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有神交有道」這句話真係道出咗寫作嘅精髓,一篇好文章唔單止要言之有物,仲要能夠同讀者產生心靈上嘅共鳴。就好似同老朋友傾偈咁,字裡行間都要有溫度,先能夠真正打動人心。而家就同大家分享下點樣先可以寫出咁樣嘅好文章。
首先,要掌握幾個關鍵要素:
要素 | 說明 |
---|---|
真誠感 | 用自己嘅語言寫作,避免太過官方嘅用詞,好似同朋友分享咁自然 |
生活化例子 | 加入台灣人熟悉嘅場景同用語,比如講到美食可以用「巷口那家滷肉飯」 |
節奏感 | 段落長短要適中,一句話唔好太長,好似平時講嘢咁順暢 |
情感連結 | 適當加入個人感受,等讀者能夠感同身受 |
寫作嘅時候,要記住唔係在完成一份作業,而係在同某個人對話。比如講到台灣嘅天氣,可以咁寫:「最近嘅天氣真係好『番薯』,朝早仲陽光普照,下晝就突然落大雨,搞到成個西門町嘅行人都要急急腳搵地方避雨。」呢種寫法會比單純講「近日天氣多變」來得生動得多。
仲有就係要留意用詞嘅地道性。台灣人講「很扯」、「超瞎」呢類口語,如果用「非常荒謬」反而會顯得生硬。但都要注意場合,正式文章同輕鬆小品文嘅用詞都要有所區別。好似同長輩講嘢同同朋友打屁嘅語氣本來就唔同,寫作都係一樣道理。
最後想講,好文章嘅魔力就在於能夠創造出一個無形嘅交流空間。當讀者睇完之後會心一笑,或者忍不住點頭認同,甚至想同作者對話嘅時候,就真係達到「文章有神交有道」嘅境界啦。
文章有神交有道 – 台灣人都在用的寫作心法大公開
寫作這檔事啊,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台灣人寫東西最愛那種「接地氣」的感覺,就像在跟隔壁鄰居聊天一樣自然。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我們在地人常用的寫作小技巧,保證讓你寫出來的文章更有溫度,讀者看了也會覺得「啊~這就是我要的!」。
首先,用詞要夠「台」!不是叫你整篇都用台語寫啦,而是要懂得用台灣人熟悉的語彙。比如說「很厲害」可以換成「超強der」、「好吃」變成「夭壽讚」,這些小變化都能讓文章更有親切感。不過也要注意場合,正式一點的內容還是要收斂些。
寫作情境 | 推薦用詞 | 不推薦用詞 |
---|---|---|
美食評論 | 入口即化、CP值超高 | 美味可口、價格合理 |
旅遊分享 | 踩點、IG熱門打卡 | 參觀、著名景點 |
產品推薦 | 真心不騙、用到回本 | 誠摯推薦、物超所值 |
再來就是要懂得「說人話」。很多人在寫作時會不自覺用一堆專業術語或文言文,結果讀者看得霧煞煞。其實最好的文章就像在跟朋友講話一樣,把複雜的事情用簡單的方式說清楚。比如解釋理財概念時,與其說「資產配置要考量風險報酬比」,不如說「錢要分散放,雞蛋別放同個籃子裡」,這樣大家一秒就懂。
最後別忘了加入「生活感」。台灣人最愛看有故事性的內容,所以寫作時可以多分享自己的實際經驗。像是介紹某個景點,與其一直說「這裡很美」,不如說「上次帶阿嬤來,她開心得一直要拍照傳給親戚看」,這種真實的小故事反而更能打動人心。寫作就是要這樣,讓讀者感覺你是在跟他分享生活,而不是在說教。
如何寫出有温度的文章?神交之道在這裡,其實就是要把讀者當成朋友來聊天。台灣人最愛那種親切自然的對話感,就像在夜市邊吃鹽酥雞邊閒聊一樣,太過正式的用詞反而會讓人覺得有距離。寫作時不妨想像自己是在跟熟識的朋友分享生活經驗,用那些我們平常真的會講的詞彙,比如「超好用der」、「真心不騙」這種口語化的表達,讀者看了會更有共鳴。
要讓文章有温度,細節描寫絕對不能少。與其說「這家餐廳很好吃」,不如具體描述「老闆娘親手熬的滷肉飯,肥瘦剛好的三層肉在嘴裡化開,搭配醃得恰到好處的黃蘿蔔,讓人忍不住想再來一碗」。這種具象的畫面感,會讓讀者彷彿親身體驗,自然就能感受到文字背後的溫度。記得適時加入一些個人感受和小故事,比如分享自己第一次吃到這碗滷肉飯的驚喜,或是和老闆娘閒聊的溫馨互動。
冷冰冰寫法 | 有温度寫法 |
---|---|
這個產品很實用 | 這個小東西真的救了我的命!上次趕報告到半夜,全靠它快速完成工作 |
建議大家多運動 | 跟你說,我上個月開始每天散步30分鐘,不僅瘦了2公斤,連睡眠都變超好 |
這裡風景很美 | 站在觀景台上,看著夕陽把整個淡水河染成金色,突然明白為什麼爺爺總說這裡是台北最美的角落 |
用台灣人熟悉的比喻也很重要,像是「這個app好用得像7-11一樣方便」、「這本書精彩程度堪比八點檔」,馬上就能拉近和讀者的距離。偶爾穿插一些台語詞彙如「揪甘心」、「足厲害」,或是時下年輕人愛用的網路用語,都能讓文章更有親切感。重點是要自然不做作,就像你真的在跟朋友line聊天那樣隨性。
觀察生活周遭的小事,往往能發現最打動人心的題材。可能是巷口早餐店阿姨記得你愛喝的奶茶甜度,或是捷運上看到一對老夫妻牽著手的溫暖畫面。把這些真實的感動寫進文章裡,讀者一定能感受到你的真誠。記得要用「我們」而不是「你們」,像是「我們都遇過這種狀況對吧?」這種說法,會讓讀者覺得你是站在同一邊的夥伴。
什麼時候該用『文章有神交有道』技巧?時機解析這個問題,其實關鍵在於掌握文字與讀者之間那種微妙的共鳴感。這種寫作手法不是隨時都能用,而是要挑對場合,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樣,總要找到那個最自然的切入點。當你想讓讀者不只是看文字,而是能感受到文字背後的溫度時,就是最佳時機。
首先,當你在寫個人經驗分享時特別適合。比如分享自己在台灣某個巷弄發現的美食,或是職場上的小故事,用這種方式會讓讀者覺得你就在他面前講話一樣親切。這時候加入一些台灣人熟悉的用語,像是「真的超推」、「那個老闆人超nice」,馬上就能拉近距離。
情境類型 | 適用程度 | 舉例說明 |
---|---|---|
教學文 | ★★★☆☆ | 解釋複雜概念時適度使用,避免太口語 |
心得分享 | ★★★★★ | 分享旅遊、美食體驗時最能引起共鳴 |
新聞評論 | ★★☆☆☆ | 需保持一定專業度,口語化要節制 |
再來是寫產品推薦文的時候。台灣人很吃「真實感」,如果你只是冷冰冰地列規格,效果絕對比不上用朋友推薦的語氣來說。像是「這款面膜我用了真的驚艷到,隔天皮膚亮到會反光欸!」這種帶點誇張但又真實的描述,反而更容易讓人買單。
最後要注意的是,雖然這種技巧好用,但也不是所有文章都適合。比如寫正式報告或是專業分析時,太過口語反而會顯得不夠嚴謹。這時候就要拿捏分寸,在親切感和專業度之間找到平衡點。就像穿衣服一樣,去夜市可以穿拖鞋,但去正式場合還是得換上皮鞋才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