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通寶,是唐代流通時間最久、至為重大的貨幣,其鑄行於唐高祖武德四年七月初十(西元 621 年 8 月 2 日)。其形制、尺寸沿襲秦半兩、漢五銖之制,徑八分(約 24 毫米),重二銖四絫(約 3.73 克)
開元通寶雖為唐代之主要貨幣,但並非年號錢。唐高祖之所以未採年號鑄名「武德通寶」,而是命名為「開元通寶」,乃鑑於年號錢在當時並未受到市場青睞。如唐高宗之「乾封泉寶」僅流通八個月,故年號錢於唐朝以後才開始盛行,如「永樂通寶」。


開元通寶之名源自唐高祖之年號「開元」,故「開元通寶」之命名乃取「開元」與「通寶」之義。然而,開元通寶並非唐玄宗開元年號(西元 712-756 年)時期才開始流通之貨幣。
唐代曾鑄行過多種以「寶」字結尾的錢幣,包括唐高宗「乾封泉寶」、唐肅宗「乾元重寶」、唐代宗「大曆元寶」、唐德宗「建中通寶」、唐武宗「會昌開元」、唐懿宗「鹹通玄寶」,還有史思明之「順天元寶」及非年號錢「得壹元寶」。其中,「大曆元寶」、「建中通寶」與「鹹通玄寶」為地方官鑄,發行量較小,而唐朝始終以「開元通寶」作為主要通貨。
開元通寶的鑄行與流通,見證了唐朝經濟的繁榮與穩定。其出土於湖北安陸吳王李恪妃楊氏墓(西元 637 年)、鹹陽長樂公主墓(西元 643 年)、西安尉遲氏墓(西元 647 年)、陝西弘乾鄭仁泰墓(西元 664 年)、湖北鄖縣李徽墓(西元 684 年)、河南偃師李守一墓(西元 693 年)、西安郭暠墓(西元 695 年)、陝西乾縣永泰公主墓(西元 706 年)、西安郭桓墓(西元 708 年)等唐墓中,説明開元通寶廣泛流通於唐朝各時期。
唐朝盛世之標誌:「開元通寶」
自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起,唐帝國發行了一種新的貨幣——「開元通寶」,成為唐朝盛世繁榮的標誌。這種貨幣不僅在唐朝商業流通中扮演重要角色,更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遠影響。
開元通寶的發行和特徵
開元通寶由銅鑄造而成,其形制與前朝類似,均為圓形方孔,但規格和重量有所不同。開元通寶通常重約23克,直徑約2.5釐米,穿孔直徑約0.7釐米。
錢幣正面鑄有「開元通寶」四字,字體蒼勁有力,端莊肅穆。背面通常無紋飾,但部分時期有紀年或特殊標誌。開元通寶的背面標識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標誌 | 含義 |
---|---|
ᠪ | 突厥語「錢」 |
綯 | 錢幣監鑄 |
寳 | 錢幣監鑄 |
監 | 錢幣監鑄 |
元 | 錢幣監鑄 |
開元通寶的鑄造與流通
開元通寶在唐朝各地鑄造,主要鑄造地點有長安(今西安)、洛陽、江陵、廣州等。這些鑄造地生產了大量開元通寶,滿足了唐朝經濟流通的需要。
開元通寶發行後,成為唐朝經濟活動中的主要貨幣,其流通範圍遍及全國各地,從邊陲地區到中原腹地。開元通寶的流通促進了商品交換和經濟繁榮,為唐朝的盛世局面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開元通寶的歷史意義
開元通寶不僅是唐朝經濟流通的標誌,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 統一貨幣標準:開元通寶統一了全國貨幣標準,廢除了各地方鑄造的異形貨幣,促進了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
- 經濟繁榮的象徵:開元通寶的廣泛流通反映了唐朝經濟的繁榮,是「盛世」的標誌之一。
- 文化傳播:開元通寶上鑄有唐朝國號和年號,在海外流通時間接傳播了唐朝文化。
- 考古價值:開元通寶出土量豐富,是重要的考古遺物,為研究唐朝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提供 valuable 線索。
開元通寶的演變與後世影響
開元通寶發行後,一直沿用至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一些政權也鑄造了開元通寶。宋朝以後,開元通寶不再作為流通貨幣,但作為紀念幣或祈福物繼續存在。
開元通寶對後世的貨幣制度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延伸閲讀…
開元通寶_百度百科
開元通寶
- 貨幣制度的影響:開元通寶統一的貨幣標準為後代貨幣制度奠定了基礎。
- 文化影響:開元通寶上的「開元」年號,成為後世王朝常用的年號,如元朝的「至元通寶」和清朝的「康熙通寶」。
- 民間信仰:開元通寶被視為吉祥物和辟邪之物,民間有佩戴或收藏開元通寶的習俗。