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母:全國之母的尊稱
國母,意指「全國之母」,在君主制國家中,被用來尊稱君主的生母或正妻。在古代東亞,則用於尊稱君主的生母或嫡母,有時也會尊稱皇后。現代社會中,國母一詞多用於尊稱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傑出女性。
皇室中的國母


在皇室中,現任君主的生母和嫡母通常都能獲得皇太后的封號。然而,皇太后未必是國母,而國母也不一定能成為皇太后。例如清朝同治、光緒兩帝在位期間,曾出現過慈安與慈禧兩位皇太后並尊的情況。慈禧太后是同治帝的生母,而慈安太后則是先帝鹹豐帝的皇后和同治帝的嫡母。因此,慈禧太后才是實質上的國母。
特殊情況
在歷史上,也出現過一些特殊情況。例如後蜀被北宋所滅後,北宋太祖趙匡胤尊稱原後蜀皇太后李氏為國母。在明治維新以前,今上天皇的生母被稱為國母,而天皇的養母或嫡母則被稱為準母。
女院制度
在平安時代,一條天皇的生母藤原詮子在出家後失去了太后身份。然而,作為國母的藤原詮子獲得了與太上天皇相當的地位,被尊稱為「女院」。此後,歷代國母幾乎都能獲得女院的地位。然而,這些女性不一定都是太后,甚至出現過非國母、準母,亦非皇族卻成為女院的破例情況。明治維新後,女院制度被廢除,國母、準母等稱號也隨之取消。
越南與琉球的國母
在越南,國母一詞用於尊封非君主配偶但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皇族女性,例如靈慈國母。在琉球國,國母則是指君主的嫡母,即王太妃。
國家 | 國母的意義 |
---|---|
中國(清朝) | 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 |
後蜀(北宋滅亡後) | 原後蜀的皇太后,李氏 |
日本(明治維新以前) | 今上天皇的生母 |
日本(平安時代) | 條天皇的生母,藤原詮子 |
越南 | 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皇族女性 |
琉球 | 君主的嫡母 |
國母與近代中國的變革
何謂國母?
國母一詞在中國近代出現,通常泛指總統或國家元首的配偶。她們扮演著象徵性或實際性的角色,對國家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歷史脈絡
民國成立後,國母一詞正式使用。當時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其妻宋慶齡被尊稱為國母。此後,總統夫人都被授予國母頭銜,代表國家形象和女性典範。
近代中國國母一覧表
總統 | 國母 | 任期 | 貢獻 |
---|---|---|---|
孫中山 | 宋慶齡 | 1912-1925 | 反對軍閥,推動國共合作 |
袁世凱 | 何氏 | 1912-1916 | 無 |
黎元洪 | 吳氏 | 1916-1917 | 無 |
馮國璋 | 李氏 | 1917-1918 | 無 |
徐世昌 | 倪氏 | 1918-1922 | 無 |
曹錕 | 孫寶璜 | 1923-1924 | 無 |
黎元洪 | 吳氏 | 1924-1925 | 無 |
段祺瑞 | 張氏 | 1924-1926 | 無 |
顧維鈞 | 湯瑪絲 | 1926-1927 | 無 |
蔣介石 | 宋美齡 | 1927-1949 | 輔佐蔣介石,推動民族主義 |
李宗仁 | 郭德潔 | 1949 | 無 |
國母的角色
國母主要扮演以下角色:
- 象徵國家形象
- 家庭與總統的幕後支持
- 推動社會公益事業
- 女性權益的倡導者
著名國母的事蹟
- 宋慶齡:致力於反軍閥、國共合作,創辦宋慶齡基金會支援教育和醫療。
- 宋美齡:輔佐蔣介石推動抗日戰爭,倡導新生活運動和婦女福利。
近代中國國母的影響
國母作為國家象徵,代表著近代中國的變革。她們推動社會公益事業,倡導女性權益,對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積極影響。同時,她們的言行也反映了時代變遷和兩性關係的進化。
延伸閲讀…
辭典檢視[國母: ㄍㄨㄛˊ ㄇㄨˇ]
國母- 教育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