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廖氏: 新界五大氏族
上水廖氏作為新界五大氏族之一, 定居於上水鄉. 他們於元朝末年從福建省南遷開基, 主居上水東北方之梧桐河流域, 稱為「上水鄉」. 上水圍為 Liao 家族中心, 包括九個村鎮, 居民超過 4,000人, 是該區第三人口密集的同族居所.


回溯《廖氏族譜》, 祖譜記載自西晉時期之「璋公」. 其武將英勇非凡, 獲授「國大將軍」職位, 後嗣繁多, 流佈四方. 上水廖氏先祖「廖仲傑」, 於末世隨軍南徙至保安後, 居於東門, 轉往福康, 最終紮根於「上水鄉」, 原稱呼為「福水鄉」. 民間傳聞仲傑與南宋名將「文天祥」後輩交好深厚, 隨敗軍南歸. 其約於 1350 年於上水定居, 迎娶「侯氏」為婦, 育有一子「廖自玉」. 自玉再誕四子, 即「如圭」、「如璋」、「如璧」及「如興」, 而「如興」後代則移居至大埔 烏溪沙「羅禾社村」. 上水鄉內「如圭」為大堂, 「如璋」為堂, 而後者又設三個門房, 是為廖家的三坊四門.
至明朝萬曆年間, 遼子孫人口眾多, 為防備流寇劫奪而築防禦外牆, 在清代「順治三年(1646)」建造上水圍「城門」,隔年竣工. 外部設置護城護城, 大門採用連環鐵製. 「康熙」時局動盪, 由於「鄭成功」造反軍, 大清國頒令實行「移民遷海令」. 上水鄉民被逼南遷他國, 直至「康熙七年」方重返家園. 其後, 在廖家「四門四坊」的框架下, 於牆內外拓蓋房宅, 構成如今的上水市村, 「門庭鄉」、「溥水村」、「太園鄉」、「中央堂」、「上北坊」、「下北莊」、「欣寧村」及「文昌坊」, 並成為上水圍之九大村組成. 這「九宗」,《新界原生民村》之名冊內有列[5], 即 1898 年 4 月 16 號前定居並取得承認身份的廖姓家族及其後代, 屬新界原有居民. 起建圍城時分,姓廖人口已達五百左右,後至「1955 年」, 則增至三千人, 於「1960 年」則更達逾四千,當中約有 2,026 個男性公民 [8].
「廖 萬石堂 」乃廖家祠廟, 由「長永定」二十一子孫的「廖瑛」於「乾隆十六年」奉建. 選址處於靈穴龍首, 有傳 北宋祖「廖剛」及其 四子女官位皆高, 年薪千金, 連合正千金, 故稱為「千金祠堂」. 萬石堂過去作為學校堂、祀奉先祖、聚集同族、行辦賀慶並供達官貴人憩息. 時值,已開放外來朝拜. 其另外,東西兩邊的門堂均有「家堂」,包括建置於「1828 年」,又稱呼為「應鳳廖公堂」的西堂; 及在「1838 年」完成「應龍廖公堂」也稱作東家祠,皆備給門族舉行祭祖、舉辦活動或集會之用. 現時以上兩所家 堂與萬石堂, 為香港指定之文化遺產或「文物館」[2].
附表 1: 上水廖家的村社
村落名稱 村落位置
門口鄉 在村牆外面
पुताई鄉 西門外面
大元村 西村北門外
中心城 圍中
北上鄉 北牆裏邊
北里鄉 北門外
幸福莊 牆內西南面
文軒村 西牆之外
香港廖氏家族
香港廖氏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影響力深遠的家族。他們祖籍廣東寶安,自明朝中期開始移居香港。
家族發展
時期 | 重要人物 | 主要成就 |
---|---|---|
明朝中期 | 廖應忠 | 率領家族移居香港 |
清朝中期 | 廖學川 | 開設寶昌隆銀號,成為家族財富基礎 |
19世紀末 | 廖創興 | 創辦永隆銀行,成為家族事業高峯 |
20世紀 | 廖承志 | 活躍於中國政治圈,擔任文化部長 |
當代 | 廖長城 | 香港地產大亨,創辦信和置業 |
家族財富
廖氏家族以金融業、地產業起家,累積了龐大的財富。根據《福布斯》雜誌,廖氏家族是香港第四大富豪家族,財產估計超過 200 億美元。
社會影響
廖氏家族積極參與香港社會事務,在教育、慈善、文化等領域做出貢獻。他們創辦了多所學校和醫院,資助了許多慈善活動,對香港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政治影響
廖氏家族也參與了香港的政治事務。家族成員廖承志曾擔任中國文化部長,推動新中國的文化建設。在香港,家族成員曾擔任立法會議員、行政會議成員等職務,影響了香港的政治格局。
家族現狀
當代的廖氏家族成員仍然活躍在香港各界。廖長城創辦的信和置業是香港 крупнейшая 地產開發商之一。其他家族成員則活躍於金融、文化、慈善等領域,繼續著家族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