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富不過三代的例外]
八百年前,范仲淹在蘇州近郊置下了千畝良田,用收來的租米救濟貧苦族人,並設立義學,培養了無數人才。范仲淹的後代子孫也是人才輩出,四個兒子皆仕途順遂,名聲在外。
范仲淹的清廉儉樸為後代樹立了榜樣,其後裔在宋徽宗時期依然位列朝堂,官聲極佳。更令人驚訝的是,范仲淹的後代在清鎮市法院宿舍小區留下了老家譜,記錄了范仲淹及其後裔在湘川黔三地的歷史。


這本老家譜年代久遠,破損嚴重,後人範華安感念先人恩澤,將其送至貴州省圖書館修復並無償捐贈。同時,範華安還編撰了《範氏家譜》,從宋嘉熙二年出生的範天貢起,記載了範氏一族歷經七百多年的發展史。
範仲淹後裔中,曾有兩人於明朝遷徙四川,其後第五代後人範培元攜弟兄三人又遷至貴州,至今已傳至五代。範氏後裔們不忘祖訓,傳承著范仲淹的優良品質,在各行各業中發光發熱。
范仲淹的一生雖清貧,卻給後代帶來了綿延八百年的福澤。他用自己的廉潔奉公和仁慈博愛,譜寫了一曲不朽的傳奇,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會「花錢」的賢臣。
[范仲淹捐俸祿,設義學]
范仲淹在蘇州創立郡學,聘請名師授課,一時盛況空前,各地紛紛效仿。蘇州郡學後來成了當時聞名的學校,培養了不少人才。
[范仲淹贈白銀,濟貧困]
范仲淹下屬孫姓職員病逝,留下年輕的妻子和兩個幼兒,范仲淹拿出自己的俸祿接濟他們母子。其他官員也紛紛捐助,還派了一位幹練的老吏護送他們回原籍。
[范仲淹置義莊,救族人]
范仲淹用自己多年節省下來的俸祿,購買了千畝良田,設立義莊救濟貧窮族人。義莊選出公道的人主持事務,給貧窮族人提供資助,一直持續了八百多年。
[范仲淹獲獎賞,分部下]
范仲淹出任陝西經略副使時,有效地防禦了西夏的侵擾。朝廷賞賜很多金銀,他卻全部分給部下,自己未留分文。
[范仲淹得奇遇,煉白銀]
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去世。范仲淹在寺廟讀書時,發現房間藏着一罈子白銀,他將其掩蓋好。後來,寺廟僧人向他募捐,范仲淹告知銀子的事情,僧人們驚嘆他的品行。
[范仲淹幼年艱苦,苦讀書]
范仲淹小時候到醴泉寺寄宿學習,每天吃小米粥,生活十分艱苦。後來他到應天府讀書,冬天用冷水洗臉,食物不夠,還是吃粥。
[范仲淹捐俸祿,養幼子]
范仲淹妻兒的衣服和飯食,僅僅只夠充饑、禦寒。他死的時候,窮得“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就是連喪葬費都不夠。
[范仲淹名垂青史,影響深遠]
范仲淹在北宋任過宰相,一生清官廉潔,卻極有財緣。他捐俸祿、設義學、置義莊、濟貧困,給後代帶來了深遠的福澤。范仲淹也留下了傳世的佳作《嶽陽樓記》,影響了無數後人。
**| 範仲淹後裔 | 事件 | 時間 | 地點 |
|—|—|—|—|
| 範天貢 | 遷居湖南 | 1274 | 湖南邵陽隆回縣 |
| 範高陞 | 遷居四川 | 1678 | 四川隆昌 |
| 範培元 | 遷居貴州 | 1901 | 貴州清鎮市鎮西衞 |
| 範華安 | 修撰家譜 | 2018 | 貴州清鎮市 |
| 范仲淹 | 設郡學 | 未知 | 蘇州 |
| 范仲淹 | 贈白銀 | 未知 | 未知 |
| 范仲淹 | 置義莊 | 晚年 | 蘇州近郊 |
| 范仲淹 | 分獎賞 | 未知 | 陝西 |
| 范仲淹 | 得奇遇 | 幼年 | 醴泉寺 |
| 范仲淹 | 克儉樸 | 生平 | 未知 |
| 范仲淹 | 留佳作 | 未知 | 未知 |
范仲淹後代:承先啟後,傳承家風
范仲淹,北宋名臣,以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之志而聞名。其後代子孫承襲了范仲淹的優良家風,在各個領域中大放異彩,為國、為民做出卓越貢獻。
範氏家譜
范仲淹後代遍佈天下,其家譜浩瀚龐大。根據《範氏大宗譜》記載,范仲淹後代共有100餘萬人,分佈於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海外等地。範氏家譜以嚴謹的編撰原則和豐富的歷史資料,為范仲淹後代的傳承與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歷代賢才
范仲淹後代中人才輩出,歷朝歷代都有傑出人物湧現。宋代有範純仁、範祖禹、范成大等名臣,元代有范仲淹八世孫範季衡,明代有範欽、範應符等抗倭名將,清代有範鹹五世孫範曾,近現代有範旭東、範長江等知名學者和文學家。
展望未來
范仲淹後代在先人的光輝照耀下,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他們積極擁抱時代的進步,在各行各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變遷,范仲淹的家風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但其核心精神永遠不會改變。范仲淹後代將繼續弘揚家風,為國為民,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