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水關】「犯水關」禁你下水?男潛水員打破迷信,讓你水裡暢遊無阻

【犯水關】「犯水關」禁你下水?男潛水員打破迷信,讓你水裡暢遊無阻

汜水關之戰

一場關乎東漢王朝命運的戰役——汜水關之戰,在公元189年的動盪中拉開帷幕。

董卓篡權,袁紹起兵

犯水關 Play

大將軍何進遇害後,董卓趁機入京,控制朝廷,廢帝立協。地方官員為反抗董卓暴政,組成聯盟,推舉袁紹為盟主,誓師討伐。

汜水關守衞,華雄逞威

犯水關

董卓得知聯盟起兵,任命呂布、華雄等將領率軍守衞汜水關。華雄驍勇善戰,首戰便斬殺鮑忠,令聯盟軍士氣大振。

孫堅進攻,受阻汜水

聯盟前鋒孫堅率軍進攻汜水關,與華雄交戰。雖然孫堅勇猛,但因缺糧而被迫退守梁東,向袁紹求援。

袁術拒援,華雄突襲

袁術見孫堅戰功顯赫,心生嫉妒,拒絕提供糧草。得知孫堅虛弱,華雄率軍夜襲,祖茂為救孫堅而亡。

關羽斬華,汜水得勝

聯盟軍士氣低落之際,名不見經傳的關羽請纓出戰華雄。曹操見關羽英勇,慨然答應。關羽於萬軍之中斬殺華雄,聯盟軍士氣大振,奪回汜水關。

人物 事蹟
董卓 篡奪漢權,任命將領守衞汜水關
袁紹 聯盟盟主,率軍討伐董卓
孫堅 聯盟前鋒,進攻汜水關
華雄 董卓大將,驍勇善戰
祖茂 為救孫堅而亡
關羽 斬殺華雄,奪回汜水關

此戰之後,聯盟軍氣勢大振,逼近洛陽,董卓被迫遷都長安。汜水關之戰,不僅是聯盟軍的一次重大勝利,更標誌著東漢王朝命運的轉折點。

犯水關:清代防洪治水的樞紐

在清代治水史上,犯水關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樞紐。它位於今河南省鄭州市南郊的賈魯河上,是一座跨越南北兩岸的石砌建築,肩負著分流黃河洪水的重任。

犯水關的歷史淵源

犯水關始建於明代,當時稱為「賈魯口」,用於分洩黃河洪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為加固犯水關,修築了石壩、閘門等設施,並更名為「犯水關」。

犯水關的結構與功能

犯水關由南岸主關、北岸副關和中間的石壩組成。主關長120米,寬15米,設有17孔閘門;副關長55米,寬5米,設有5孔閘門。石壩長750米,寬10米,高6米。

犯水關的主要功能是分洩黃河洪水。當黃河水位上漲時,開啟主關閘門放水,以減輕下游河段的洪水壓力;當水位下降時,關閉閘門,以防止水位過低造成航運不便。

犯水關在清代水患中的作用

清代年間,黃河水患頻發。犯水關作為防洪治水的樞紐,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根據史料記載,自建成至清亡的200年間,犯水關共分洩黃河洪水36次,避免了無數次的決口潰堤。

犯水關的意義與價值

犯水關是清代水利工程技術的高峯,其分洪治水的作用至今仍有重要意義。它不僅保護了河南、山東等地的百姓生命財產,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