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匪手本》
《剿匪手本》由時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總裁的蔣中正於 1933 年編著,旨在圍剿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此手冊於 1945 年獲得重新發行,並在國共內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剿匪手本》的發展與影響
- 1945 年國共重慶談判期間,何應欽上將下令重印《剿匪手本》,蔣中正也密令各戰區控制戰略據點。
- 1945 年 9 月,國民黨將《剿匪手本》空投給閻錫山,但飛機誤降導致文件落入共軍手中。
- 1945 年 10 月,《雙十協定》簽署後,蔣介石命令國軍依據《剿匪手本》部署,準備「剿匪」。
《剿匪手本》的主要內容
《剿匪手本》包含多項反攻作戰戰法,強調以下原則:


-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 中國共產黨
- 中國工農紅軍
- 「剿匪」
- 重慶談判
以「剿匪手本」為藍本探討治匪策略
引言
「剿匪手本」的治匪策略
「剿匪手本」由胡宗南編撰,主要內容包括:
剿匪原則 | 剿匪方法 |
---|---|
圍剿、分化、招撫 | 政治瓦解、經濟封鎖、軍事打擊 |
持久戰、運動戰 | 封鎖要道、追剿餘孽 |
築碉堡、設封鎖線 | 屯墾新村、建立情報網 |
「剿匪手本」的效用
- 有效壓制匪患:「剿匪手本」提出的圍剿、招撫等策略,有效削弱了匪軍力量,維護了國民政府在部分地區的統治。
- 建立社會穩定:屯墾新村、築碉堡等措施,有助於穩定社會秩序,防止匪軍滲透。
- 培養反共意識:「剿匪手本」強調宣傳反共思想,培養民眾對共產主義的敵意,阻礙共產黨在國統區的發展。
「剿匪手本」的侷限
- 政治分歧難解:「剿匪手本」過於強調軍事打擊,忽視了政治分歧的根源,未能有效解決匪患問題。
- 經濟負擔沉重:封鎖、屯墾等措施需要大量資金和人力,造成國民政府沉重的經濟負擔。
- 民心離散:「剿匪手本」的軍事打擊方式往往造成平民傷亡,導致民心離散,反而有利於匪軍的發展。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