地,是孫中山先生祖籍。相傳明代永樂(1403-1424)年間,孫氏始祖孫友松偕弟友義,從福建長汀南移嘉應州長樂,落居於上鎮發昌村。時值時局動盪,旦置縣,有農民起義,官府來“剿劫”,於姓氏之間,宗族之間矛盾衝突,有械鬥發生。孫氏保護本姓利益,發昌村孫屋排建一拳館,邀請族中年人,練槍習武。明末孫氏十一世祖孫鼎標,得知先祖遭兵中原遷至江西,後移閩陟粵族史,對封建王朝統治恨之入骨,精心習武,練一身高超武藝,隨著年齡增長,他成為一個身軀,氣力過人,且食量,故人稱為孫大食。保護族中利益,他主持武館,廣招門徒,後清兵入關,邑中解元鐘丁先募兵勤王,屯兵中鎮下山,即拜鼎標人千總,鼎標子連昌受命出兵福建,後聯合博羅丁先同科舉人韓如炎起兵及至惠州,故稱公館。
臥龍崗新石器遺址:公館隔河相望中山中學後枕是臥龍崗,近年來這裡出土有磨製石斧鉞,“田紋”、“米紋”、“雲紋”陶片,省考古學家考證,臥龍崗和相距10公里敬梓鵝山是新石器遺址。
中山中學:臥龍崗山麓是中山中學,1942年鄉人紀念孫中山先生,鄉紳張仿渠人倡導而建。孫中山長子孫科先生該校書寫校名和校聯,校名為“中山中學”,校聯爲“和平”、“奮鬥”。重修面目煥然,園丁們辛勤勞動,祖國四化建設精心培育英才。
石笏齋:中壩2公里處中鎮山,有一石,丈二,八尺,端正如笏。明代永樂年間舉人黃鏞建齋於此,隱士黃石公常憩此處。知縣侯啟禦閒游,見齋梅樹環繞,懸崖中有石,望之如亭,叫好不絕,即起名為“梅亭”。
碧雲古洞:是道家勝地,遠山,水潺潺,遊人到此,有如步入“仙境勝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率兵入粵抗金,駐兵此洞,揮筆寫下“壯帝居”正楷大字於正殿。後人洞門樹一大石碑,刻下一首形如竹葉詩,詩曰:“大節千霄日,牙青壯古今,東君卿寫意,挺拔萬年。”現在廟碑無缺。
延伸閱讀…
離中壩10公里處敬梓鄉,是清代廣東第一才子宋湘祖居地,並有湯泉,可供游泳。
翠亨鎮有4個管理區;翠亨、崖口、石門、下沙。石門全為客家,無,多數姓甘。翠亨管理區有4個村:竹頭園、平頂、長沙埔是客家,唯有翠亨村不是客家。下沙是水上人家,俗稱“水流柴”、“疍家”,說是番禺來。崖口全不是客家,講本地白話。
石門甘姓祖宗,我們知道是紫金遷來,1991年紫金還有人來過。 (問:甘姓和原籍紫金有、聯繫)。攸福隆村解放前紫金,聽一些老人講,去過紫金,現在紫金建有祖祠,香港攸福隆同鄉送了燒豬到紫金祖祠。 1991年12月,紫金修甘氏族譜,因為沒有中山一脈內容,有人下來了解。近年,紫金人甘湘華來石門耕田,因為他聽自己父親說有姓甘遷到中山,要他來找甘貢三,甘湘華父親同甘貢三有過來。
當地甘偉雄有一本族譜,“文革”失傳。他歷代什麼祖、什麼公都。我們解放初參加工作,所以族譜不大清楚。
(問:當地客家人風俗本地人,以往有無纏足者?)
我阿婆過身時,我十多歲,我阿婆是腳。
我八九歲時,我阿太八十多歲,沒有小腳。現在石門有老人家,沒有小腳。
客家人、本地人通婚,以前很少,只有人才會。現在多一些。解放前蘭溪百多戶,只有三、四家和本地人通婚,可以數得出來。
翠亨鎮客家人70%姓甘:攸福隆、龍舟地(現逸仙水庫)、新村、蘭溪、書房坳、後門坑、甘竹山、田心、白石崗、劍首、龍田、大象埔、三家村,以上姓甘。
雜姓:練屋(姓練)、楊賀(姓楊或姓賀)、張琶歧(姓何)、張洛坑(姓謝)、木子埔(姓謝)、峨嵋(姓徐)。官坑(姓謝)是一條小村,後來住人搬走了。葵坑遺址,人搬走了,(姓什麼)。有兩個村:猄頭、張洛坑。張洛坑本應叫“獐鹿坑”。
甘水:翠亨以外,沒有姓孫。客家村沒有姓孫。
甘國雄:我們回家講客家話,外人講本地話,紫金同宗來我們講話,口音了。
甘水:我們回家講客家話,村里講客家話,三句不離客家話。
甘國雄:解放前,石門九堡包括竹頭園、長沙埔、平頂,石門九堡是客家村,但包括翠亨。
甘國雄:本地人稱我們“挨子仔”、“挨子佬”。我們住山坑角落,為避免械鬥。我們說本地人:“Xisa佬,Xisa嬤,煮飯煮茶”。崖口人解放前欺負客家人。
解放前,石門客家人很少有書讀,初中畢業。於生活條件差,讀書人本地人,多數文盲、半文盲。
解放前,客家地主多,有是十畝八畝田。蘭溪有兩家是地主,肯定是華僑。
甘國雄:以前,石門有磚屋、泥磚屋、舂牆屋,99%是平房。現在變了樣,很多樓房。
甘國雄:外出謀生普遍,到秘魯、檀香山、南洋,每條村有。 18-19世紀,蘭溪村多數去秘魯。
甘桂明:外出人多過留在本地人。以前拜太公分豬肉,知道外面人多。
甘國雄:我一支,去了兩個叔公,一個堂叔公,兩個阿叔,多數去了秘魯。
甘桂明、甘國雄、甘水:我們長輩得知祖先從紫金遷來,但不知什麼時候,什麼村。可能有三四百年。
甘國雄:我是二十五世,葬村背太公第十七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