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的葬禮與祖先崇拜
在理解華人的墓葬形式、傢俱及其象徵意義之前,必須關注華人的世界觀和中國神話對人類生命起源的信仰。
基督徒相信宇宙是由上帝在虛無中創造的,與之不同,華人認為:
陰宅與陽宅
對華人而言,生者居住的房屋稱為“陽宅”,而死者居住的房屋,即墳墓,稱為“陰宅”。此外,由於陽世的居民喜愛華麗精緻的建築,他們認為陰間世界的靈魂也有類似的偏好。
尊重祖先,安撫靈體
由於陽間的人都喜愛金錢,陰間的靈魂也應該喜愛金錢。為了與死者保持和諧互動,生者要求尊重離世的靈魂,並採取措施使他們在陰間能夠舒適地生活。這種信念進一步演變為為祖先建造精緻的陰宅,成為墳墓的固定趨勢,以及通過向他們提供食物、金錢和其他被認為令人愉悦的物品的儀式來表達尊重靈魂。
尋求和諧,避免衝突
儘管如此,仍無法確定陰間靈魂是否滿意。人們不得不推斷和猜測。如果陽世的事物看起來很好,例如家庭的繁榮和成長,那麼人們就會將此歸因於他們與陰間靈魂之間的和諧關係。因此,他們會努力維持現狀並遵循似乎對他們成功有用的儀式。
風水的起源


這種信念也部分地解釋了為什麼清除他人的祖先墳墓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復仇形式,以及為什麼對祖先墳墓的干擾,例如香港公共工程項目的搬遷需要,無數次受到強烈反對。相反,如果人們遇到麻煩、經濟損失,或經歷過一些家庭成員的死亡,他們可能會將此與陰陽之間的互動不和諧聯繫起來,並尋求補救行動,例如重建甚至重新安置祖先的墳墓。
通過實踐積累的經驗
經過多年的試驗和錯誤,華人陰陽互動中的部分經驗被提升為“風水”這一指導陰陽房定位、定位和設計原則的理論和實踐。當一個人去世時,他的家人通常會向“風水”大師諮詢有關埋葬屍體的地點、方式和時間,以及墳墓應該如何定位、設計和建造的建議。然而,“風水”的結果必須得到隨後的家庭發展證實。當家庭在埋葬後享受繁榮時,成員們得出結論,所選埋葬地點的風水是好的。否則,他們會假設“風水”不好,並可能採取行動更正它。
陰與陽,不可分割
陰和陽是不可分割的。它們構成代表整個存在的全體表現。因此,死者的世界繼續影響着生者的世界。家庭將他們的家譜追溯到重要的祖先。這位祖先的後代形成了一個族譜。族譜的象徵是這個祖先的墳墓。有時墳墓裡有他的妻子或妾的遺體;在香港,最早在1971年納妾被定為非法。
祖先崇拜的意義
傳統的墓葬儀式是華人所謂的祖先崇拜的一部分,顯然是一個不充分和誤導性的説法。過去,這些儀式給基督教傳教士帶來了問題,基督教傳教士發現不可能將它們與基督教信仰互相協調,但中國歸信者將它們納入新的承諾。
祖先崇拜的根源
祖先崇拜至少三千年來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在孔子時代(公元前551-479)已經儀式化。它繼續構成華人的社會關係等級模式和被稱為“禮”的適宜行為的一部分。
清明節的習俗
在香港、新加坡和台灣,家庭每年在“清明”會到祖先的墳墓前聚集一次。通常是4月4日或5日。這是人們“掃墓”的機會,包括崇拜祖先、提供祭品,以及清除當年累積的雜草和垃圾。自周朝(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21年)以來,中國人就慶祝“清明”。
清明節的象徵
“清明”的字面意思,“清澈明亮”,可能是慶祝春節盛開的節氣。華人象徵性地認為春天是最重要的季節。與冬天相反;這是“陰鬱和黑暗”,春天代表着誕生和重生,即新生命的開始。它也象徵着新的機會和新景象的可能。因此,在這個關鍵時刻掃墓,反映了冬季與春季之間和諧過渡的願望,以及陰與陽之間的良好互動。在某些方面,“清明”的象徵意義可以被視為與復活節平行。
紙錢的供奉
在墳墓邊焚燒紙錢,因為他們相信這樣做會把紙錢送到祖先的靈魂世界,在那裏它們會讓靈魂過得更加舒適。因此,紙類產品包括物品產品的外觀表示,例如汽車、衣服和金錢。很少有人懷疑他們的祖先是否收到並使用了這些物品。所有此類票據均聲稱由陰界銀行發行。
重生紙的信仰
除了紙幣外,香港的華人還為他們的祖先燒“重生紙”(西方天堂重生的紙,阿彌陀佛淨土)這種紙。靈體得到這種紙之後相信有資格在天堂重生。這種實踐和信仰反映了華人在傳統祖先崇拜儀式中整合了佛教信仰。它象徵着在世者對祖先和平與永生的願景。
1997 年的轉變
在1997年中期香港迴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有一段時間,“清明”和“重陽”的節日不被承認,被視為典型的“四舊俗”(舊的習慣、想法、習俗和文化)正面臨着奢侈、浪費和/或毫無意義的迷信。
改革開放後的復興
儘管如此,當中國官員開始放鬆他們的正統社會主義觀點,並在1970年代後期對國民經濟進行改革時,人民(特別是農村地區)迅速恢復了他們傳統的墓葬、掃墓和祖先崇拜儀式。
火化的興起
自1960年代以來,火葬趨勢意味着許多死者現在在幾個雄偉的公共靈骨塔佔據一席之地。近幾十年來,許多中國城市都在推廣火葬。例如,早在 1965 年,江蘇省常熟市就禁止棺材埋葬。然而,與香港和新加坡不同,至今尚未提供有尊嚴的公共靈骨塔。
對火化的抵抗
從這些城市走私屍體進入當地法律仍然允許棺材埋葬的地方,可以幫助説明對火化的強烈抵制。
堅持傳統
在其他情況下,個人通過建造華麗的墳墓來表明他們對強制火化要求的抵制,在墳墓中他們放置了包含死者親屬骨灰的棺材。這種做法反映了傳統力量的持續存在作為人類行為的決定因素(這一傳統不能通過行政法令輕易改變。
中國的地方法規
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特別是在文化傳播受到地形和距離嚴重限制的歷史時期,不可避免地發展出高度的地方化“風水”信仰,以及各種各樣的“正確”方式來進行與埋葬有關的儀式。
香港的文化背景
儘管香港的政治地理特殊,但香港在文化上屬於廣東省。因此,它分享了包括浙江和福建在內的華南地區的典型的第二次埋葬。
第二次埋葬
第二次埋葬是在經過幾年的埋葬和第二次“原地”或在另一個地點再次重新安葬死者遺骸的做法。
第二次埋葬的時機
雖然中國第二次埋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但中國南方的大多數人都試圖不打擾他們的祖先墳墓,特別是當家裏沒有發生任何“災難性或不尋常”的情況時。然而,如果人們經常生病或者家裡經常發生一些無法解釋的問題,那麼他們就會從祖先的墳墓中挖出遺骸,清理骨頭,並重新在有“風水”的地方重新焚燒它們。
香港的第二次埋葬
在香港,當英國引入控制和管理墓地法規時,他們接受第二次埋葬作為習慣做法。華人並將其制度化,而沒有質疑其背後的含意。在和合石公墓等香港公共墓地,必須進行第二次葬禮。在最長的時間內(通常為七年)必須挖掘墳墓中的遺骸進行搬遷或火葬。和合石的火葬場專門用於廢棄的遺骸。
骨灰的處理
然而,遺體絕對不總是火化的。清潔陽的骨頭和陰的肉體,可以存放在“金塔”,字面意思是“金色寶塔”。這是一種堅固的大棕色無釉陶器骨灰罈。這種骨灰罈可以埋在公共墓地的小墳墓中。
永久墳墓
骨灰罈墓是公共墓地中唯一永久性的墳墓,目前(1997 年)花費約 35,000 美元,除了昂貴且稀缺的棺材墳墓和四個中國永久墳墓之一。
骨灰龕
或者,骨灰罈可以放置在露天(有或沒有一個小巧開放的遮棚),最好是在山坡上,有良好的“風水”,避免水的破壞,並且視野廣闊。
永久性骨灰存放點
單獨的或更常見的“金塔”羣集在香港新界的山坡上很常見;但遺址必須得到官方批准,並且僅限於少數十個原住民村民的遺體。
城市骨灰存放點
城市居民可以選擇將祖先骨骼存放在骨灰龕中,比裝有灰燼的骨灰罈更容易存放。
第二個葬禮帶來的便利
回到中國骨灰比海外運送遺體更加方便。移民華人在中國尋求莊嚴的“落葉歸根”,並利用由香港東華醫院開發的系統來確保這些願望得以實現。
香港政府的折衷
今天,這種做法使人民和香港政府達成妥協成為可能。對於那些準備為棺材墳墓支付六至七年的租金的人來説,在棺材中放置幾年的願望,直到肉體分解,然後使用灰燼或骨骼的空間節省選擇,滿足了政府需要防止墳場佔用的稀有限有土地。
遺體火化後立即已成為大多數人的首選方案,佔 1993 年死亡人數的 68%。公共骨灰罈(提供存放灰燼的壁龕的建築物)是建築物,對於在香港火化是可接受的選擇,體面的設計至關重要。
灰燼的存放
灰燼如果不存放在骨灰罈中,可以留在家中,分散在政府的紀念花園中,或者送到海外的親戚,特別是如果大兒子移民了。
灰燼的海外散葬
最後一種選擇不會引起法律糾紛,並允許兒子履行常規祖先儀式責任。極少數情況下,在山坡庇護所的“金塔”旁邊可以看到包含灰燼的骨灰盒。
寺廟存放
灰燼也可以委託給佛教或道教場所,包括齋堂,由非專業女性居住的素食場所。在這裡,定期提供為死者提供的服務,並在節日期間參觀骨灰。這些機構歡迎由此產生的收入。當親朋永久離開香港時,這一點特別方便。
祖先牌位
最後,必須指出的是,除了提供遺體外,親戚還為死者保留了另一種形式的紀念。這是熟知的祖先牌位。事實上,這些牌位不只是紀念碑。人們相信祖先精神存在的三個地方之一是牌位,另外兩個地方位於墳墓(或利基)和陰間。牌位可以放在家中,通常在小神龕裡用紅燈泡照亮。供品是在特殊場合進行的。然而,就像灰燼一樣,牌位可以委託給寺廟或者齋堂。
扶手椅形的墳墓
大多數華人,特別是中國南方的中國人,都認為扶手椅的形狀是墳墓的理想形狀。扶手椅給人們帶來財富、舒適和尊嚴的感覺。在歷史上,只有精英階層或普通話中國人才能買得起扶手椅。此外,扶手椅象徵着威望和權力,因為在過去的日子裡,當地方法官在法庭上主持時,扶手椅是他的席位。
象徵性解釋
通過將墳墓豎立在扶手椅形狀中,人們相信他們陰間世界的祖先可以享受舒適、尊嚴和自豪。因此,陰與陽之間的相互作用將是和諧而有益的。人們甚至可能預料到“如果我們祖先成為陰陽世界的法官,他們能夠保護我們,並幫助我們向陽世的統治階級邁進。”
扶手椅墳墓的起源和流行
在扶手椅造型中建造墳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公元 960-1127 年。這種墳墓的扶手椅形狀因此持續了很長時間,反映出它被華華人接受為一種理想的方式建造陰宅。
扶手椅墳墓的侷限性
然而,扶手椅墳墓佔據相當大的空間並且造價昂貴。特別是在土地本身成本高昂的城市地區,費用有所上升。
替代形式
發現扶手椅嚴重昂貴的人可能不得不選擇更簡單的方法來埋葬他們的祖先,包括火葬和骨灰龕。
香港墳墓的演變
除了扶手椅形的墳墓外,在中國帝國還有許多替代形式。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最古老的那一部分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墳墓,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15年。香港最近的更多墳場管理成員限制了允許的墳墓形式。
墳墓的形狀
從嚴肅的形狀和配置開始,今天的香港城市墓地的墳墓經常有一個混凝土地基,上面有拋光大理石或其他石頭的牌位。在中國大陸的一部分,墳墓上的牌位提供了墓中人的姓名,以及出生和死亡的日期。在香港,由於大多數香港居民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因此通常也會刻上祖先起源地。
墳墓的管理
華華人永遠墳場(CPC)由華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CPCB)在非營利基礎上管理,該委員會由政府任命的受託人組成。區域市政總署管理新界及離島的七個墳場及數個骨灰龕,市政總署管理三個墳場及相關的骨灰龕,兩個在港島區,另一個在九龍區。還有六個墓地和相關的骨灰龕由各種基督徒供應商經營。
香港仔華華人永遠墳場本身就是香港成功的中國居民在1915年開業時所做的承諾的重要象徵。他們第一次準備被埋葬在這裡,而不是回到中國的祖先地區。因此,這個公墓是一個“地方製造”的例子,用於公開聲明(通過建立一個祖先的墳墓),象徵着在特定地方與社區進行識別。
華人墓碑:銘刻歷史與文化
在異鄉的土地上,華人墓碑不僅是先人安息之地,更是銘刻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些墓碑記載著海外華人的奮鬥歷程、社會文化變遷,以及家國情懷。
華人墓碑的起源與發展
早期海外華人主要以勞工為主,他們客死異鄉後,往往無人認領。地方政府和慈善組織出於人道主義,設立了「義山」或「萬人塚」,收容無主屍骨。隨著華人移民增加,義山逐漸演變成為華人墓園。
華人墓碑的樣式和題字經歷了不同的變化時期:
時期 | 特徵 |
---|---|
早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 | 模仿中國傳統墓碑,以花崗巖或砂岩製成,題字簡潔,只記姓名和籍貫。 |
中期(20世紀20~40年代) | 墓碑形制更加豐富,出現西洋建築元素,題字較為詳細,加入生平事蹟和家譜。 |
後期(20世紀50年代以後) | 墓碑逐漸現代化,以混凝土或大理石製成,題字使用楷書或宋體,內容更加豐富,包括個人照片、生平故事和對家族的寄語。 |
華人墓碑的題字與紋飾
華人墓碑上的題字除了姓名、籍貫、生卒年月外,還經常記載生平事蹟、家譜、詩文等。這些題字不僅追憶先人,也反映了華人移民的價值觀和情感:
- 祖先崇拜:墓碑上常會刻有「祖先之墓」、「顯考顯妣之墓」等字樣,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
- 家族關係:墓碑上常會列出先人的父母、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員,體現了華人重視家族觀念。
- 人生感悟:墓碑上常會刻有詩詞歌賦或勸世名言,抒發先人對人生的感悟和對後人的期許。
華人墓碑上的紋飾也極具特色,常見的有:
- 龍鳳圖案:象徵尊貴和祥瑞。
- 花鳥吉祥圖案:如蓮花、喜鵲、白鶴,寓意吉祥幸福。
- 宗教圖案:如十字架、蓮花、道教符號,反映了先人的宗教信仰。
華人墓碑的文化意義
華人墓碑不僅是先人的安息之地,更是華人移民在海外尋求身份認同和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
- 歷史印記:墓碑記載了華人移民的奮鬥歷程和社會變遷,是研究華人歷史和文化的寶貴資料。
- 文化傳承:墓碑上的題字和紋飾,承載著華人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有助於後代瞭解先人的思想和情感。
- 家國情懷:墓碑上常會刻有「落葉歸根」或「魂歸故里」等字樣,表達了華人移民對故鄉的思念和歸屬感。
結語
華人墓碑是華人移民海外的歷史見證,凝聚著先人的奮鬥、情感和文化傳承。它們不僅是先人的安息之地,更是研究華人歷史、文化和價值觀的重要資源。保護和研究華人墓碑,對於促進華人社區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