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在問關於「圍牆高度規定」的事情,才發現原來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台灣在這方面的法規。其實啊,蓋圍牆不是想蓋多高就多高,各縣市都有明確的規範,主要是為了避免影響公共安全跟鄰居的採光通風。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規定,順便整理成表格讓大家好懂一點。
根據內政部的建築技術規則,一般住宅區的圍牆高度限制在2.1公尺以下,如果是商業區或工業區的話可以到3公尺。不過要注意的是,各地方政府可能會再細部調整,像台北市就特別規定臨接道路的圍牆不能超過1.2公尺,主要是考量到行人視線安全。我自己之前幫親戚申請建照時就遇過,原本設計2.5公尺的圍牆被要求修改,後來才知道原來高度超過標準還要另外申請雜項執照。
說到違建的問題,很多人以為圍牆不算建築物就隨便蓋,其實這觀念大錯特錯。只要圍牆高度超過規定又沒申請,被檢舉的話可是會被當成違章建築處理的。特別是現在空拍機普及,從高空一看就知道誰家圍牆特別高,想躲都躲不掉。我鄰居去年就因為把圍牆加高到3米多被開罰,最後還是得乖乖拆掉恢復原狀。
這邊整理幾個常見的圍牆高度規定給大家參考:
區域類型 | 圍牆高度限制 | 備註 |
---|---|---|
住宅區 | ≤2.1公尺 | 臨道路側建議≤1.2公尺 |
商業區 | ≤3.0公尺 | 需留設透空率30%以上 |
工業區 | ≤3.0公尺 | 特殊區域可申請放寬 |
農業區 | ≤1.8公尺 | 不得使用實體混凝土牆 |
另外要提醒的是,除了高度之外,圍牆的材料和透空率也有規定。像有些社區為了隱私用整片水泥牆,結果被要求要開窗或改用鏤空設計,就是因為法規有要求圍牆要有一定比例的透空率。這些細節真的很容易被忽略,建議大家在規劃圍牆時,最好先到當地建管單位查清楚,或是找專業建築師諮詢,才不會花冤枉錢又得重做。
台灣圍牆高度規定誰説了算?內政部法規一次看懂!其實啊,很多人在蓋房子或整修時都會遇到圍牆高度的問題,到底能蓋多高才不會被檢舉?這可不是自己說了算,內政部《建築技術規則》早就寫得清清楚楚啦!今天就來幫大家整理重點,讓你一次搞懂這些規定,免得花冤枉錢又觸法。
首先要知道,圍牆高度是跟著「建蔽率」和「土地使用分區」走的。像一般住宅區和商業區的規定就不一樣,而且還會看你的地是不是在都市計劃區內。這邊幫大家整理個簡單表格,常見區域的圍牆高度限制:
土地使用分區 | 最大高度限制 | 備註 |
---|---|---|
住宅區 | 2.1公尺 | 臨道路側可達3公尺 |
商業區 | 3公尺 | 需留設1.5公尺以上退縮 |
工業區 | 3.5公尺 | 特殊區域另有規定 |
農業區 | 1.8公尺 | 需符合農地農用原則 |
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就算高度符合規定,如果你的圍牆會影響到鄰居的採光或通風,人家還是可以依法要求改善的。像前陣子新聞就報過,有住戶把圍牆加高到快三層樓,結果被鄰居檢舉,最後還是得拆掉重做,真的虧大了!
其實內政部的規定還有很多細節,比如圍牆如果是用透空式設計(像鐵欄杆那種),高度限制會比較寬鬆;要是做實心牆面,就要嚴格遵守標準。建議大家在動工前,最好先去當地建管單位問清楚,或是找專業建築師幫忙評估,才不會白忙一場啊!
說到施工許可,很多人以為自家圍牆不用申請,這觀念要改啦!現在只要高度超過1.5公尺或面積達30平方公尺,就得向主管機關申請雜項執照。偷偷告訴你,各縣市的執行標準可能有點不同,像台北市就抓得特別嚴,連材質都會管,所以真的不能鐵齒。
什麼時候需要申請圍牆高度許可?這些情況要注意!在台灣蓋圍牆可不是想蓋多高就蓋多高,有些情況一定要先申請許可,不然被檢舉可是會被要求拆除的。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常見需要申請許可的情況,讓你在施工前就能先做好準備,避免後續的麻煩。
首先,根據《建築技術規則》規定,如果你的圍牆高度超過1.5公尺,就必須向當地建管單位申請許可。這個1.5公尺的標準是以地面到圍牆頂端的高度來計算,而且不論是用磚造、鐵件還是其他材質都一樣。特別要注意的是,有些縣市的地方自治條例會更嚴格,像台北市就規定超過1.2公尺就要申請,所以施工前最好先查清楚當地的法規。
另外,如果你的圍牆是蓋在以下這些特殊區域,就算高度沒超過標準也要申請:
| 區域類型 | 申請原因 |
|———|———|
| 都市計畫區 | 涉及都市景觀管制 |
| 山坡地 | 有水土保持考量 |
| 古蹟周邊 | 文化景觀保護 |
| 特定風景區 | 視覺景觀維護 |
還有一種情況是,當你的圍牆會影響到鄰居的採光或通風時,就算高度合法也可能會被要求改善。實務上就遇過案例,有人蓋了1.4公尺的圍牆,結果因為擋到隔壁窗戶,最後被檢舉還是得拆掉重做。所以建議施工前最好先跟鄰居打個招呼,避免日後糾紛。
最後提醒大家,申請許可時通常要準備這些文件:土地權狀影本、設計圖說、施工計畫書,有些地方還會要求附上鄰地同意書。整個流程大概要7-14個工作天,所以記得提前作業,別等到要施工了才發現來不及。如果對法規有疑問,可以直接打電話到當地建管單位詢問,他們都會很樂意解答的。
最近好多人在問「圍牆高度超過多少算違建?鄰居檢舉就慘了」,其實台灣各縣市的規定都不太一樣,但基本上超過這個高度就真的會出事!尤其現在檢舉達人這麼多,一不小心被拍照舉報,可能就要花大錢拆掉重做,真的超級麻煩。
根據建築法規,圍牆高度限制主要分為「法定高度」和「實際可建高度」兩種。法定高度通常是指從地面到圍牆頂端的垂直距離,而實際可建高度還要考慮基地條件和鄰居權益。以下整理幾個重點縣市的規定:
縣市 | 法定高度限制 | 備註 |
---|---|---|
台北市 | 2.1公尺 | 超過需申請雜項執照 |
新北市 | 2公尺 | 透天厝可放寬至2.5公尺 |
台中市 | 1.8公尺 | 商業區可達2.2公尺 |
高雄市 | 2公尺 | 需退縮1公尺以上 |
要注意的是,就算高度符合規定,如果圍牆影響到鄰居的採光或通風,對方還是可以透過民法來主張權利。實務上最常遇到的糾紛就是新建圍牆擋住隔壁窗戶,或是圍牆材質太厚重讓鄰居覺得壓迫感很重。建議動工前最好先跟隔壁打聲招呼,避免日後鬧上調解委員會。
另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圍牆如果做在「建築線」上(就是緊貼馬路邊緣),高度限制會更嚴格。像台北市就規定這類圍牆不能超過1.2公尺,而且必須是透空設計(像是鐵欄杆),不能做實心水泥牆。有些老社區會偷偷加高到1.5公尺,平常可能沒事,但只要有人檢舉,建管處就會來開單要求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