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化撿骨禁忌】火化撿骨禁忌大揭密!告別親人最後一程,必知流程與禁忌

【火化撿骨禁忌】火化撿骨禁忌大揭密!告別親人最後一程,必知流程與禁忌

火化與撿骨習俗在台灣

引言

台灣早期盛行的土葬習俗,現已逐漸被火化取代,而火葬後的骨灰處理方式也趨於多元化。本文將探討火化的流程、費用,以及台灣特有的撿骨習俗,並提供相關的注意事項和建議。

火化撿骨禁忌 Play

火化流程

預約火化時間前,需準備以下資料:

文件 用途
死亡證明 辦理火化許可證
身分證正本 領取火化許可證
喪葬費用收據 繳納火化費用

舉行告別式後,棺木移靈至火葬場,火化過程約需 1 至 1.5 小時。火化結束,家屬至撿骨室撿骨,並將靈骨安置於骨灰罈中。

火化撿骨禁忌

撿骨習俗

撿骨,又稱「洗骨」、「拾骨」,是台灣閩客族羣流傳已久的習俗。在火化後數年,家屬會將墓地中的遺骨取出,再放入骨灰罈中安放。此習俗源自先人遺骸長年入土,導致墳墓難以照料,因此改為撿骨後放入骨灰罈,易於安葬及管理。

注意事項

火化場有以下注意事項:

  1. 禁止放入易燃或爆裂物陪葬品。
  2. 撿骨時應穿戴手套,避免遺骨沾黏。

火化費用

火化費用依據火葬場不同而有所差異,通常包括以下項目:

項目 費用
火化爐使用費 約 NT$20,000 至 NT$40,000
撿骨手續費 約 NT$3,000 至 NT$5,000
骨灰罐費 約 NT$1,000 至 NT$10,000

結論

火化與撿骨是台灣喪葬禮儀中重要的環節。瞭解相關流程、費用和注意事項,有助於家屬妥善處理亡者的後事,並為往生者祈福追思。

火化撿骨禁忌:慎守禮儀,避免觸犯傳統

火化撿骨是喪葬儀式的重要環節,牽涉許多禮儀與禁忌。遵守這些禁忌有助於表達對逝者的敬重,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以下歸納了常見的火化撿骨禁忌,供讀者參考:

忌諱與親友爭搶

撿骨時應遵循順位,由長輩至晚輩依序進行。切忌爭先恐後或與親友發生肢體衝突,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爭端。

忌諱撿拾不潔之骨

火化後,應注意撿拾完整的骨頭。碎骨、燒焦骨或沾染汙物的骨頭,應妥善處理,不宜納入骨灰罈中。

忌諱空手撿拾骨頭

撿拾骨頭時,應配戴手套或使用工具。切勿赤手觸摸骨灰,避免污染骨骸或傷害自身。

忌諱喧嘩或哭泣

撿骨過程中應保持肅穆莊嚴。禁止喧嘩、嬉鬧或放聲大哭,以免驚擾逝者或影響其他家屬的心情。

忌諱在骨灰罈外撿拾骨頭

撿拾骨頭時應集中在骨灰罈內,切勿將骨頭掉落在外。如有骨骸遺漏,可使用紙盒或塑膠袋暫時盛裝,事後妥善處理。

忌諱與異性同骨灰罈

傳統習俗認為,異性不應共用同一骨灰罈。若有特殊情況,應徵得長輩同意並妥善安排。

忌諱女性生理期間撿拾骨頭

生理期間的女性應避免參與撿骨儀式。傳説接觸骨灰可能會影響運勢或招致厄運。

忌諱撿拾頭骨或骨盆骨

頭骨和骨盆骨被視為重要部位,應由長輩或有德高望重者撿拾。其他家屬應尊重大忌,避免直接觸碰。

延伸閲讀…

解開撿骨禁忌的神秘面紗-撿骨應注意事項,如何趨吉避兇

關於撿骨- 殯葬禮俗

忌諱撿拾骨頭後直接入厝

撿拾骨頭後,應暫時將骨灰安置於骨灰罈中,擇吉日再舉行入厝儀式。切勿撿骨後直接將骨灰送入墳墓或骨灰塔。

撿骨注意事項

步驟 注意事項
選擇吉時 根據傳統習俗和風水,選擇適宜的時辰進行撿骨。
準備祭品 準備鮮花、水果、酒水等祭品,供奉逝者。
著裝莊重 撿骨者應著裝整齊莊重,表達對逝者的尊重。
保持肅穆 撿骨過程中應保持肅穆,避免大聲喧嘩或嬉笑。
小心燙傷 骨骸可能殘留餘温,撿拾時注意防燙。
妥善處理 撿拾後的骨頭應妥善處理,放入骨灰罈中或暫時盛裝。
安奉骨灰 撿骨完成後,將骨灰安奉於骨灰罈中,等待入厝或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