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船魚:東南亞常見食用魚種
[絲足鱸(又稱戰船魚),原產地東南亞大巽他羣島的河流湖泊。因其在東南亞地區的重要性,廣泛養殖,故而分佈於該區域各處。[/絲足鱸,俗稱戰船魚,原產地東南亞大巽他羣島的河流湖泊中。但由於本種魚在東南亞是極為重要的食用魚種,被廣泛養殖。]
形態特徵


[野生的戰船魚呈現銀銅色軀體,擁有深色的垂直條紋,頭部尖鋭,眼位靠前,鱗片排列有序。[/野生的戰船魚(俗稱古戰船)呈銀銅灰色軀體,身上有深色直條紋。魚頭很尖,眼睛長得很靠前,魚鱗錯落有致。]
[眼睛較小,嘴巴寬大上翹,嘴唇厚實,腹鰭延伸如細絲。[/眼睛小、嘴巴大而翹、嘴唇厚,腹鰭延伸呈細絲狀。]
[因此得名「絲足鱸」。[/所以得名絲足魚。]
[養殖過程中出現白化品種,即「黃金戰船」,又稱「招財魚」。[/古代戰艦在人們的飼養過程中出現了一種白(黃)化品種就是黃金戰船,又叫招財魚。]
不同品種
[近年來,發現嗅腺鱸屬下還有其他兩個品種:紅翅戰船和七間戰船。[/另外近年科學界披露了古代戰艦的兩個亞種:紅翅戰艦和七間戰艦。]
飼養要點
[戰船魚具有較強攻擊性,生長迅速,容易超過其他魚類,因此建議與大型魚共養。[/和豬仔魚一樣,幼魚比成魚更具攻擊性。長得很快,魚體很快就會超過其他魚,最好與大型魚混養,]
[其偏愛綠色食物,不過也會吞食小型魚類和蝦類。[/它們對綠色食物很為偏愛。但這並不影響它們吞食小型的魚類和小蝦。它們很喜歡吃活的小魚和小蝦。]
[為促進其生長,應同時提供植物性及動物性飼料。[/這些高蛋白的食物對它們的生長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餵養戰船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植物性飼料的投餵並且不能少了動物性飼料的投餵。]
特徵 | 描述 |
---|---|
原産地 | 東南亞大巽他羣島 |
外觀 | 銀銅色軀體,深色垂直條紋 |
頭部 | 尖鋭 |
眼睛 | 小,靠前 |
腹鰭 | 細長絲狀 |
白化品種 | 黃金戰船 |
其他品種 | 紅翅戰船,七間戰船 |
食性 | 雜食,偏好綠色食物 |
飼養 | 需與大型魚共養,提供植物性和動物性飼料 |
黃金戰船魚:海洋中的優雅掠食者
黃金戰船魚是一種雄偉而迷人的魚類,以其金色的鱗片和獨特的帆狀背鰭而聞名。牠們是海洋中優雅的掠食者,在世界各地的温暖海域中發現。
物理特徵
特徵 | 説明 |
---|---|
身長 | 最高可達 3 公尺 |
體重 | 最高可達 90 公斤 |
鱗片 | 金色,呈大型、圓角狀 |
帆狀背鰭 | 高大而醒目,呈帆狀 |
吻部長而尖 | 用於擊暈獵物 |
棲息環境
黃金戰船魚主要棲息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海洋中,包括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牠們通常出現在水深 200 至 400 公尺的開放水域中。
食性
黃金戰船魚是一種肉食性掠食者。牠們的主要獵物是小型魚類,如鯡魚、鯖魚和其他中上層魚。牠們使用其吻部來擊暈獵物,然後再吞食。
行為
黃金戰船魚是一種獨居的魚類,通常成對或一小羣出現。牠們是好奇且主動的生物,經常接近船隻或潛水員。牠們也具有領地性,會捍衞其領地免受入侵者的侵擾。
生殖
黃金戰船魚是一種雌雄異體生物。雄性體型較小,色彩較鮮豔。雌性在 5 至 8 歲之間達到性成熟,而雄性則在 3 至 5 歲之間達到性成熟。繁殖季節因地區而異,但通常發生在春季或夏季。雌性會產下數百萬顆小卵,這些小卵會孵化成稱為幼體的魚苗。
保育狀態
黃金戰船魚目前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UCN) 列為「近危」物種,主要威脅包括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破壞。牠們是重要的大洋生態系組成部分,因此保護其族羣至關重要。
結論
黃金戰船魚是海洋中令人著迷且美麗的生物。牠們是優雅而有效的掠食者,在全球熱帶和亞熱帶海域中扮演著重要的生態角色。保護這些雄偉的魚類至關重要,以確保牠們在未來的海洋中繼續繁榮。
延伸閲讀…
黃金戰船:原產地南美洲亞馬遜河。體長20-40cm,橢圓形
黃金戰船(鱸形目絲足鱸科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