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產後如何調理身體?醫師建議5重點 | 胚胎停止發育的8個常見原因 | 流產後想再懷孕?這些事要注意

最近有好多姊妹私訊問我關於流產 胚胎嘅問題,特別係早期懷孕遇到狀況時真係會好慌張。其實流產係懷孕初期好常見嘅情況,根據統計約有15-20%嘅確認懷孕會以流產告終,而大部分都發生喺懷孕頭12週內。今次就想同大家分享一啲實用資訊,等遇到狀況時唔使咁驚慌。

當胚胎停止發育時,身體通常會有幾個明顯徵兆,最常見嘅係陰道出血同腹痛。不過要留意嘅係,唔係所有出血都代表流產,有啲孕婦喺著床期都會有輕微出血現象。如果發現出血量多過平時月經,或者伴隨劇烈腹痛,就一定要立即就醫。下面整理咗幾種常見情況同處理方式:

狀況類型 可能原因 建議處理方式
先兆性流產 胚胎發育不穩定 臥床休息+醫師追蹤
難免性流產 胚胎已停止生長 藥物或手術處理
不完全流產 組織殘留子宮內 可能需要清宮手術
完全流產 胚胎完全排出 後續超音波確認

好多人都會問點解會發生流產?其實大部分早期流產都係因為染色體異常導致胚胎無法正常發育,呢個係自然界嘅淘汰機制。其他可能原因包括母體黃體素不足、子宮結構異常、免疫問題或者慢性疾病等。要特別提醒嘅係,流產絕對唔係孕婦嘅錯,唔好自責或者怪罪自己,情緒支持對恢復好重要。

如果遇到流產情況,醫生通常會根據週數同狀況建議處理方式。早期流產可能會選擇自然排出、藥物輔助或者真空吸引術。每個方式都有其優缺點,最好同醫師詳細討論。手術後記得要休息至少兩週,避免提重物同劇烈運動,等子宮可以好好恢復。另外建議流產後第一次月經來潮後再回診檢查,確認子宮恢復狀況。

飲食方面可以多補充鐵質同蛋白質,幫助身體製造新嘅血液。紅肉、深綠色蔬菜、豆類都係好選擇。有啲中醫會建議飲用生化湯幫助排淨,但一定要先諮詢專業醫師意見。心理調適都好重要,可以同信任嘅家人朋友傾訴,或者參加支持團體。記住流產唔代表以後不能懷孕,大部分女性之後都能順利再次懷孕生子。

流產 胚胎

什麼是流產?胚胎發育異常的常見原因

說到懷孕,最讓準媽咪們擔心的就是「流產」了。簡單來說,流產就是指懷孕20週前胚胎或胎兒自然流失的狀況。這其實比大家想像中更常見,根據統計大約有15-20%的懷孕會以流產告終。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胚胎發育出現異常。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讓人心碎的情況。

胚胎發育異常的原因很多,有時候就是大自然優勝劣汰的機制在運作。最常見的就是染色體異常,這佔了早期流產原因的50%以上。想像一下,當精子和卵子結合時,就像在玩一個超級複雜的拼圖遊戲,只要有一小片拼錯位置,整個胚胎就可能無法正常發育。另外,媽媽的子宮環境也很重要,像是子宮畸形、子宮肌瘤或是子宮內膜太薄,都可能讓胚胎找不到舒服的「家」好好長大。

說到具體原因,我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讓大家參考:

異常類型 具體原因 發生比例
染色體異常 唐氏症、愛德華氏症等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異常 約50-70%
母體因素 子宮畸形、子宮頸閉鎖不全、荷爾蒙失調 約15-20%
感染因素 弓形蟲、德國麻疹、巨細胞病毒等感染 約5-10%
免疫因素 母體免疫系統誤將胚胎當成外來物攻擊 約5-10%
環境因素 輻射線、化學物質、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 約5%

除了表格中提到的原因,其實媽媽的年齡也是重要因素。隨著年齡增長,卵子的品質會下降,35歲以上孕婦流產風險明顯增加。不過要特別說明的是,偶發性的流產通常是大自然的選擇,不代表媽媽做錯了什麼。很多時候醫生也會安慰說,這就像種下一顆種子,不是每顆都能發芽長大,重要的是調整好身心狀態,為下次懷孕做好準備。

誰容易發生早期流產?高風險族羣要注意這個問題,其實很多準媽媽都會擔心。早期流產通常發生在懷孕12週前,原因很複雜,但有些族羣確實風險比較高。今天就來聊聊哪些人需要特別留意,還有該怎麼預防,希望能幫助到正在備孕或已經懷孕的妳。

首先,年齡是一個重要因素。高齡產婦(35歲以上)的流產風險會明顯增加,這是因為卵子品質隨年齡下降。但年輕也不代表完全沒風險,20歲以下的孕婦也可能因為子宮發育未完全而容易流產。另外,有過流產史的媽媽要特別小心,尤其是連續流產兩次以上的人,下次懷孕時流產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很多。

高風險族羣 可能原因 建議檢查項目
35歲以上孕婦 卵子品質下降 染色體檢查、荷爾蒙檢測
有流產史 子宮異常或免疫問題 子宮鏡、免疫篩檢
多囊性卵巢症候羣 荷爾蒙失調 血糖、胰島素檢測
甲狀腺功能異常 影響胚胎發育 TSH、T3/T4檢查
慢性疾病患者 糖尿病、高血壓控制不良 血糖監測、血壓控制

生活習慣也會影響流產風險。抽菸、喝酒、咖啡因攝取過量都是危險因子。研究發現,每天喝超過200毫克咖啡因(約兩杯咖啡)的孕婦,流產機率會增加。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的準媽媽也要注意,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影響荷爾蒙分泌。另外,體重過輕或過重都不好,BMI低於18.5或高於30的孕婦都要特別小心。

環境因素常常被忽略,但其實很重要。經常接觸化學藥劑(如美髮業、清潔人員)、重金屬或放射線的工作環境會增加風險。家裡剛裝潢完也要注意甲醛問題。有些藥物也要避免,比如某些抗生素、抗憂鬱藥,甚至是一些中藥(如當歸、紅花)都可能引發子宮收縮。如果正在服用慢性病藥物,一定要先跟醫生確認是否適合懷孕。

流產 胚胎

懷孕期間最怕遇到流產狀況,但很多準媽咪其實不太清楚「何時該就醫?流產前的7個危險徵兆」。今天就用最白話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這些徵兆真的不能輕忽,寧可多跑一趟醫院確認,也不要讓自己後悔莫及。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陰道出血,特別是血量比月經還多、顏色鮮紅或伴隨血塊時。很多媽媽會以為是著床性出血而忽略,但其實這很可能是子宮正在排斥胚胎的警訊。另外劇烈腹痛也要注意,如果是持續性的悶痛或像經痛一樣一陣陣的絞痛,甚至痛到冒冷汗、無法站立,就絕對要立刻就醫。

危險徵兆 具體表現 緊急程度
陰道出血 鮮紅色、量多、有血塊 ️⚠️⚠️
劇烈腹痛 持續性悶痛或絞痛 ️⚠️⚠️
腰痠背痛 突然加劇且無法緩解 ⚠️⚠️
分泌物異常 帶有組織物或異味 ⚠️⚠️
孕吐消失 突然減輕伴隨其他症狀 ⚠️
發燒 體溫超過38度 ⚠️⚠️
胎動減少 20週後明顯感覺寶寶不太動 ⚠️⚠️⚠️

再來是很多人會忽略的腰痠背痛,懷孕本來就容易腰痠,但如果痛到坐立難安、怎麼換姿勢都沒用,甚至伴隨下墜感,可能就是子宮收縮的表現。分泌物異常也要小心觀察,如果分泌物突然變多、有血絲,或是排出像肉塊的組織物,這些都不是正常現象。

有些準媽媽會發現孕吐突然減輕,雖然可能是進入穩定期,但若同時有其他不舒服就要注意。發燒超過38度也很危險,可能是感染導致流產。最後是20週後的媽媽要特別留意胎動減少,如果寶寶突然不太動或動作變微弱,千萬別等「再觀察看看」,直接去醫院檢查最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