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文化理論形成於中國古代社會,植根於中國傳統風俗文化之中,因而陰陽宅環境選擇上歷來受到高度重視。東南亞、日本以及海外華人社會受儒道釋思想影響,故而風水文化這些社區流行,經商、置產、卜葬離不開風水文化。
於工業化飛速發展,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劇增並呈老齡化趨勢發展,加上中國“入土安”傳統思想,使得一些地區殯葬中出現死人活人爭“生存環境”局面。於注重生注重死、注重陰陽宅風水傳統文化中國人,幾千年風水文化殯葬影響不可低估。
風水,稱“堪輿”,是中國先民對生存及死後“棲息”環境條件選擇。風水文化關於生存環境選擇文化。中國風水文化是陽宅環境選擇開始。中國先民建造房屋時選擇了依山傍水、樹木蔥鬱、環境優美的地方,並且注重方位坐南朝北,這樣房子排水條件,陽光、而冬暖夏涼。
我國風水文化從注重陽宅環境選擇到注重陰宅風水,是漢代後。於我國歷史上是帝王統治國家,帝王自己墓穴重視,使得相宅理論中封建迷信色彩流行。到後漢時,葬地風水論日益盛行。到今,人們發財、多子多孫吉凶風水聯繫起來。因此,風水文化不是古人空所造,風水文化產生受到中國原始文化和先秦諸子百家及其後學者們哲學思想綜合影響,其中下面兩種觀念影響。
“靈魂死、天人合一”觀是中國古代哲學命題,是儒道兩家人關係回答。它雖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但它最初孕育於《周易》及儒家生態思想,並老子、莊子道家思想中得到發展完善。 “天人合一”《周易》中是“與天地合其德”理想來表達。 《周易》六十四卦象整體循環象徵了宇宙一切現象、生物和人事變化過程。道家老子認為天、地、人、生是一個有機統一體。他認為人和遵循著道固有運動規律,而道本身運動規律是“周行”、“復命”,即循環演化。
後來有了喪葬行為。 《周易·繫辭下》雲:“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樹,喪期無數。”時間、地點、墓形講究。
因此風水文化繼承了上述“天、地、人、生各大系統自我循環、協調”哲學思想。人地關係上,風水思想於“人定勝天、人是自然界主人”及“地理環境決定論”觀點,風水思想追求人、及人社會和諧統一,並認為和諧是達到和康莊路。
風水文化思想另一思想根源於“天人感應、陰陽五行互補”觀。原始風水思想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陰”‘陽”結合而成。陰和陽是宇宙間基本兩種力量,生物生長、人類自我繁衍、森林生長,風、雨、雷、電現像這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現像是陰陽結合結果。陰陽結合場所是生氣聚集之處,“風水寶地”,有了陰陽有了生命,它是世界開始本源陰和陽關係並非“矛”與“盾”對立關係,而是一種互補、互助,相依命共存關係,是世間關係。
《周易》卦術認為陰陽兩極流動形成循環流轉,這一思想具有生態學合理內核,它闡述了日月運行、季節更替、生命機體生長、、、死亡一切對立事物循環轉化。老子認為天人是相通,不僅生物界有循環、陳代謝,而且、地表層有循環和陳代謝,是“若陰、陽氣,循環無方,聚散相求,細蘊揉,蓋相兼相制⋯⋯屈伸無方,運行不息”(宋·張載《蒙·參兩》),這是世界生態系統循環論。老子這一思想深深影響了最初風水文化中“厚養薄葬”思想,以至西漢一段時期“厚養薄葬”風盛行。
另外,“儒、道”生死觀對風水思想產生髮展有影響。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禮,祭禮”。道家死看成是一種休息,即“息我死’,從而取消了生死對立,既然死是一種休息,因此風水文化看重死後長眠場所,它要求這些場所“依山靠水、陰陽協調、靜謐祥和”。道、佛兩家主張“超生死、得解脫”,這一主張風水文化中“靈魂死、祖先有”思想產生了影響。“靈魂死、肉體不滅”認為靈魂常住肉體而超生,人們超生死得解脫道路不是圓應寂滅,而是肉體成仙,此種觀點自先秦以來存在並影響著風水文化發展,因此後來風水思想重視死後肉體“入土安”並能得到一塊“葬身之地”,希冀陰陽輪迴早日轉世回到人間。
風水文化陰宅環境選擇重視程度,自它產生那一天起輕視過。相反,隨著歷史推進它愈演愈烈。風水文化漢代流行,東漢後墓地好壞生者聯繫起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墓地風水文化形成系統理論,出現了大量風水文化方面著述,如晉代郭璞《葬書》。郭璞《葬書》中風水作瞭如下解釋:“葬者,乘生氣,曰:氣乘風止,古人聚使散行使有止,故謂風水。”“造風聚氣,得水上,⋯故謂風水”。風水文化作為“環境選擇”一門方術雖然流傳數干年,但於歷史原因,學者它評價持有、相反觀點。
陰宅,其名源於陰陽學說。地面陽,地下陰。生人住宅陽宅,死人葬地陰宅。陽宅月偶禍福,陰宅日奇定吉閃。陰宅安葬祖父輩首丘,上以盡送終孝,下以啟後謀。神靈安則子孫盛,所以風水先生陰宅重視超過了陽宅多倍,風水主要內容陰宅,書籍陰宅多。人們稱風水先生葬師,原因於此。
講喪葬書,古代首推“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有《孝經》。如《孝經·喪親》雲:“卜其宅兆而安厝,宗廟,鬼亨。”宅,即墓穴。兆,即犖域。占卜測定墓地吉凶、然後安葬死者,並設立宗廟,鬼祭祀。這種做法,後世風水一脈相承。
呂思勉《中國製度史》第六章認為風水起源於喪葬,他說:“風水始,避風及水而已。《呂覽·節喪篇》曰:‘葬狐狸擔之,深則及於水泉,故葬於高陵之上,避狐狸患、水泉。’此風水說起源;。”
接下來,讓我們回顧一下古代喪葬:
人是猿進化而來,人類初始階段,沒有喪葬行為。 《孟子·滕文公上》雲:“蓋上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吶姑嘬,其顙有洮,睨而不視。”
山,本義石頭山。秦代稱帝王墳墓…,《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山與陵時間上有區別,《水註·渭水》:“秦名天子塚日山,漢曰陵。”
有了喪葬行為,形成了規制。原始社會,墓葬方向趨向。河南鄭裴李崗發現114座新石器時代墓葬,墓向朝南或兩。西安半坡發現250座仰韶文化墓葬朝向偏西。雲南劍川鰲鳳山發現200多座春秋戰國時墓,是頭南腳北。湖北江陵發現楚墓,大型墓墓主是頭東腳西,中小型墓墓主是頭南腳北。這些不是巧合,當時民眾心理、信仰、習俗有關,反映了人們嚮禁忌。
隨著喪葬規範化,出現了活人修墓地情況。 《史記·趙世家》記載公元前335年趙肅侯“起壽陵”,這當時不是事。要修陵,會找塊荒土,會選擇地點、測量地形。相地過程中,風水觀念得到孕育。
人們喪葬有了自己觀點。 《墨子·節葬》雲:“銅棺三寸,足以朽體;衣衾三領,足以覆惡。以及其葬,下毋及泉,上通壟,若參耕之畝,止矣。”此文中“下毋及泉,上通壟”後世風水提倡觀念。
人們擇地而葬,以期造福於後代。戰國秦惠王弟名疾,生前自己選中渭南章台之東作為安葬地,言百歲後有天子之宮夾墓。到了漢代,有樂官墓東,未央官墓西。因此,人們墓地所在地渭南樗里鄉.稱“疾”樗裡子,並他奉為相宅術正宗。
春秋戰同時,民間墓向朝南、死者北首。這是人們住宅朝向而形成爿。我國地處北半球,房屋朝南有利於養生,所以明堂以南向為尊,聖人南面稱,諸侯北面覲見。喪葬中,當死者頭朝向北邊時,“面南”,處於尊崇地位。活人事死如事生,北面供奉死者。據考古發掘,帶有墓道大墓,如殷墟大墓、輝縣魏王陵、平山中山王墓朝南;沒有墓道中小型墓,如殷墟小墓、曲阜週墓是北首而葬。,中小型墓朝向並完全一致,可能。
我國古代講究墓葬規範,圖施工修墓。 《周禮·春官·塚人》:“(塚人)掌公墓地,辨兆域而為圖。”許多學者相信會有作圖事。 1974~1978年,我國考古工作者河北平三縣三汲公社發掘中山國城址時,一號古墓中發現了一副“兆域圖”,它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圍巾山王墓穴陵堂規劃圖,於公元前三百年刻銅板上,這個圖可以證明《周禮》記載是可信,當時能比例製圖,墓葬有嚴格規則。
上古掘墳大忌。 《呂氏春秋·懷寵》:“至於國邑郊,不虐五穀,不掘墳墓。”《史記·田單列傳》記載燕國軍隊包同齊國即墨,齊將田縱反間計說:“我們擔心燕國人挖我們城外祖墳,那我們可寒心了。”燕軍信以為,盡掘墓,即墨城中人氣憤極了,個個要求出戰,結果一十,打敗燕軍。
上古葬地有所講究。選高阜處、環山抱水處、依山傍水之處。如《山海經·大荒海內經》雲:“南方蒼梧丘、蒼梧淵,其中有九嶷山,舜葬。”《海內西經》亦云:“后稷葬,山水環。”
《山海經》是先秦書籍,由此書記載,可知上古確有舜、后稷墓。現在留傳下來先賢古墓多是後人修建,重視風水,值得我們研究。
幾千年來,漢族人盛行土葬,即以“墓”方式葬死者。 “墓”與“沒”聲,有埋沒意思。說,上古墓是沒有土堆,《禮記·檀弓》雲:“,墓而墳。”注云:“凡墓而無墳,不封樹,謂墓。”《周易·繫辭下》亦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樹,喪期無數。”墳.凸起土堆。沒有墳,栽樹作標誌,說明先民喪葬意識。
延伸閱讀…
這種風氣,不僅平民地實行,統治者沒有表現。 《漢書·劉向傳》記載劉向的話說:“殷湯無葬處,文(周文王)、武(周武王)、周公葬於畢,秦穆公葬於雍橐泉宮祈年館下,樗裡子葬於武庫,無丘壟處。”丘壟即土堆。據考古發掘,這些文獻是可信,商代武官村大墓和婦墓,沒有墳丘。
有人要問,陝兩不是有黃帝陵嗎?成陽畢原不是有周王陵嗎?這不是文獻有矛盾麼?其實,這些帝王陵墓是後人偽造或張冠李戴。黃帝陵下,說埋是一件不知尋來舊衣裳。周王陵是戰國時代秦惠文王、秦悼武王公陵和永陵。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土葬觀念變得化、鬼神化、複雜化了。 《墨子·節葬下》指責當時貴族“棺槨,葬埋,衣衾,丘壟”。
喪葬觀念是當時禮制一種表現。 《苟子·禮論》強調喪禮,說:“禮者,於治生死者。”義說:“喪禮者,生者飾死者,像其生以送其死。”喪葬規模反映人貴賤和等級,這成為當時禮儀制度,《禮記·月令》記載每年盂冬月要“飭喪紀,辨衣裳,審棺槨,塋丘壟大小、高卑、之度、貴賤級”。君主是天子,是國家大家長,有高無上權利,他們不僅生前要統治民眾,死後要窮奢極欲,要地下世界表現出地位,閃此,他們大修陵墓是。
隨著墳墓制度出現,有了許多有關墳墓名稱,如墳、墓、丘、塚、陵、山,它們是葬死者地方,統稱陰宅,但大小及形式有所不同。墳,本是土堆。屈原《九章·哀郢》:“登大墳遠望兮。”後來,墳墓稱,《墨子·七患》:“生時治臺榭,死修墳墓。”《周禮·司徒》:“一日宮室,二日族墳墓。”後來,墳來代稱墳墓,《史記·文帝本紀》:“不治墳,省。”
墓,上古是王者葬地通稱。顧炎武《日知錄·陵》考證說:“王者墓·稱墓而已。《左傳》日:彀有二陵,其南陵,夏后皋墓。《書傳》言桐官湯墓。《周官》:塚人掌公墓地,並言墓言陵。”
丘,本義是土山。 《尚書·禹貢》:“九河既道……是降丘宅土。”春秋時以丘稱葬地,楚昭王墓稱昭丘,趙武陵王墓稱靈丘,吳乇闔閭墓稱虎丘。後來,丘墓、塚、墳、壟、封連稱,《漢書》卷62載司馬遷《報任安書》:“何面目复上父坶丘墓乎。”《史記》卷106記吳王劉濞“燒殘民家,掘其丘塚”。 《文選》載漢代曹大家《東征賦》:“蘧氏城東南兮;民丘墳。”《淮南子·時則》:“營丘壟之大小庳。”《周禮-春官·塚人》:“爵丘封度,其樹數。”注云:“王公丘,諸臣臼封。”
塚,本義山頂。 《詩-十月交》:“百川沸騰,山塚蟀崩。”後稱墳塚,《史記·高祖本紀》:“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塚。”
陵,本義大土山。 《堯典》:”蕩蕩懷山襄陵。”後稱帝王墓陵,《史記·趙世家》記載趙肅侯卜五年“起壽陵”,這是君主墳墓稱陵記載。
據《秦本紀》,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後世君主去世諱稱山陵崩,帝乇墓地稱為陵園,帝王墓地宮殿建築稱為陵寢。
山,本義石頭山。秦代稱帝王墳墓…,《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山與陵時間上有區別,《水註·渭水》:“秦名天子塚日山,漢曰陵。”
延伸閱讀…
我國是個禮儀邦,“”禮義核心,喪葬中圍繞著“”二字,有許多嚴格程序和禁忌。
是對死稱呼有級區。天子死稱崩,諸侯死稱斃,大夫死稱卒,士死稱不祿,庶人死稱死。 “死”字聽,有“謝世”、“歸泉”、“眠”、“登遐”、“殞墜”、“作股”、“辭”代詞。死亡者家屬死長輩冠一“”字,如父、先考,母親、先妣。別人死亡,輩冠以“令”二字,如別人祖父稱為令祖父。
父母彌留時,子女應守身邊送,否則子女,死者。死者不能床上嚥氣,因而抬到木板上,木板擱地上。
人一死,煞日外,要哭喪,男主人嗚咽而涕,婦女要哭唱,哭得,往往幾個或十幾個婦女,唱腔組成有聲有情合唱,哭唱內容是回憶往事、追念死者方面詞句。兒子要號啕大哭,兒子哭是令人動心,語云:“兒子哭是驚天動地,女兒哭是真心真意,女婿哭是驢子放屁,媳婦哭是問鑰匙哪裡。”
與此同時,要為死者洗屍,更衣、打扮。貴人嘴裡含金玉珠寶,平民含飯。貴人穿絲綢,平民穿葛麻,多黑色。死者以布或紙掩首,腳邊放一盞油燈。死者於24時後成殮入棺,蓋棺日樞,其位於靈堂。
接著足告喪,通知家屬及親朋好友。奔喪者或開吊者進門前放鞭炮,死者親屬應門前或靈堂接喪。然後靈堂設奠及喪祭,做齋。
告穴,先期擇吉地,開塋域,訃告親友出殯日期及葬地。
守孝,拜七。死日算起,頭第七日頭七,義第七日為二七,依此類推,七個七。死日忌辰。
這一套民俗,因時地有所不同。喪禮若有觸犯,會遭到指責,化友仇。
歷代統治者,活著時總是大興土木,宮殿修得十分闊氣,死後要葬很地方,墓地裝飾得無比氣派。
是墓地修得大。正如古代埃及胡弗修金字塔其他國王修要高一樣,秦始皇表現出大一統氣象,動用了70萬民夫,花了40年時間營建驪山現在遊人要登上驪山,無不氣喘。可惜,驪山地面墓飾隨著歲月流逝,蕩然無存。
其次是採用各種形式裝飾墓地,表示排場,並用以避邪。
墓飾主要是石刻物,有石刻動物、石柱、石碑、石刻人像。
現存墓前石刻群坐落西漢霍去病墓地。這些石刻是表彰霍去病戰勝匈奴功績,沒有風水意義。
到了東漢,墓前石刻很普遍,成為一種墓制。石刻陳設神道兩旁,顯示。唐代封演《封氏聞見錄》卷六雲:“秦漢以來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避邪、石像、石馬屬,人臣墓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屬,所以表飾墳壟如生前儀衛耳。”其中有“石避邪”,即後世鎮符一類石刻,具有驅災避凶性質,是風水觀念產物。這當時不是個別現象,《水註·溰水》記載,漢中常侍州輔墓前有兩個石獸,上面刻有避邪字。唐李賢《後漢書·靈帝紀》注云:“今鄧州南陽縣北有宗資碑,旁有兩石獸,鐫其膊。一曰天祿,一日避邪。”天祿和避邪是傳說中除災之神,象徵著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