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燥情緒來襲?3招快速冷靜 | 暴燥爸媽必看!教養小孩不爆炸 | 同事暴燥怎麼辦?職場應對術

最近天氣熱到讓人超容易暴燥,特別是在等外送的時候,那種焦躁感真的會讓人想摔手機。說到這個,前幾天叫Pizza Hut外送就遇到超崩潰的狀況,明明APP顯示30分鐘到,結果等了快一個小時,整個火氣都上來了。

這種時候真的會很想罵人,但其實我們可以學著控制自己的暴燥情緒。我發現幾個小技巧還蠻有用的:

暴燥情境 緩解方法 實際案例
外送遲到 先喝冰水冷靜 Pizza Hut APP可以追蹤外送員位置
排隊太久 玩手機遊戲分散注意力 必勝客門市尖峰時段建議先線上點餐
服務出錯 深呼吸三次再反應 遇到送錯餐點先拍照存證

說到Pizza Hut,他們最近推出的會員優惠還不錯,有時候暴燥完吃個披薩反而能轉換心情。我發現他們APP有個「憤怒指數檢測」的小遊戲超有趣,會根據你按螢幕的力道推薦適合的餐點,像是按太用力就會推薦辣味披薩給你洩憤(笑)。

其實暴燥的時候最怕就是憋在心裡,我有個朋友每次生氣就會去參加必勝客的DIY披薩工作坊,他說揉麵團的過程超級療癒,把怒氣都發洩在麵團上,做完披薩氣也消了。這招我覺得比亂發脾氣有用多了,至少不會傷到無辜的人。

最近天氣熱,Pizza Hut的外送量好像也變大,有時候難免會等比較久。與其在那邊暴燥,不如先打開冷氣,用APP追蹤一下外送進度,順便看看有什麼新優惠。他們最近推出的夏日特惠組合還蠻划算的,買大送小剛好可以分兩餐吃。

暴燥

最近台灣氣溫屢創新高,誰最容易在夏天變得暴躁?台灣高温警報下的情緒管理成為大家必須面對的課題。走在路上隨便都能看到路人因為一點小事就爆氣,捷運車廂裡也常瀰漫著一股火藥味。其實高溫真的會影響我們的情緒,特別是這幾類人特別容易「熱到起肖」:

首先就是機車族啦!每天在柏油路上烤三溫暖,等紅燈時還要被旁邊汽車的廢氣燻,那種悶熱感真的會讓人一秒暴怒。再來是住在頂樓加蓋的朋友,晚上回家房間根本就是烤箱,連睡覺都像在桑拿,脾氣怎麼可能好得起來?還有帶小孩的家長也是高危險群,小朋友熱到歡比巴的時候,爸媽的理智線真的很容易斷掉。

暴躁族群 原因 降溫小技巧
機車族 長時間曝曬+廢氣燻烤 隨身攜帶冰涼噴霧,等紅燈時噴一下
頂樓住戶 室內溫度居高不下 睡前用濕毛巾擦地板降溫
家長 小孩熱到哭鬧不停 準備冰涼水果當點心,轉移注意力

說到降溫方法,除了喝冰飲、吹冷氣這些基本款,其實還有很多小撇步。像是把保冷劑用毛巾包著放在後頸,降溫效果超好;或是隨身帶個小噴瓶裝冰水,熱的時候往臉上噴幾下。辦公室上班族可以在抽屜放條濕毛巾,覺得煩躁時就拿出來擦擦手腳,瞬間就能冷靜不少。

最近中午時段真的熱到誇張,建議大家盡量避開11點到3點這段時間出門。如果非得外出,記得穿淺色寬鬆衣服,帶把陽傘比擦防曬還有用。便利商店的涼感濕巾也是好物,擦完身體馬上降個兩三度,心情自然就不會那麼阿雜了。

什麼時候最容易對家人發脾氣?下班後的暴躁時段解析

大家有沒有發現,明明上班時還能笑臉迎人,但一回到家就特別容易對家人發脾氣?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尤其是下班後的那段時間,根本就是情緒地雷區啊!經過觀察,這段暴躁時段通常集中在晚上6點到9點之間,而且跟我們的生理狀態、工作壓力都有很大關係。

先來看看這個時段為什麼特別容易爆炸:

時間段 常見引爆點 生理狀態
18:00-19:00 塞車、趕時間、肚子餓 血糖低、疲勞累積
19:00-20:00 家務分工、小孩吵鬧 腎上腺素分泌高峰期
20:00-21:00 工作未完成、明天壓力 皮質醇濃度升高

下班後的這段時間,我們的身體其實處在一個很微妙的狀態。經過一整天的工作,體力和耐心都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但偏偏這時候還要面對家裡各種瑣事。特別是台灣人常見的通勤時間長,回到家可能已經累到不行,卻看到小孩作業沒寫、晚餐還沒準備,那種瞬間爆炸的感覺真的很難控制。

而且啊,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因為知道家人會包容我們。但這樣長期下來,對家庭關係真的很傷。我自己就曾經因為工作壓力大,回家看到老公躺在沙發上滑手機就莫名火大,事後想想其實他可能也只是剛下班在休息而已。這種時候真的要多提醒自己深呼吸,先別急著發火。

另外一個很關鍵的點是「飢餓感」。很多人下班後急著回家,根本沒時間吃東西,等到家都餓到前胸貼後背了。科學研究顯示,血糖過低時人的情緒控制能力會大幅下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餓到生氣」。建議可以在辦公室放些小餅乾,下班前先墊墊肚子,回家後的火氣真的會小很多。

暴燥

最近走在台灣街頭,總覺得大家火氣特別大?為什麼台灣人最近特別易怒?從社會壓力看暴躁現象,其實背後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緊繃的狀態。從早餐店老闆的口氣不耐煩,到捷運上為了一個座位就能吵起來,這些日常小摩擦都在告訴我們:台灣人的壓力鍋快要爆炸了。

先來看看這幾年台灣人面臨的壓力來源:

壓力類型 具體表現 影響程度
經濟壓力 房價高漲、薪資停滯 ★★★★★
工作壓力 加班文化、責任制氾濫 ★★★★☆
政治對立 選舉頻繁、社會撕裂 ★★★☆☆
疫情後遺症 經濟復甦緩慢、生活模式改變 ★★★★☆

台灣人現在每天睜開眼睛就要面對房貸、車貸、小孩學費,這些基本開銷壓得人喘不過氣。更別說職場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公司還在實施「責任制」,變相要求員工無償加班。我朋友在科技業上班,他說現在連週末都在回訊息,根本沒有真正的休息時間。

政治環境也是個火藥桶,每次選舉前後社會對立特別嚴重,連家族群組都在吵架。再加上疫情過後物價飛漲,但薪水卻沒什麼動靜,這種被生活壓著打的感覺,真的會讓人變得特別敏感。前陣子去超商買東西,就看到有人因為店員動作慢一點就大發雷霆,這種情況現在越來越常見。

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也是關鍵,現在隨便一個行車糾紛的影片上傳,底下留言就能吵翻天。大家好像都帶著一股無名火在過日子,小事很容易被放大解讀。我觀察到連平常溫和的人,最近講話都變得比較衝,這真的是個值得注意的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