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討論「gb羅漢」這個詞,一開始還以為是什麼新的網路用語,後來才發現原來跟電腦儲存容量單位有關。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有趣的話題,順便釐清一些常見的容量單位迷思。
說到gb羅漢,其實就是在講GB這個儲存單位啦!很多人常常搞不清楚GB、MB、KB這些單位的差別,更不用說還有Gb這種小寫b的單位。先給大家一個簡單的對照表:
單位 | 全稱 | 換算關係 | 常見用途 |
---|---|---|---|
KB | Kilobyte | 1KB = 1024Bytes | 早期文檔大小 |
MB | Megabyte | 1MB = 1024KB | 照片、MP3音樂 |
GB | Gigabyte | 1GB = 1024MB | 電影、遊戲 |
TB | Terabyte | 1TB = 1024GB | 硬碟容量 |
要注意的是,有些人會把GB和Gb搞混,這兩個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喔!GB的B是大寫,代表Byte(字節),而Gb的b是小寫,代表bit(位元)。1Byte等於8bit,所以1GB其實是8Gb。這個差別在買網路寬頻的時候特別重要,不然可能會誤會網速。
在台灣我們常說的「我的手機是128GB」或是「這個影片要3GB」,指的都是Gigabyte。而像網路業者廣告的「100Mb光纖」,那個小b就是指Mega bit。所以下次看到gb羅漢這個詞,就知道是在討論這些儲存單位的學問啦!
說到儲存容量,現在的手機動不動就是256GB起跳,跟以前電腦硬碟只有40GB的年代真的差很多。記得小時候為了省空間,還要很計較哪些檔案要刪掉,現在隨便一個遊戲可能就吃掉幾十GB。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容量變大了,但檔案也跟著變大,像是4K影片、高畫質照片,一下子就又把空間塞滿了。
另外在英國的相關討論中,有時候會看到GB代表Great Britain(大不列顛)的縮寫,這跟我們在說的儲存單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在不同場合看到GB這個縮寫,要特別注意上下文,才不會搞錯意思喔!
最近在台灣各大論壇和社群平台,總能看到「GB羅漢到底是什麼?台灣網友都在討論的網路用語」這個話題瘋狂洗版。這個突然爆紅的詞彙讓不少人一頭霧水,其實它是從遊戲圈流傳出來的梗,現在已經演變成形容某種特殊狀態或行為的萬用詞啦!
GB羅漢最初是從《魔物獵人》玩家間的術語演變而來,原本是指遊戲中穿著「G級裝備」卻表現得像新手一樣的玩家(G級=高難度等級)。後來被網友拿來比喻現實中「裝備很專業但技術很雷」的反差萌狀況,像是拿著頂級相機卻拍出模糊照片的攝影新手,或是穿著全套名牌球鞋卻不會打籃球的路人。這種強烈反差感讓網友們覺得既好笑又貼切,漸漸就變成流行語了。
使用情境 | 舉例說明 | 流行程度 |
---|---|---|
遊戲圈 | 全身神裝卻一直撲街的隊友 | ⭐⭐⭐⭐ |
運動場 | 穿喬丹鞋卻運球掉球 | ⭐⭐⭐ |
職場 | 用最新MacBook卻不會PPT | ⭐⭐ |
現在GB羅漢的用法越來越廣,只要是「外表專業度與實際能力不成正比」的人事物都能套用。PTT上就有人開玩笑說:「我老闆根本GB羅漢代表,辦公室放滿管理學書籍,開會時卻只會講『大家加油』。」這種帶著調侃卻不帶惡意的幽默感,正是台灣網路文化的特色。隨著迷因圖和短影片的傳播,GB羅漢的梗圖也開始在IG和抖音上瘋傳,甚至衍生出「GB羅漢系」的標籤分類。
有趣的是,這個詞在不同圈子還有各自的變體用法。電競玩家會說「GB羅漢操作」來形容華麗但無用的技巧;學生族群則用來吐槽「參考書買整套,考試還是考不好」的同學。就連美食部落客都開始用「GB羅漢級餐廳」形容裝潢超高級但食物很普的店家,可見這個詞的適應力有多強。
最近在網路上常常看到「GB羅漢」這個稱號,讓人忍不住想問:誰會自稱GB羅漢?這種稱號的由來大解析。其實這個詞最早是從台灣的遊戲圈開始流行的,特別是在一些線上對戰遊戲中,用來形容那種技術超強、幾乎無人能敵的玩家。後來慢慢演變成泛指在各個領域都很厲害的人,甚至帶點幽默自嘲的味道。
「GB」兩個字母其實有很多種解釋,有人說是「Game Boss」的縮寫,也有人認為是「Godlike Beast」的意思,總之就是強到爆炸就對了。而「羅漢」這個詞來自佛教,指的是修行到很高境界的人,用在這裡當然是開玩笑地說自己已經練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啦!不過現在很多年輕人用這個詞已經不太在意原本的意思,純粹就是覺得很酷、很有梗。
說到GB羅漢的類型,其實可以分成好幾種,下面這個表格就幫大家整理一下:
類型 | 特徵 | 常見場合 |
---|---|---|
遊戲狂人 | 對遊戲機制瞭若指掌,操作行雲流水,常常carry全場 | 線上對戰遊戲、電競比賽 |
學霸型 | 考試永遠前幾名,各種證照考到手軟,是同學眼中的神人 | 學校、補習班 |
職場達人 | 工作效率超高,老闆眼中的紅人,同事求救的對象 | 辦公室、行業聚會 |
興趣玩家 | 不管是攝影、健身還是煮咖啡,都玩到專業等級,裝備超齊全 | 同好社群、興趣班 |
有趣的是,現在很多人會用「GB羅漢」來自嘲,明明沒有那麼厲害,但就是愛開玩笑說自己是某個領域的王者。這種用法反而讓這個詞變得更親民,不再那麼有距離感。在PTT或Dcard上常常可以看到網友用「本GB羅漢今天又遲到了」之類的句子,明明是在講自己的糗事,卻硬要加上這個稱號,整個就是很有台灣人愛搞笑的風格。
這個詞的流行也反映出台式幽默的特色,把原本聽起來很中二的稱號,轉化成帶點自嘲意味的流行語。而且用法非常彈性,可以根據不同情境調整,不管是認真稱讚別人還是開自己玩笑都很適合。下次看到有人自稱GB羅漢,不妨觀察一下他是真的厲害還是在搞笑,說不定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用法喔!
GB羅漢什麼時候開始在台灣流行?發展歷程一次看!這款來自日本的潮流玩具,其實早在2018年就悄悄在台灣的玩具迷圈中發酵,但真正爆紅卻是在2020年疫情期間,大家宅在家找樂子時突然掀起收藏熱潮。
說到GB羅漢的發展歷程,不得不提它如何從小眾收藏變成全民話題。最初只有少數日本代購引進,後來因為社群媒體上網友瘋狂曬「開箱照」,加上台灣代理商正式引進後,價格變得親民許多,才讓更多人有機會入手。特別是那些限量款和隱藏版,根本就是收藏家們的夢幻逸品啊!
年份 | 重要事件 | 流行程度 |
---|---|---|
2018 | 日本原廠推出,台灣少量代購 | 小眾玩家圈 |
2020 | 疫情爆發,宅經濟帶動收藏熱 | 開始在IG洗版 |
2021 | 台灣代理商正式引進,價格合理化 | 便利商店都買得到 |
2023 | 與本土IP聯名款造成搶購潮 | 全民收藏運動 |
現在走在西門町或信義區的玩具店,GB羅漢的專區總是擠滿人潮,從學生到上班族都在討論最新出的系列。有些狂熱玩家甚至會為了搶限量版,前一天晚上就去排隊,這種瘋狂程度簡直跟當年寶可夢卡牌有得拼!而且不光是收藏,很多人還會幫自己的GB羅漢拍情境照、製作小劇場,創意玩法讓這個坑越挖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