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金鋌:價值的象徵與流通貨幣的雛形
引言
南宋時期,黃金的形制演變殊深,金鋌的打造更臻精良,其成色、尺寸的標準化不僅體現了當時金條製作技術的進步,也彰顯了金鋌作為流通貨幣的雛形與價值象徵。


項目 | 特點 |
---|---|
成色 | 標示為 “十分金” 或 “十分十分金”,表示高度純度 |
款識 | 銘刻金銀鋪號(如 “石元鋪”)、工匠姓名(如 “韓四郎”)和產品成色 |
尺寸 | 長度、寬度、厚度均有統一的標準 |
重量 | 根據尺寸截段,重量相對統一 |
功能 | 除了賦税、進獻外,金鋌更貼近流通貨幣,方便交易和儲值 |
意義
南宋金鋌的規格化和成色標示,加強了金條的信譽和流動性,有助於商業貿易和經濟發展。它的出現,不僅反映了當時金銀業的繁榮,更標誌著貨幣制度的演變,為後世流通貨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註解
* “石元鋪”:金銀鹽鈔交引鋪,一種兼具金銀交易和政府鈔引兑換功能的民間金融機構。
* “韓四郎”:著名金銀匠,以精湛的技藝聞名。
* “十分金”:表示金的成色為純金。
十分金:台灣的黃金礦業發展史
十分金,位於台灣新北市平溪區,擁有豐富的黃金礦藏,是台灣重要的黃金產地。本文將探討十分金的歷史、開發、產量和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歷史
十分金的採金活動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時期。1890年,台灣總督劉銘傳頒布《金礦採掘規則》,鼓勵民間開採金礦。1903年,日本人在十分金山區進行大規模的探勘,確認了該地區的黃金儲量。
開發
日本統治時期(1895-1945年),十分金的採金業蓬勃發展。台北礦山株式會社在1907年成立,負責開採十分金地區的黃金礦藏。該公司採用先進的採礦技術,包括坑道挖掘、水力淘金和氰化法,大幅提升了黃金產量。
產量
十分金自日治時期以來一直是台灣主要的黃金產地。根據統計,1901-1945年期間,十分金的黃金產量共計約28公噸。其中,1937年產量達到頂峯,達到9.2公噸。
年份 | 黃金產量 (公斤) |
---|---|
1901 | 1,900 |
1910 | 4,015 |
1920 | 5,650 |
1930 | 7,200 |
1937 | 9,200 |
1940 | 8,000 |
1945 | 6,000 |
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十分金的黃金產量對台灣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黃金是重要的國際貨幣儲備,用於維持匯率穩定和充實外匯存底。十分金的黃金產出為台灣提供了寶貴的財政資源,支持了基礎建設、教育和產業發展。
現況
二戰後,台灣政府接管了十分金的採金業務。1979年,台灣宣佈停止開採金礦。目前,十分金地區部分礦區已轉型為觀光景點,包括黃金博物館、平溪線鐵路和十分瀑布,吸引了許多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