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裝潢或買傢俱時,常常會聽到「台尺」這個單位,但年輕一代可能更熟悉「公分」的計量方式。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台尺公分換算這個實用話題,讓你下次聽到師傅說「這櫃子三尺半」時,能立刻知道實際尺寸是多少。
台尺是台灣傳統的長度單位,1台尺等於30.3公分。這個數字看起來有點零碎,其實是從日治時期沿用下來的度量衡標準。現在雖然公制單位普及,但在木工、裝潢、布料買賣等行業,台尺還是很常見的計量方式。特別是老一輩的師傅,他們習慣用台尺來估算材料用量,如果你能快速換算,溝通起來會順暢很多。
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常見的台尺與公分對照,建議可以存起來隨時查閱:
台尺 | 公分 |
---|---|
1 | 30.3 |
2 | 60.6 |
3 | 90.9 |
4 | 121.2 |
5 | 151.5 |
實際應用上,很多台灣家庭的系統櫃深度都是2台尺(約60.6公分),這個尺寸剛好能放進標準大小的收納箱。而常見的單人床寬度通常是3.5台尺,換算下來就是106公分左右。有時候去布行買窗簾布,老闆會問你要買「幾尺布」,這時候記得1台尺是30.3公分,才不會買錯長度。
特別要注意的是,台尺和英制的「英尺」完全不同。1英尺等於30.48公分,雖然數字相近,但差0.18公分在精密木作上就會有影響。有些進口家具標示的是英尺,這時候就要看清楚單位別搞混了。台灣傳統市場賣的塑膠地磚,常見規格是1台尺見方(30.3×30.3公分),和國際通用的30×30公分地磚尺寸不同,鋪設時要特別注意。
在裝修報價時,木工師傅常會用「才」來計算(1才=1台尺×1台尺×1台寸),這時候更要搞清楚台尺的換算方式。很多裝潢糾紛都是因為單位搞錯而產生的,比如以為師傅說的「一尺」是30公分,結果實際少了0.3公分導致家具放不進去。建議大家在討論尺寸時,可以主動確認是用台尺還是公分計量,避免後續爭議。
木工師傅教你:台尺公分換算的實用技巧
最近在幫家裡做木工裝修,才發現很多老師傅還是習慣用台尺來量尺寸。但現在年輕人大多只會用公分,每次換算都要拿計算機按半天,超級麻煩!今天就來分享幾個老師傅教我的快速換算技巧,讓你不用再被單位搞得頭昏腦脹。
首先要知道基本換算:1台尺=30.3公分。但實務上老師傅都會直接記「1台尺約30公分」來快速估算。比如要切一塊3台尺的木板,直接記90公分就夠用了,誤差在1公分內其實對大多數家具都沒影響。如果是比較精密的接合處,再用30.3去細算就好。
這裡整理幾個常見尺寸的對照表,建議可以直接貼在工作桌旁邊:
台尺 | 公分(精確值) | 公分(快速估算) |
---|---|---|
1 | 30.3 | 30 |
2 | 60.6 | 60 |
3 | 90.9 | 90 |
4 | 121.2 | 120 |
5 | 151.5 | 150 |
6 | 181.8 | 180 |
另外有個超實用的口訣:「台尺換公分,三十倍再加個零頭」。比如要算2.5台尺,先30×2.5=75,再加2.5×0.3=0.75,總共就是75.75公分。聽起來複雜,但實際操作幾次就會發現比按計算機還快!
老師傅還教我一招:直接用捲尺的背面刻度。很多台灣製的捲尺背面都有台尺刻度,量的時候轉過來看就好,連換算都省了。不過要記得不同廠牌的台尺刻度可能有點差異,最好先用標準尺寸確認一下準確度。
裝潢新手必看!台尺換公分超簡單教學
最近在規劃家裡裝潢,發現師傅報價單上寫的尺寸都是用台尺計算,但我們平常習慣用公分,整個霧煞煞對不對?別擔心!今天就來教大家超簡單的台尺換公分方法,讓你跟設計師溝通零障礙,自己量尺寸也不會搞錯啦~
首先要知道,台灣傳統用的「台尺」和公制單位的「公分」換算其實很固定。1台尺就是30.3公分,這個數字記起來就搞定80%的換算問題了!像是常見的3尺茶几就是約90.9公分,6尺床鋪大概是181.8公分。不過實際裝潢時,師傅通常會直接取整數,所以也不用太糾結小數點啦。
這邊幫大家整理幾個裝潢常用尺寸的對照表,收藏起來超實用:
台尺 | 公分(精確值) | 裝潢常用取整 |
---|---|---|
1尺 | 30.3 cm | 30 cm |
2尺 | 60.6 cm | 60 cm |
3尺 | 90.9 cm | 90 cm |
4尺 | 121.2 cm | 120 cm |
5尺 | 151.5 cm | 150 cm |
6尺 | 181.8 cm | 180 cm |
實際裝潢時最常遇到的就是家具尺寸和空間規劃。像是一般衣櫃深度大概2尺(60公分),書桌高度約2.8尺(85公分)。記得量尺寸時要考慮預留空間,比如走道最少要留2.5尺(75公分)才不會卡卡的。有些老師傅會用「才」計算面積,1才就是1台尺×1台尺,等於約918.09平方公分,這個也順便記下來會更方便喔!
遇到不確定的尺寸,建議直接問師傅確認。現在很多年輕設計師也會直接用公分報價,但傳統建材行或老師傅還是習慣用台尺,所以兩種單位都要會看比較保險。自己量尺寸時可以帶捲尺對照,手機也能下載單位換算APP,雙重確認最準確。裝潢是大事,尺寸錯一點可能整個櫃子就裝不下,千萬別嫌麻煩啊~
最後分享個小技巧:去建材行買板材時,常會聽到「4×8尺」,這是指122公分×244公分的標準尺寸。系統櫃報價也常用「尺」計算,記得換算成公分才能比較實際佔用的空間大小喔!
為什麼台灣人還在用台尺?傳統單位解析
每次去建材行買木板或窗簾,老闆總是用「台尺」報價,年輕一代可能一頭霧水。其實這種傳統度量衡在台灣民間流傳已久,特別是在建築、裝潢這些老行業裡,台尺根本就是師傅們的日常語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些藏在生活角落的傳統單位,為什麼它們能在現代社會存活下來。
說到台尺,很多年輕人可能不知道1台尺到底多長。簡單來說,1台尺約等於30.3公分,跟日治時期引進的「日尺」幾乎一樣。這種單位在台灣特別常見於以下幾種場合:
使用場合 | 常見單位 | 換算公制 |
---|---|---|
建材行 | 台尺 | 1台尺≈30.3cm |
布行 | 台寸 | 1台寸≈3.03cm |
農地 | 甲 | 1甲≈0.97公頃 |
傳統市場 | 台斤 | 1台斤=600公克 |
老一輩的師傅堅持用台尺不是沒有道理。像木工師傅常說「四尺八」的板材,其實就是144公分左右,這種整數計算在實作時特別方便。而且很多傳統工法的尺寸都是依台尺設計,突然改用公分反而要重新換算。就像我阿公常說的:「做了一輩子工,突然叫我改口說公分,連工具都要重新刻刻度,這不是找自己麻煩嗎?」
不過有趣的是,台灣的度量衡其實是「混搭風」。買菜用台斤,但電子秤顯示公斤;量身高用公分,但買布還是習慣問「幾尺布」。這種新舊並存的現象,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台灣社會的過渡期特質。現在很多年輕師傅開始學著兩種單位並用,畢竟要跟國際接軌,但又要跟老師傅溝通,不會換算還真的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