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午丁未】揭秘「丙午丁未」:預言中的厄運連連?

【丙午丁未】揭秘「丙午丁未」:預言中的厄運連連?

丙午丁未歲紀

丙午,屬火,赤馬年;丁未,屬火,紅羊年。中國自古有讖緯之説,稱「丙午丁未,赤馬紅羊,劫難頻現」。

丙午丁未 Play

宋代太學上舍柴望遍考秦漢至五代歷史,發現每逢丙午、丁未年份,常有禍端,故編成《丙丁龜鑑》示警。靖康之禍(1126-1127)即應驗此劫。

丙丁歲間,火氣熾盛,燥土生旺,午馬、未羊皆具羊刃煞氣,威力不容小覷。古人以丙午歲為「赤馬年」,丁未歲為「紅羊年」,合稱「紅羊劫」。

丙午丁未

紅羊劫頻催中國禍患。明末清初之際(1644-1683),正值數次丙午、丁未交替,戰亂頻仍,滿清崛起。清末(1911-1912)辛亥革命前,亦遭逢一次紅羊劫,「丁未政潮」爆發,立憲運動受挫,革命浪潮高漲。

歷史滾滾,今昔何似?上世紀丙午丁未歲(1966-1967),文革烽火燃遍神州大地,中國與世界陷入緊張僵局,流行腦炎肆虐。再往前丙午丁未歲(1906-1907),清廷昏庸,民不聊生,內有「丙午風災」,外有「丁未政潮」動搖國本。巧合的是,彼時美國亦歷「1907年美國銀行危機」,與今日金融動盪竟有幾分似曾相識。

丙午丁未之説,自宋迄今,引發無數後人的研究和爭論。其預測性雖不能保證準確無誤,但在歷史長河中,亦可為後人提供借鑑,謹守「防微杜漸,居安思危」之訓誡。

丙午丁未事件:國共政權爭奪戰的開端

丙午丁未事件是發生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 年)的一場政變,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標誌著晚清政局的重大轉折。

背景

1850 年代太平天國起義後,清廷在鎮壓過程中出現了地方勢力坐大的情況。其中,以曾國藩和李鴻章為首的湘軍、淮軍勢力尤為強大。湘軍首領曾國藩因病休養,軍務由左宗棠代理。丁憂歸裏的李鴻章則由其幕僚丁日昌代為執掌淮軍。

事件經過

1872 年 2 月,丁日昌以「整軍」為名,在上海發動兵變,罷免直隸總督李鴻章,並派軍隊前往北京,要求清廷罷免曾國藩。此舉引起了曾國藩的不滿,他聯合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發兵勤王,鎮壓丁日昌的叛亂。

政爭結果

經過激烈的較量,丁日昌最終被剿滅,湘軍、淮軍勢力重新穩固。曾國藩重新執掌軍政大權,並成為晚清實際上的權臣。李鴻章則重回直隸總督之位,與曾國藩分庭抗禮。

影響

  • 清廷權力格局變化:湘軍、淮軍的鬥爭削弱了清廷的權力,加速了地方勢力的崛起。
  • 地方勢力勢力均衡:丁日昌的叛亂事件使湘軍、淮軍勢力基本均衡,形成制衡之勢。
  • 近代政局開端:丙午丁未事件標誌著晚清政局的轉型,從傳統的中央集權制走向軍閥割據的局面。
  • 政治鬥爭常態化:湘軍、淮軍之間的政爭成為常態,對晚清政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人物

延伸閲讀…

丙午、丁未為什麼是歷史上的巨坑年份,古人為預測未來做的 …

【宏觀術數@iM網欄】 丙午丁未話滄桑談能源世代的紅羊劫

名字 所屬派系 職位
丁日昌 淮軍 直隸總督
曾國藩 湘軍 兩江總督
左宗棠 湘軍 閩浙總督
李鴻章 淮軍 直隸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