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味基墳場:跨越時空、文化融匯的澳門見證
矗立於西墳馬路,聖味基墳場(舊西洋墳場)承載著澳門豐富的文化和宗教脈絡。其成立於 1854 年,作為澳門當時急需的統一、集中管理的墓葬地。


聖味基墳場融合東西方墓葬美學,擁有 19 至 20 世紀各式各樣的墓碑和紀念碑。令人矚目的名人墓葬包括飛南第家族、美士基打上校、詩人庇山耶一家以及清朝官員呂和隆與夫人。
不僅僅是陵墓,聖味基墳場也是多元信仰的交匯點。在中西各類節日,這裡舉辦著莊嚴的宗教儀式,彰顯著澳門文化、宗教和習俗的共處與尊重。
聖味基墳場的建立離不開澳葡政府於 1836 年將聖保祿學院遺址改建為聖保祿墳場的舉措。然而,隨著人口增長,聖保祿墳場不勝負荷,衞生隱患叢生。最後,通過向富人與政府出售永久墓葬地的形式籌措資金,聖味基墳場應運而生。
名人墓葬
姓名 | 生卒年月 | 墓葬特色 |
---|---|---|
約翰·瑪利·庇山耶 | 1822 – 1889 | 澳門著名詩人,墓碑飾有葡萄牙國徽 |
儒利亞·美士基打 | 1825 – 1881 | 葡萄牙陸軍上校,墓碑設計簡潔莊重 |
安東尼奧·飛南第 | 1811 – 1888 | 澳門殷實商人,墓碑刻有飛南第家族徽章 |
呂和隆 | 生卒年不詳 | 清朝奉政大夫,墓碑採用中式風格,配有石獅守衞 |
澳門西洋墳場:見證歷史的安息之地
澳門西洋墳場,又名「聖米格墳場」,坐落於澳門半島的北端。它建於 16世紀末,是葡萄牙人在澳門最早建立的墳墓地之一。經過幾個世紀的擴建,它已成為一座宏偉壯觀的陵園,見證了澳門歷史上的跌宕起伏和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背景與歷史
澳門西洋墳場最初是由明朝官員借地給聖保祿學院使用,作為教區神職人員和葡萄牙人僑民的埋葬場所。18世紀末,墳場經過擴建和重新規劃,並於 1854 年正式劃定為公墓。它一直使用至 20世紀中期,埋葬了歷任澳門總督、主教、商人、水手和普通市民等各界人士。
建築與特色
澳門西洋墳場佔地面積約 7000 平方米,呈長方形佈局,四周環繞著高聳的圍牆。墳場內共有 1000 多座墓碑,以各種形制、風格和材料呈現,展現了不同時期的墓葬習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包括:
- 哥德式裝飾:許多墳碑採用了哥德式建築元素,如尖拱、花窗格和浮雕。
- 巴洛克式浮雕:一些墳碑飾有精緻的巴洛克式雕刻,描繪聖經人物、天使或象徵性的圖案。
- 中式影響:部分墳墓融合了中式元素,如石獅、龍鳳等裝飾。
- 名人陵墓:墳場埋葬了多位澳門名人,如第 80 任澳門總督馬禮遜爵士、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和著名畫家馬格利特·阿維利諾。
- 墓園氛圍:澳門西洋墳場鬱鬱葱葱,古樹參天,營造出一種寧靜莊嚴的氛圍,令人流連忘返。
文化與象徵
澳門西洋墳場不僅是一處埋葬場所,更是一座重要的歷史和文化遺產。它反映了澳門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心的獨特地位。墳場中的墓碑不僅承載著逝者的生平事跡,也見證了澳門中葡關係的演變、教會在澳門的地位以及各界人士對這座城市的貢獻。
現狀與保護
澳門西洋墳場於 1992 年被列入澳門歷史城區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中。近年來,政府加強了對墳場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它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和歷史研究的場所,為遊客提供了一瞥澳門過去的時光和豐富多元的文化。
延伸閲讀…
望廈聖母(新西洋)墳場和新基督教墳場
聖味基墳場
墓園著名人士名錄
姓名 | 生卒年 | 頭銜/職業 |
---|---|---|
盧廉若 | 1526-1597 | 葡萄牙探險家 |
利瑪竇 | 1552-1610 | 耶穌會傳教士 |
馬禮遜爵士 | 1765-1820 | 第 80 任澳門總督 |
馬格利特·阿維利諾 | 1913-2008 | 澳門畫家 |
賈梅士 | 18 世紀 | 澳門總商 |
艾薩·馬裏奧 | 1909-1999 | 澳門主教 |
安東尼奧·馬沙拉尼 | 18 世紀 | 澳門總督 |
若瑟·奧斯定尼 | 18 世紀 | 澳門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